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2月13日電(記者慎海雄、季明)走過了18年開發開放歷程的浦東,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全新的發展機遇和歷史使命,浦東再次迸發出創新激情和活力。
新春佳節,浦東新區區長張學兵在介紹浦東新一輪改革時表示,浦東目前的政府職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三位一體”等改革內容在50多項具體改革事項的推動下日漸明晰;外匯九條、質檢十四條、工商八條,中央14個部委的21項改革試點在浦東先行先試,為全國改革開放探索著前進方向。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在浦東調研時説,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是中央在新形勢下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國家交給上海的重要任務。俞正聲強調,浦東開發開放要有新的目標、新的舉措、新的精神狀態,真抓實幹、銳意進取,繼續當好全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
在改革開放30週年之際,浦東這塊應運而生的熱土,正在按照中央要求,以一往無前的勇氣、克難攻堅的膽識和先行一步的銳氣,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謀劃新突破。
創造最優政府服務:權力網上運行,行政“首處責任”
在剛剛閉幕的上海市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經表決以高票通過。報告中有這樣一段話:浦東要著力轉變政府職能,深化完善“小政府、大社會”管理模式,力爭成為政府服務最優、行政效率最高的示範區之一。
“這將是浦東新區政府堅定不移的目標。”張學兵説得斬釘截鐵。
去年年底,浦東新區正式開通權力公開透明運行電子系統,從此浦東的黨務、政務、事務等公共權力全部在網上運行,並接受群眾和相關部門的監督。
上海市工商局浦東分局的曹前告訴記者,權力網上運行後,所有工商行政審批、處罰事項都必須上網完成。“如果一名工作人員只擁有5萬元以下的處罰權限,那他用自己名字登錄系統後就不可能開出5萬元以上的罰單,行政權力被濫用的空間大大縮小。”不僅如此,任何一次行政行為都將在網上留下電子記錄,以備日後上級、同級或者老百姓的檢查和質詢。
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方面,浦東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經過四輪改革,目前浦東區一級的審批事項已經從原來的724項減少到220項,但仍有不少企業和個人反映政府辦事效率低、審批流程冗長。
原因何在?浦東新區區政府召集各職能部門和企業聯席座談,癥結終於在一個案例中找到了答案——通用汽車公司想要建一座連通兩個廠區的人行天橋,土地、規劃、交通部門都説沒有問題,但都要以“其他部門同意”為前置條件,報告在幾個政府部門循環了幾圈下來,“沒有任何問題”的天橋一年之後還沒能建起來。
“沒有問題何以成為大問題?”張學兵説,現在政府處理的許多事務都牽涉到數個職能部門,大量時間都浪費在部門間的橫向流動之上,效率低下,誰也不負責。為破解這個難題,浦東已于近期推出“首處責任制”,涉及不同部門的行政事項,由第一家受理的政府部門負責,並督促其他部門及時處理,從而減少行政推諉的可能性。在這個“首處責任制”下,通用汽車的天橋一天就解決了批准手續。“我們的目標是再把行政效率提高40%-50%。”
政社關係再定位:社區市民共治,決策問計於民
社會建設一直是浦東改革開放的重點。用高起點的社會發展來支持經濟發展、用更完善的社會發育來推動政府職能轉變,這是浦東開發開放18年來的經驗之一。
浦東新區川沙新鎮華夏社區已經連續兩年通過表決的方式來確定“社區實事項目”。與過去不同,這些實事項目沒有一項來自於政府自上而下的安排,全部都是從社區代表以及居民提交的“民意提案”中選出的。
作為浦東“社區事務共商共治”的試點地區,華夏社區的服務管理工作全部由社區委員會負責。20名社區委員會委員中,有政府職能部門派出機構代表,也有社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居村民代表以及知名人士,涉及地區性、群眾性、社會性和公益性的重大社區事務,不再由政府包攬,都要由社區委員會成員共商共決。
浦東新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陳高宏説,在強調政企分開的同時,政府與社會的關係同樣需要再定位。政府應當改變“替民作主”的傳統習慣,聽政於民、問計於民,讓居民和村民在社會事務管理上擁有發言權和決定權。
根據老百姓的意見,浦東花木社區公交線路的運營車輛由票價二元的空調車改為票價一元的普通車輛;“浦江兩岸ES2地塊”規劃中增加了一個菜市場;張江鎮出臺“醫生出診”等五項便民就醫舉措,滿足村民希望“赤腳醫生”重回身邊的願望;“北蔡六街坊”規劃中將道路局部進行了線形調整,以減少對居民造成的噪聲影響。
浦東新區陸家嘴區域黨工委書記顧曉鳴説,政府只是社會公共服務體系中的一個主體,政府社會管理的重點應當是那些居民、家庭、社會團體與社會自治組織所不能解決的社會事務。重新定位政社關係,在擴大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空間的同時,也能有效調節社會利益。
産業定位更清晰:二産走向高端,創新帶動三産
全球權威的新經濟雜誌《紅鯡魚》日前發佈“2007年全球百家成長最快企業”,在榜單上的5家中國內地公司中,有2家是來自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的芯片設計企業。
集成電路是張江從建園之初就確定的主導産業。但最開始引進的主要是芯片製造、封裝測試類的企業,這些企業雖然産值很大,但能耗和佔地規模同樣不小,利潤則相對較低。産業初具規模之後,張江便將向高端拓展作為集成電路發展的主攻目標,如今張江已有佔據産業鏈高端的150家芯片設計企業,數量相當於美國矽谷的一半;代表核心技術水平的半導體裝備業也已開始起步。
“張江高科技園區集成電路産業的發展軌跡,是浦東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一個縮影。” 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小龍説,“浦東經濟已經發展到二三産融合、互相促進的新階段。”
面對商務成本不斷上升的現實,調整經濟發展結構、通過制度創新來激活經濟動力,成為浦東改革的新主題。
目前已有410家金融機構入駐浦東,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等金融要素交易中心也都落戶浦東。但與世界各大金融中心相比,浦東深知自己的差距。
“最大的差距在於人才,香港有40萬金融業從業人員,浦東只有10萬。”浦東新區發改委副主任蔣慧工説,“而上海的房價和生活成本卻讓很多‘金融白領’望而卻步。”
改革創新是浦東破解金融業人才瓶頸的選擇。浦東計劃建立一筆針對金融高端人才的專項資金,對其生活進行補貼,降低其生活成本;同時,面向“金融白領”的金融家公寓也正在寸土寸金的陸家嘴地區興建,面積雖然不大,IT設施卻十分齊全,旨在為金融人才提供安身之地。此外,浦東還在爭取更多金融創新政策的先行先試權,為金融機構發展營造更好的商務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