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日電(記者吳晶)“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在清明節首次成為我國法定假日之際,一台以中華經典詩文誦讀為主題的晚會將以唐代詩人杜牧的名句為開篇,詮釋清明的人文內涵。
4月1日晚,《我們的節日——中華經典誦讀》的“清明篇”晚會將在南京舉辦。晚會實況錄像將於4月4日在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衛星頻道和江蘇衛視同時播出。這是為配合國務院在法定假日中增列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而開展的活動。
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王登峰説,傳統節日的豐富文化內涵應該被重新發現、認識並深深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成為滋養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自尊自信的甘泉。而誦讀經典則是溝通人民群眾心靈與優秀傳統文化的最直接途徑。
據介紹,在《我們的節日——中華經典誦讀》的“清明篇”晚會上,青少年將在教師和知名藝術家的引領下,誦讀從古至今以清明為主題的佳作:從杜甫的《春夜喜雨》到朱自清的《春》,人們可以聯想到清明踏青的喜悅;從毛澤東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到鄧穎超的《海棠花祭》,人們能夠感受到清明寄託的思念;從冰心的《談生命》到臧克家的《有的人》,人們又在清明感悟著人生的價值。
王登峰説,每一個中華傳統節日,都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精華,是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寶貴資源。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了“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要求。《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也指出: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傳統經典、技藝的傳承。在社會教育中,廣泛開展吟誦古典詩詞、傳習傳統技藝等優秀傳統文化普及活動,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養,樹立良好社會風氣。
王登峰説:“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可以在朗誦中親近中華經典,在親近中熱愛中華文化,在熱愛中弘揚中華文明。”
事實上,中宣部、國家語委等部門早在2007年就啟動了以“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為主題的“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活動”,並委託北京大學出版社選編了面向大眾的《中華經典詩文誦讀讀本》。活動在天津、遼寧、江蘇、山東、甘肅、福建、山西和江西等8個省市先行試點。
甘肅省副省長、語委主任馮健身説,甘肅將比賽分為中小學師生及社會人士比賽、大中專學校師生比賽和頒獎晚會三個階段,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媒體運作”的運行模式,使中華經典詩文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他説,在優秀傳統文化被逐漸淡漠的今天,重讀經典對於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2007年,中央電視臺社教節目中心配合教育部、國家語委,特別推出《子午書簡》暑假特別節目“我愛誦讀”。全國各地包括香港、澳門、台灣的朗誦愛好者都踴躍參加。選手中,有剛上幼兒園的4歲小娃娃,也有風華正茂的大學生;不僅有城市的青少年,也有留守大山的孩子。幾位來自美國、韓國、塞內加爾、馬來西亞等國的外籍朋友,也表達了他們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的喜愛。最終有140多名選手參加了今年初在京舉行的全國總決賽。
王登峰説,總決賽實況在2008年春節除夕播出後,各地觀眾紛紛來信,希望活動成為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品牌活動。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副局長胡佔凡説,中華經典詩文通過電視這個直接有效的媒介傳入了千家萬戶,讓選手和廣大觀眾在展示與觀摩的過程中都受到了優秀傳統文化和國家通用語言的浸潤和熏陶。
王登峰説,今年我國將在清明、端午、中秋和春節等傳統節日中開展“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活動”和“中華讚·詩詞歌賦創作活動”。活動進程將以網絡為載體,吸引全社會更廣泛參與。
他表示,悠久的中華節日文化,不僅是我們民族精神寶庫中永恒的文化積澱,更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力量。新增假日的意義不止在於改變放假時間,更應讓人們深刻感悟節日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