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灣畔的青島港,吞吐量從上世紀80年代末的2000多萬噸增至去年的2.65億噸,居世界大港第七位。集裝箱吞吐量由2萬標準箱增至946萬標準箱,躍居世界第十位,外貿吞吐量多年保持全國沿海港口第二位。青島港董事局主席、總裁常德傳説:“青島港的成功,最根本的就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
不將一名員工推向社會
上世紀90年代,國有企業普遍實行減員增效。青島港同樣面臨著冗員壓力:三四千萬噸的吞吐量,1.6萬名員工,實際只需5000人。
怎麼辦?青島港做出一個鄭重決定:在青島港,只要願意幹,好好幹,我們就絕不將一名員工推向社會!
説起當年的情景,青島港原工會主席孫清安説:“國有企業的性質決定了青島港必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這一點,青島港始終沒有動搖!”現在的青島港,年年為職工和離退休老同志提高收入、健康查體、跟蹤治療。青島港還出臺了向裝卸一線傾斜的“21條”和向科技人員傾斜的“83條”,出臺了為裝卸一線服好務的“34條”。2007年又出臺了關於加強知識分子、技術工人、農民工隊伍建設的六個決定。到2007年,青島港已漲工資29次。一線的普通裝卸工人月收入四五千元,成為名副其實的“金藍領”。
培養新時期優秀産業工人
不讓一名職工下崗,帶來的直接問題是——人往哪去?錢從哪來?
青島港的對策是:發展與育人並舉,在港內轉崗分流上萬員工的同時,將這批傳統的搬運工人培養成優秀産業工人。
1989年,青島港在全港員工中開展了“學政治、學業務、學技術、學文化、學實踐”的“五學”活動。有人不理解,青島港決策層的回答是:不學習,工人將來就沒飯吃!以“五學”為起點,青島港連續19年在港內實施主題思想教育、技術比武等一系列獨創性育人措施,塑造了一大批新時期優秀産業工人。
“扛大包”出身的許振超成為新時期産業工人的傑出代表,農民工皮進軍被評為全國十大傑出進城務工青年,邵澤山被國家評為全國優秀青年技師,機械修理工唐衛榮獲“山東省首席技師”稱號。
1988年的青島港,1.6萬名員工中沒有一名工人技師,到2008年,全港2.3萬名員工中76%的技術工人成為高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8000多名農民工中,1667人被錄用為合同制工人,其中有540多人擔任了班長、副班長。
提拔的理由很簡單——能幹
2007年,58歲的前港門機隊隊長邱增啟被提拔為前港公司副經理,這個1968年入港的老碼頭,做夢也沒想到即將退休之年被委以重任。提拔他的理由很簡單——能幹!
破格使用的還有工程師耿雙成。他1972年初中畢業入港,2008年被聘為高工。耿雙成説:“我們青島港評高工,不看論文,不看學歷,不看年限,就看實踐。”他的實踐是開發了30噸板坯卡具,獲國家優質QC成果,可提高裝卸效率5倍。入港36年,他為青島港開發了近百項科技創新。
現在,青島港正朝著新目標挺進:2008年吞吐量要達到3億噸,集裝箱超越1000萬標準箱。力爭到2015年,實現港口吞吐量5億噸,集裝箱超過2000萬標箱,為國家、社會和職工做出更大貢獻。(記者 宋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