新華社北京1月31日電(記者宋振遠、董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1月31日説,2008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三農”,內容是立足強農惠農,著力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這是黨的十六大以來第5個關注“三農”的一號文件。
如果説改革開放初期的“5個一號文件”著重解決了8億農民的溫飽問題,為即將展開的城市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那麼,黨的十六大以來連續出臺的“5個一號文件”,則以統籌城鄉的科學發展觀為主線,以“多予、少取、放活”為手段,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開啟了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新時代。
2008:一號文件對農業“基礎”地位再審視
2008年一號文件指出,我們必須下大決心、下真工夫把農業的基礎夯實做強,切實保障主要農産品基本供給不脫銷不斷檔,努力實現主要農産品市場價格不大漲不大落。
這樣的表述有著深刻的背景:去年我國CPI同比上漲4.8%,高於年初預定的3%的增長目標。此輪CPI的走高,主要受食品價格上升拉動。
2007年,持續上漲的物價給百姓生活帶來很大壓力。從小麥、玉米等糧食價格,到豬肉、食用油等副食品價格,紛紛上漲。從年初到年尾,“菜籃子”問題成為下至普通百姓,上至中央決策層都關注的話題。
陳錫文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發佈會上説,去年我國實現自1985年以來首次連續四年糧食增産,本世紀以來首次達到1萬億斤水平。儘管如此,受多種因素影響,我國糧食總體上仍是産不足需,供需矛盾已轉變為偏緊平衡。
權威專家指出,長期以來許多農副産品價格背離其價值,不能反映土地、農業生産勞動和農副産品的稀缺程度。農産品價格合理增長,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此輪農産品價格上漲,一方面受到國際市場糧食價格上漲影響,另一方面總體上仍屬於“恢復性上漲”。
但農業部門分析認為,2007年以來糧食、豬肉、食用油等部分農産品價格也存在上漲過快、波動太大的問題。癥結是生産環節出了問題。而影響農産品生産的直接原因是農業基礎建設薄弱。
陳錫文説,一方面,應該看到當前農業形勢總體向好,但另一方面必須認識到,目前農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隱憂,基礎脆弱是農業發展的最大制約。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有關人士認為,一號文件再次強調農業的“基礎”地位,與以往不同,是因為看到了農業之於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作用。我國農産品消費需求大,保障主要農産品供求總量平衡,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對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意義重大。
2008年一號文件,以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為主題,重點改善和解決生産性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設施長期薄弱的局面,全力促進農業生産不停滯不滑坡,積極爭取農民增收勢頭不回落不放緩,務必做到新農村建設不鬆懈不走樣。這預示著新一輪農村生産力大解放、大發展高潮的到來。
新世紀“5個一號文件”:勾畫“三農”政策新框架
陳錫文表示,新世紀中央“5個一號文件”連續發出以後,初步形成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政策體系。
在18年之後,中央一號文件2004年再次聚焦“三農”,著重強調農民增收,有著深刻的背景:一是農民收入增幅連續幾年低速徘徊在4%以下,農民負擔過重,農村社會矛盾日益突出。二是糧食供應出現局部緊張,當年全國糧食供需缺口達3750萬噸。三是城鄉差距持續快速拉大,城鄉發展嚴重失衡,影響了小康社會建設進程。
2004年至2007年,中央連續出臺5個一號文件,主題分別是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推進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和加強農業基礎建設。豐富、系統的內容,凸顯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按照“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新要求,統籌城鄉社會發展,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的堅強決心。
農業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過去的5年,是農業發展最好、農村變化最大、農民得到實惠最多、幹部群眾心氣最順的時期之一。中國農業和農村進入前所未有的發展新階段。最直接的表現是農民人均收入進入較快增長期。增速由2002年的4.8%提高到2007年的9%左右,打破了“十五”前三年收入增長緩慢和徘徊的格局。
而且,農民收入結構發生積極變化,彰顯城鎮化水平提高加速。
國家統計局農村司副司長盛來運説,2007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4000元,其中工資性收入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比重已超過四成,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超過60%。近5年來,我國城鎮化率每年提高約1.2個百分點,城鎮化速度明顯加快。
陳錫文將5年來中國農業政策的發展和完善概括為5個方面的突破:第一,實行了公平的稅負,對農民在農業生産方面的稅收已全部免除;第二,加大了農業的支持保護,給農民必要的生産性補貼;第三,國家明確把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轉到農村;第四,國家明確要求新增加的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性經費主要用於農村;第五,不斷改善進城務工農民的權益保障。
沒有8億農民的小康,就沒有中國的全面小康。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説,由於多年來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農民增收的基礎很不穩固。回顧過去,農民增收慢,已影響2000年小康社會目標,還可能影響2020年全面小康目標,必須破解這一難題。
來自財政部最新統計顯示,2007年全國財政收入超過5萬億元,增幅約30%。同時,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達到43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2%。從總量上看,財政支農儘管力度加大,但相對於日漸豐厚的家底,還有較大的增量空間。
2008年一號文件指出,當前,全黨必須深刻認識新時期“三農”工作的艱巨性,增強做好“三農”工作的緊迫感,糧食安全的警鐘要始終長鳴,鞏固農業基礎的弦要始終緊繃,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終堅持。
新世紀“5個一號文件”:構建統籌城鄉發展長效機制
2008年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各級政府要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形成促進城鄉社會協調發展的新機制。
權威專家表示,2004年至2007年,連續出臺的5個一號文件儘管內容不同,但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趙樹凱説,不平衡和利益分配不合理,是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進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要求,是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加快農業和農村發展,促進農民富裕的根本途徑。
從新世紀“5個一號文件”來看,統籌城鄉發展的新機制已初具雛形:其一,投入分配體制上已形成“三個明顯”、“三個調整”,如財政支農資金用於農村的增量要明顯高於上年,調整城市維護建設費的使用方向等。其二,繼續鞏固、完善、強化強農惠農政策。主要措施為“四個增加”,即增加對農民的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業生産資料價格綜合補貼。其三,以新農村建設為抓手,加快農村社會公共服務等民生建設,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
2006年農村稅費改革轉入以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為重點的農村綜合改革階段,目前各項改革試點工作穩步推進。
2007年年中,重慶、成都正式啟動了建設全國統籌城鄉綜合改革試驗區工作。其他省區市也正在採取有效措施,推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嘗試從體制和機制上扭轉“重城輕鄉”的格局。
同時,中央有關部門也出臺一系列推進城鄉發展的措施,取得顯著效果。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近83%的農業人口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政策已在全國實施,31個省區市都已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陳錫文表示,任何國家的農業現代化,都不可能僅僅依靠農民自身的力量。加快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已成為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