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從金融"大一統"到"百舸爭流":中國銀行業的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7月0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7月6日電(記者 劉詩平)“用‘今非昔比’形容中國銀行業30年來的發展變化決不為過。”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6日在中國銀行業改革開放熱點問題學術論壇上説。

    從1978年中國人民銀行既發鈔票、又辦儲蓄的金融“大一統”局面,到目前央行與商業銀行並存、銀行業監管機構與被監管對象分開,大型商業銀行、中小股份制銀行、農村信用社、外資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同臺競技,中國銀行業在改革開放中不斷發展。

國有大型銀行蛻變:從破殼而出到多次“變臉”

    “30年來中國銀行業的改革發展可謂波瀾壯闊,而國有大型銀行的變化正是一個縮影。從其成立或恢復營業,到專業化發展,到剝離政策性業務,再到股改上市,佔銀行業主體的國有大型銀行一步步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楊再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1978年,從財政部獨立出來的中國人民銀行,既是中央銀行——發行鈔票,又是儲蓄機構——受理居民、企業的儲蓄。銀行業的明顯變化,是從四大國有銀行破殼而出開始的。

    1979年1月,為適應農村改革需要,中國農業銀行恢復設立;3月,為適應對外開放,中國銀行從人行中分離,成為外匯專業銀行;8月,隸屬財政部、主要從事國家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設銀行從財政部部分分離,1983年5月正式成為專業銀行;1984年1月,中國工商銀行設立,人行的工商業、居民儲蓄等由工行經營。

    “上世紀80年代初形成農行、中行、建行、工行‘四龍治水’。其中,工行負責城鎮,農行負責農村,中行負責外貿和外匯業務,建行投資長期貸款。它們業務領域各有分工、互不干涉。為打破專業銀行壟斷的市場格局,促進銀行業競爭,1987年,交通銀行等一批股份制商業銀行誕生。逐漸地,四大國有銀行的業務藩籬被打破。”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郭田勇説。

    1994年,3家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宣告成立,將4家專業銀行承擔的政策性貸款業務分離,以使其成為真正的商業銀行。1995年,《商業銀行法》頒布,將4家國有銀行定位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背景下,為防範金融風險、改善銀行體系資産質量,1998年第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隨後一系列重大措施陸續實施,1998年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為國有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1999年成立4家金融資産管理公司,對1.4萬億元不良貸款進行剝離。同時,商業銀行內部實行一系列改革。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金融業的開放寬限期為5年,即2006年12月後對國際全面開放。在此背景下2002年召開第二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決定“背水一戰”,啟動國有商業銀行改革。

    “2003年之後,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成了整個金融改革的核心。經過攻堅克難,現在建行、中行、工行和已納入大型商業銀行之列的交通銀行已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在公司治理、發展戰略、經營績效等方面與國際先進銀行的差距不斷縮小,農行的股改上市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國有商業銀行從幾年前被認為是技術上瀕臨破産的問題銀行,發展成具有一定國際認知度的大型商業銀行。”中國銀監會研究局副局長範文仲説。

    統計顯示,國有商業銀行資産總規模2007年底為28.5萬億元。其中,已完成股改並上市的工行、中行、建行、交行資本充足率升至13.17%,不良貸款率降為2.81%,2007年的平均資産利潤率和平均資本利潤率分別為1.05%和15.57%,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從目前的市值規模看,在全球十大銀行中,工行、建行和中行已佔三席。

融入世界:從不相往來到“引進來走出去”

    1980年,日本輸出入銀行在北京設立代表處,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外資金融機構在華設立的第一家代表處。同年4月,中國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5月加入世界銀行。中國銀行業融入世界的腳步從此加快。

    1981年,南洋商業銀行在深圳設立分行。此後,銀行業對外開放地域逐步從經濟特區擴展到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1994年,中國頒布全面規範外資銀行的第一部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銀行業對外開放地域從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進一步擴展到全國範圍。1996年,進一步向外資銀行開放對外資企業及境外居民的人民幣業務,加速了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

    2001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在五年過渡期內,中國有序地推進了銀行業對外開放。統計顯示,截至2007年底,在華外資法人銀行為26家,外國銀行分行117家,外資銀行的機構網點和資産分佈主要集中于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經濟圈,並不斷從一線城市向二線城市延伸。中資銀行引進境外機構投資者33家,外資銀行在華資産總額1.25萬億元,銀行業的開放程度大大提高。

    中國銀監會發佈的《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報告》指出:“外資銀行在中國的機構數量和經營範圍不斷擴大,日益融入中國銀行業的各個層面,提升了中國金融市場的功能,活躍了同業競爭。”

    與此同時,一些中資銀行制定新的國際化戰略,積極“走出去”,提升國際競爭力。目前,中行近四成凈利潤來自其海外機構,截至2007年三季度末已在28個國家和地區設有669家海外網點,同時收購新加坡飛機租賃公司作為參與國際金融租賃業務的平臺;工行近年來先後收購印尼哈裏姆銀行、澳門誠興銀行和南非標準銀行股權,並相繼在海外增設分支機構;建行收購美國銀行(亞洲)有限公司後,實現了港澳市場的跳躍式發展;交行在德國、澳門等國家和地區設立營業機構;國家開發銀行收購英國巴克萊銀行3%股權;招商銀行獲准在紐約設立分行……

    截至2007年底,工行、建行等5家中資銀行控股、參股了9家外資金融機構,同時中資銀行機構在海外設立了60家分支機構,海外總資産達2674億美元,略大於外資銀行在華資産。

    “銀行業對外開放是推進中國銀行業改革和提高整體競爭力的重要力量。中國銀監會堅持改革與開放並舉、開放與監管並行、監管與服務並重,以深化改革迎接對外開放,以強化監管防範金融風險,以優化服務改善開放環境。”中國銀監會負責人説。

深化改革開放:在複雜局勢下穩健前行

    中國銀監會的統計顯示,截至2007年底,我國各類銀行業法人機構有8877家、營業網點近19萬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産總額52.6萬億元,佔我國全部金融機構資産的90%以上,是中國金融體系最主要的組成部分。

    與此同時,銀行業金融機構整體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8%,首次達到國際監管水平;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6.7%;2007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實現稅後利潤4467億元。

    目前,主要商業銀行通過股改上市和引進境內外機構投資者,已建立起相對規範的公司治理架構。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範圍擴至全國30個省(區、市)。國家開發銀行和資産管理公司已開始啟動商業化轉型,郵政儲蓄銀行的改革在深入推進,中小銀行改革重組、上市和跨區域發展步伐加快;信託、租賃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改革穩步推進……

    有關專家認為,經過30年改革開放,中國銀行業獲得了快速發展。與此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與國際先進銀行之間存在的差距,以及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和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新的機遇與挑戰,必須繼續著力推進改革開放,完善銀行業金融體系,提高銀行業競爭力和服務水平,以形成可持續的比較競爭優勢。

 
 
 相關鏈結
· 銀監會主席強調銀行業當前應重點抓好三方面工作
· 我國銀行業即將打響受災貸款呆賬核銷“攻堅戰”
· 劉明康:全力做好從緊貨幣政策下銀行業服務工作
· 劉明康: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銀行業又好又快發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