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汶川次生地質災害形成威脅 11萬群眾生死大轉移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6月18日   來源:新華社

緊急避險:11萬群眾生死大轉移

    新華社四川汶川6月18日電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又一場對生命形成威脅的重大災害正悄悄逼近。

    ——地震後的次生災害,其危險和危害,甚至可能超過大地震、堰塞湖。

    晴天,飛石塵土遮天蔽日;雨夜,泥石流呼嘯而下;崩裂的山體,隨時可能讓腳下的城鎮和鄉村遭受滅頂之災。

    汶川、茂縣、理縣……20多萬群眾生命安全受到災害威脅,其中11萬人必須緊急避險……

    汶川龍溪鄉俄布村群眾在轉移途中(6月15日)。 截至6月17日上午,駐川武警某師已幫助四川汶川縣龍溪鄉5個村的1262名受災群眾成功實現大轉移,安全抵達新建臨時安置點。連日來的不斷余震和強降雨使震中汶川各村不同程度出現險情,特別是地震中房屋全部垮塌的龍溪鄉9個村寨出現了嚴重險情。根據政府安排,汶川7.2萬名群眾進行安全大轉移。 新華社發(徐宏新攝)

    “不讓每一個生命消失在次生災害中”。面對新的災難威脅,疲憊至極、堅強至極的災區人民,毅然展開了11萬人的生死大轉移。

    次生地質災害:危害不亞於一場大地震

    6月13日,一份關於震後阿壩州次生災害概況的緊急專家報告讓剛剛從緊張的救援工作中緩過一口氣的阿壩州幹部們又繃緊了神經——

    “次生地質災害一旦誘發成災,則汶川將縣城無存,對外生命線盡失。即使少量群眾得以倖存,汶川縣將重回交通孤島狀態,無法疏散。”這是建設部抗震救災規劃專家組駐阿壩州組長、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尹稚的警告。

    “汶川漩口鎮至汶川縣城有多處災民臨時安置點處於泥石流和滑坡的多發地帶,一旦有強降雨將發生大面積泥石流災害。”這是中科院災情檢測工作組在對航空遙感數據解譯中發現的緊急情況。

    “受‘5·12’地震的影響,汶川縣域內斜坡土堆積物進一步鬆散化,部分裸露于地表的基岩強風化帶在地震後發生了不同規模的崩塌,加劇了斜坡變形。”這是四川省廣漢地質工程勘察院對地震後汶川地質環境評價、分析得出的結論。

    3.8平方公里的汶川縣城中,五分之四的區域屬於“高危地帶”,許多表面看來並無損壞的房屋其實已是“內傷”深重,危機四伏。而阿壩全州震後發生地質災害2200多起,目前仍有隱患2萬多處;處於應急狀態的“生命交通線”,隨時可能被滑坡和塌方阻斷……

    “村子後面的大山到處裂開縫隙,山體已經鬆動,周圍不時傳來岩石垮塌滾落下來的可怕聲音。”15日清晨,汶川縣龍溪鄉馬登村村民楊俊珍在睡夢中突然被村民們的尖叫聲驚醒,眼前的山頭都像饅頭被剖開了一樣,地面裂縫最寬的有1米,滾石遍地。“只要下一場大雨,肯定要發生泥石流。那比地震還兇哦!”她的眼神中露出了驚恐。

    “這些災害如果發生,危害性和破壞力不亞於一場大地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代理州長吳澤剛説,“為了11萬群眾的生命安全,再艱難、再疲倦,我們也要堅決把群眾轉移到安全地帶去。”

    汶川、茂縣、理縣……搶時間就是“搶生命”

    不僅是汶川,包括茂縣、理縣、黑水、九寨、松潘、馬爾康等災區居住在高半山上的群眾,都在此次緊急避險範圍,總人數高達11萬。

    為了與次生災害搶時間、搶生命,阿壩州各受災縣都在第一時間迅速成立了受災群眾安置和緊急避險工作領導機構,分解任務,逐村、逐組、逐戶轉移群眾。工作組入村入戶細心宣傳,打消部分群眾故土難離的觀念。

    截至16日24時,阿壩州已經轉移安置90137名群眾,佔需要轉移總人數的80.59%。其中,茂縣、松潘、馬爾康等3縣已經全面完成轉移安置任務。

    11萬群眾的生死大轉移,從原定的20日前完成,到可望于18日提前全面完成,阿壩州的幹部群眾經歷了一場與次生災害搶生命的時間較量。

    15日上午,汶川縣龍溪鄉俄布村、馬登村等300多名村民在村幹部的帶領下,舉家向山下緊急撤離。與此同時,在茂縣飛虹鄉、理縣甘堡鄉,受次生災害威脅的山區群眾也有組織地向安全地帶撤離。

    龍溪鄉俄布村群眾抵達新建臨時安置點(6月15日)。 截至6月17日上午,駐川武警某師已幫助四川汶川縣龍溪鄉5個村的1262名受災群眾成功實現大轉移,安全抵達新建臨時安置點。 新華社發(徐宏新攝)

    馬登村的155名村民在村委會主任何世超的帶領下,扶老攜幼、肩扛手提,攜帶著全部能夠攜帶的財産沿著陡峭山路逶迤下山。這些財産包括桌椅板凳、鍋碗瓢盆。

    儘管山頂上不時墜落一些石頭,掉在下面的大河裏發出悶響,何世超並不覺得害怕,由於是白天,危險並不是很大,更重要的是,奔向安全地帶的渴望讓他吃下了定心丸。

    “唱歌吧!”何世超説。他鼓勵著鄉親們:“唱著歌就很快到了山腳。”於是,100多條嘶啞的嗓子開始發出同一個旋律,古老蒼涼的羌族民歌在雲霧蒸騰的山谷盤旋,像不屈的精靈。

    到了山腳下,鄉親們徹底放心了:武警官兵出動4臺大卡車,早就等候在那裏。村民們歡快地將肩扛手提的家什放在車上。有的村民開著自己的小拖拉機,轟轟隆隆地向40公里外的安置點行進。

    而此時,在茂縣飛虹鄉,鄉鎮幹部和駐地部隊為了確認沒有一個村民被遺落,再次返回到村寨逐一排查。

    馬登村民們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裏的豬。豬牛羊都帶不走,但牛羊好辦些,解開韁繩放生,讓它們自己在山上找食。但豬不一樣,謀生能力很弱,放生幾乎等於放“死”。

    為了讓群眾財産少受損失,何世超作出了一個決定:讓一些民兵自願留下來替轉移村民喂豬。剛説出這個想法,好幾雙手立即舉了起來,數一數,一共8位。

    何世超的眼眶立即濕潤了:繼續留在大山上,會發生什麼事,誰也説不清。8位民兵,是堅守家園,也是堅守希望。

    三天托起20公里“生命長廊”

    距汶川縣城10余公里的綿虒鎮板橋村,是龍溪鄉緊急避險群眾的“新家”,也是此次阿壩州生死大轉移的最大安置點之一。

    沿213國道,北起汶川縣雁門鄉,南至綿虒鎮,延綿20公里的河谷平壩地帶,已成為11萬轉移群眾的“生命長廊”。

    放眼望去,各種色彩的帳篷搭遍平緩的河谷。帳篷外,剛剛搬來的群眾已動手當起了“主人”,男人忙著挖排水溝,抬碎石墊高帳篷地面;女人搭鍋建灶,整理衣物。

    俄布村的216名村民已全部住進新帳篷,家裏有老人或者傷員的,還分到了最好的蒙古包。一個大帳篷外,架著俄布村村支部和村委會的牌子,一面紅旗迎風飄揚。旁邊,還有流動警務室和衛生院。

    吳澤剛州長告訴記者,這次緊急避險安置中,他們採取了避險場地統一租用、統一平整、統一搭建臨時用房的辦法,按照邊搭建、邊搬遷、先入住、後完善的要求,以鄉鎮、村組、社區為單位,成建制地進行轉移安置,軍隊和地方政府密切配合,轉移工作即迅速又井然有序,僅三天時間就基本完成了“生命長廊”的準備工作。

    目前,汶川縣共有較大安置點7個,到16日24時,已轉移安置52419人。茂縣建成安置點72個,集中安置了3360余人;理縣建立安置點63個,可安置6723人,已安置5631人。

    據了解,轉移出來的受災群眾,每戶都領到了6床棉被,每人每天還有10元錢補助和1斤糧食。在馬登村村民轉移安置點,一戶農家主婦看到記者,便熱情地邀請我們嘗嘗剛煮熟的土豆,説:“吃吧,吃吧!我們這裡過的是‘共産主義生活’,群眾大食堂。”

    原來,她們有4家人在同一口鍋裏吃飯,材料大家湊,誰有空誰做飯,飯菜做好隨便吃。“1933年,我們這裡也發生過大地震,聽説災民餓得連個饅頭片都沒有。現在,人民政府讓我們吃、穿、住都不愁。”50歲的羌族村民何星亮在旁邊插話説,“無論是地震,還是滑坡,困難都是暫時的,我們相信共産黨!”(參與采寫記者叢峰、葛素表、張東波、侯大偉、劉大江、海明威、周正平) 

 
 
 相關鏈結
· 汶川7.2萬餘群眾緊急避險安置大轉移將5日內完成
· 汶川做好緊急避險安置大轉移 防範地震次生災害
· 汶川縣對5萬群眾緊急避險安置防範地震次生災害
· 貴昆鐵路雲南宣威段一貨車在緊急避險車道上出軌
· 重慶成功預報8起地質災害使1100余人緊急避險
· 重慶龔灘鎮面臨危岩威脅 2700余名居民緊急避險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