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08年6月19日,北京度過了又一個沸騰的白天,歡樂祥和的天安門廣場再次回歸寧靜。中國國家博物館前,北京奧運會倒計時牌上的文字格外耀眼——“距2008年8月8日開幕 倒計時50天”。中華民族實現百年夢想、世界人民共享節日的時刻,如此之近。
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國際貿易中心,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莊嚴宣佈,北京成為第二十九屆奧運會主辦城市。萬里之外的天安門廣場頓時變成了歡樂的海洋。多少人啊,任憑喜悅的淚水盡情流淌。那一夜,北京無眠,神州同歡。
七載寒暑,中國忠實踐行對世界的承諾,為展示“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理念努力搭建高水平的平臺,同各國人民一道擁抱建設和平而更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
2008年3月31日,象徵著和平、友誼、希望的奧林匹克聖火抵達北京。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天安門廣場親手點燃聖火盆,並宣佈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接力開始。點燃激情、傳遞夢想的奧運聖火,踏上了遊歷五洲、光照四海之旅。
50天后,來自五大洲的朋友將匯聚北京,共襄盛會,書寫奧林匹克運動的新篇。“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將讓奧林匹克精神插上飛翔的翅膀。
夢的求索
奧林匹克之夢,召喚著進入工業文明社會的人類去進行一項偉大的社會實踐。人文主義者發掘和整理的古代希臘體育的豐富遺産,喚起人們對奧林匹克運動的嚮往。法國教育家顧拜旦執著追求,讓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成為現實。
顧拜旦的偉大夢想,指出了人類為之奮鬥的目標——“讓即將到來的奧運會如她的先驅一樣,在為全社會的幸福生活和人類日臻完美的事業中做出貢獻。”而他本人,則為實現這一偉大夢想付出了無比的艱辛。出身法國貴族、學識淵博的顧拜旦,沒有依照家族意願進入軍政界或外交界,而是立志讓古希臘奧林匹克主義在經歷幾個世紀的黯淡後重放光輝。為了一個全人類的夢想,他放棄了優越、安逸的生活;為了奧運會的復興,在他去世後,其夫人不得不賣掉全部藏書以維持生計。1937年,這位“現代奧林匹克運動之父”在瑞士日內瓦溘然長逝,他的骨灰埋在洛桑,而他的心臟則根據其遺願,被安放在希臘奧林匹亞的奧運會紀念碑的基座下。
再過幾天就是第六十個“國際奧林匹剋日”。1894年6月23日,國際奧委會在法國巴黎正式成立,國際奧委會于1948年起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國際奧林匹剋日”,以表達人們對奧林匹克精神的崇敬和對顧拜旦的緬懷。奧林匹克精神之火熊熊燃燒,它所承載的是由古希臘流傳而來,延續了千年的傳統。
夢的詮釋
奧林匹克運動,絕不僅僅是大型的多項目世界錦標賽。它被譽為人類社會的一個罕見傑作,展示著一種大概念的體育文化景觀,以其強烈的人文精神,催人奮進,對當代世界的政治、經濟、哲學和文化藝術等諸多領域産生著重要影響。
北京體育大學奧林匹克研究中心教授任海説,奧林匹克傳統不僅是一個響亮的口號,它著眼于微觀,從促進個體的和諧發展入手,而且志存高遠,為“建立一個和平而更為美好的世界做出貢獻”。“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是《奧林匹克憲章》對奧林匹克精神的闡釋。四年一度的奧運會,將世界上各種文化濃縮在一個狹小的時空範圍內。五大洲的數十萬賓客雲集主辦城市,不同膚色、服裝、語言、宗教、生活習慣的人們摩肩接踵,比鄰而居,呈現出鮮明的文化差異。在奧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人們在文化的差異中看到的不是矛盾與衝突,而是人類社會百花齊放、千姿百態的壯麗圖景。人們跳出各自狹小的民族局限,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懷,去認識和理解自己民族以外的事物,領悟到各個民族都有著神奇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創造力,學會對其他民族的尊敬,從而以比較客觀和公正的態度去看待別人和自己。奧運會是一個競技的舞臺,運動員置身於一個競爭的環境之中,通過激烈的對抗來激發人的潛能,鍛鍊人的品質,完善人的道德。在體育比賽中,競爭的雙方既是對立、對抗的,又是統一、合作的,通過身體對抗的方式實現社會和諧的目的。雙方運動員比賽得越是激烈,越是打得難解難分,就越能調動出各自的潛能,從而最大限度地完善其人格,並滿足觀眾的觀賞需要。奧林匹克精神所倡導的,是人們懷著友誼的動機,通過友好的體育比賽,增進相互間的理解,達到團結的目的。
韓國體育科學研究院教授高銀夏認為,正是因為有了奧林匹克傳統,奧運會不再是普通的運動會;正是有了奧林匹克精神,奧運會成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盛大慶典,體現著人們追求和平的良好願望。奧林匹克的傳統,有“更快、更高、更強”的拼搏精神,也有著宏大的包容精神。現代奧運會發展至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當初的奧運會還僅僅是地區性的運動會,如今卻發展成為世界性的體育盛會。全世界各國人民,不分地域、不分宗教,不論人種、不論貧富,全都能聚集到一起,這本身就體現了奧運會的巨大包容性。這一傳統如果能夠得到世界各國的遵循,現在的很多問題也就不能稱之為問題了。
希臘雅典大學媒體與傳播係教授羅伊也説,和諧是奧林匹克的根本,奧林匹克精神的核心是文化,而奧運會則是實踐這一切的載體,她為懷有同樣夢想的世界各民族提供了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契機。
巴基斯坦國際板球理事會理事、前巴基斯坦體育委員會主席扎克·哈桑·賽義德説,奧運精神倡導的是兄弟般的友情,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貧苦百姓,體育可以不通過語言就把人們緊緊地聯絡在一起。
夢的嚮往
此時此刻,世界各地,許許多多不同膚色、不同信仰和不同種族的人們都有自己的奧運夢想。他們嚮往的奧運會,是一個不同思想、文化和傳統相互交流的平臺,讓大家彼此欣賞、互相學習。
在巴黎,法國人蓋爾貝“精心設計”了他的“上海—青島—平遙—西安—北京”中國“奧運遊”。“我早打算好了,這個夏天的度假重點是遊中國、看奧運。”剛剛得知在旅行社預訂的兩張自行車比賽門票交易成功的他,掩飾不住喜悅,“每屆奧運會的自行車比賽我都去看,這次中國舉辦奧運會,更值得一看。不僅是看奧運比賽,零距離接觸中國老百姓的普通生活,感受中國的發展變化,也是我最憧憬的事情。”在蓋爾貝眼中,奧運會不僅為世界各國運動員提供了一個同臺競技、切磋共進的交流機會,更為各國人民創造一個你來我往、相識相知的溝通機會。
親眼去看、親耳去聽、用心交流來了解這個多元世界,了解不同風土人情、歷史文化,這不正是奧林匹克運動的價值所在嗎?法國小夥子馬丘早已“備戰”奧運了。正在武漢華中師範大學進修中文的馬丘在郵件裏告訴記者,之所以提前半年來中國學漢語,不乏奧運盛事的誘惑。馬丘嚮往在中國學到正宗的武術拳法,“我甚至想參加奧運會的武術表演賽,想讓更多的法國人了解武術、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在馬德里,佩加蘇斯體育旅行社西班牙分社的銷售經理克裏斯蒂娜説:“隨著北京奧運會日益臨近,我們越來越忙。”佩加蘇斯體育旅行社是西班牙奧委會指定的在西班牙銷售北京奧運會入場券的代理商。克裏斯蒂娜告訴記者,他們已經銷售了1.1萬多張北京奧運會的入場券,但是這還不是最後的數字。她感到,西班牙人對北京奧運會非常感興趣,特別是由於西班牙曾于1992年在巴塞羅那舉辦過奧運會,許多人都想到北京親眼看奧運會的比賽。
在紐約,作為報道奧運會的媒體,《紐約時報》體育部的記者和編輯們也在熱切地等待奧運會的開幕。該部副主編珊迪·基南向記者介紹了他們為報道奧運會所做的準備。《紐約時報》這次報道北京奧運會的記者和編輯共有20多人,是該報歷屆報道奧運會隊伍人數最多的一次。不僅有文字記者、攝影記者,還有專門做多媒體的記者,這是為了適應當前新聞媒體多元化的形勢而增派的。《紐約時報》對北京奧運會的報道,實際上已經開始。他們早在幾個月前就派人採訪奧運會的新場館,如“鳥巢”、“水立方”和訓練中心,近幾天又採訪了奧運會新聞中心。
在莫斯科,世錦賽冠軍、曾在奧運會上摘得銀牌的俄羅斯前滑雪運動員、俄西北聯邦區滑雪運動協會會長弗拉基米爾·德拉喬夫説:“我想去北京觀看奧運會,因為這是一個盛大的節日,況且我從來沒有在現場觀看過夏季奧運會。”他最近天天關注有關北京奧運會的新聞,尤其是俄羅斯代表隊備戰北京奧運的情況。
夢的跨越
人們在奧林匹克平臺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強”,但奧林匹克的經典並不都在於金牌的光耀。“重在參與”的理念,作為奧林匹克夢想的組成部分,讓多少人振奮著精神,又讓多少雖敗猶榮的勇士,以其頑強的精神力量,書寫出一段段動人的佳話。奧林匹克之夢,實踐著精神境界的跨越。
在尼日利亞,經營家用電器的老闆本傑明·奧卡福説,非洲人參加奧運會的經典故事中,令他記憶最深的是在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的馬拉松比賽中,坦桑尼亞選手阿瓦赫裏在途中摔倒受傷,但仍堅持著跑過終點的故事。雖然阿瓦赫裏沒有拿到奧運獎牌,但是他詮釋了奧林匹克精神,那就是參與、執著、堅韌和不達終點不放棄的勇氣。奧卡福告訴記者,當得知尼日利亞“超級鷹”獲得2008年北京奧運會足球比賽的參賽資格時,所有尼日利亞人都非常激動。“每當置身於自己喜愛的體育項目中,很容易讓人忘記彼此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膚色、不同的族群,大家聚在一起就是分享快樂,像過節一樣。而奧運會就是這樣一個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如此貼近,交流如此直接的盛會。”經營文具店的商人恩狄伍科對記者説:“尼日利亞與中國相距遙遠,我現在還沒有經濟實力去北京為自己國家的運動員加油,為自己喜愛的體育項目吶喊助威,但是通過電視熒屏,我會關注北京奧運,關注自己喜愛的體育項目,讓自己的心情和思緒隨著奧運激情和夢想歡騰。”
在芬蘭,21歲的芬蘭體操運動員安娜瑪麗·馬蘭寧自獲得北京奧運會參賽資格的那一刻起,就備感榮耀和壓力,因為在僅有500多萬人口、體操運動並不普及的芬蘭,上一次有人參加奧運會女子體操比賽,已經是44年前的事情。她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希望在北京奧運會的賽場上展示芬蘭體操運動員的風采。但就在今年1月的一次訓練中,馬蘭寧的膝關節不幸受傷,不要説參加比賽,就連正常生活都受到了影響。當時,曾經有人勸説馬蘭寧放棄參加北京奧運會,以防止傷勢加重造成終身殘疾。然而,她表示,只要有一線希望,就一定要堅持下去。她忍著身體的傷痛,在平衡木上一絲不茍地練習著,即使偌大的體操館內只剩下她一個人……她充滿期待地告訴記者:“我要做到最好,目標卻並不是萬眾矚目的奧運獎牌。如果那些從事體操運動的芬蘭年輕人需要繼續下去的動力,那些正經歷著失敗和挫折的人需要重新奮鬥的勇氣,我就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他們的榜樣。我要告訴他們,在體育比賽中,不僅冠軍是強者,而且那些永不放棄的人也是強者。”
夢圓北京
相信北京,這是迴響在世界各地的強大聲音。夢圓北京,這是無數人奮鬥的不竭動力。
在埃及,建築工程師穆拉德説:“阿拉伯語裏有一句諺語,叫‘阿拉伯人的舌頭,中國人的手’。中國人辦事很可靠、穩妥,令人放心,中國人辦事總是兢兢業業,認認真真,一件事情只要交給中國人幹,結果必定是出色的!同時,中國人豐富的智慧和才華,展示著無窮的創造性。所以我説,中國人舉辦奧運會,人們就只等著瞧好吧!”
在加拿大,資深記者、加拿大世界媒體協會會長凱恩斯也對北京奧運會滿懷信心。他説,奧運會開幕式和運動員入場儀式是人類共同合作而取得的一項偉大成就的象徵,世界各國年輕運動員們共同宣示的是對強健和卓越的追求。不管我們的語言、文化、年齡和所處環境有多麼不同,奧運都是激動人心的概念!我們希望奧運會展現的健康和力量會對我們的共同未來産生巨大鼓舞作用。北京奧運會舉辦之時,世界上將有數以十億計的人們收聽收看比賽節目,他們將從中得到國家追求健康、青年追求卓越的奧林匹克信息。我相信,不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北京奧運會必將豐富人們的記憶、振奮人們的精神!
在比利時,今年39歲的塞弗已經5次參加奧運會比賽,正在積極備戰第六次,即北京奧運會。他説:“體育是我的事業、人生和快樂,我永不言敗,絕不輕言退役。”已經到過中國29次的塞弗對中國情有獨鍾,特別渴望參加北京奧運會。因為他在北京、在中國很有人緣。為了爭取北京奧運會乒乓球賽的參賽資格,39歲的塞弗經過5站公開賽的艱苦鏖戰,終於獲得北京奧運會的入場券。他説,目前國際乒壇高手如林,要想在北京奧運會取得優異成績比較困難,但他就想聽聽中國觀眾的“加油聲”。塞弗曾經兩度擔任比利時奧運代表團的旗手,目前正在爭取擔任比利時北京奧運會代表團的旗手。塞弗的教練王大勇説,雖然自己的身體狀況也大不如前,但一直在堅持,最想參加北京奧運會。“因為我想圓一個夢——中國人的百年奧運夢”。
站在北京奧運會倒計時牌前,怎能不期待!再過50天,承載博大奧林匹克精神的聖火就將在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鳥巢”點燃,那將會是怎樣一個偉大的場景:一道道電波、一個個鏡頭聚焦在賽場上,一張張笑臉和一顆顆激動的心相聚在五環旗下。奧林匹克夢想關聯著每一個人、感染著每一個人;世界各國人民,共同感知“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所帶來的無比歡欣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