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寫在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十週年之際:十年創新路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7月09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7月9日電(記者 吳晶晶)十年前,世界知識經濟初現端倪。作為“國家科技隊”的中國科學院從我國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的全局出發,向黨中央提交了《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戰略研究報告。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開始實施。

    十年間,中國科學院無論是科技佈局、機制體制、科研條件、創新能力,還是院所環境、人才隊伍、精神面貌、思想觀念,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十年創新之路,中國科學院勵精圖治、銳意進取,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

    面向國家需求,優化科技佈局,創新成果層出不窮

    2008年5月12日,一場特大地震撼動中國,四川災區的通信一度全部中斷。5月16日,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的科技救援隊伍如神兵出現,架起寬帶無線應急通信系統,使得北川、平武、青川、唐家山堰塞湖等救災現場,都可以通過這一應急通信系統,將視頻傳送到相關指揮部。

    在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中,微系統所作為上海高技術研究發展基地的成員,被列入首批啟動單位之一。在10年的時間裏,微系統所完成了科研佈局的重大調整,前瞻性部署了一批創新項目。寬帶無線應急通信系統項目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顯示出不凡身手,就是他們對國家和人民的一次生動彙報。

    微系統所只是一個代表。“科學研究的能量只有牢牢盯住國家的重大需求,匯聚在國際科技發展最前沿,才能找到創新的制高點。”這是中科院眾多研究所在改革中的共識。

    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這正是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始終秉持的方向。為此,中科院大幅度凝聚、提升科技創新目標,經過不斷優化,最終確定了信息科技與先進製造、生命科學與技術等“1+10”重點領域,以及40項科技戰略重點、166個重要方向和11個學科發展重點。

    中科院建院以來涉及面最廣、意義最為深遠的科技佈局調整也同時迅速展開,數學所、應用數學所等4個研究所合併為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上海植生所、生理所等8個研究所合併為上海生命科學院,原有研究機構根據新確立的重點發展領域和科技創新目標重新排兵布陣。

    地球環境研究所、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北京基因組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一批適應國家經濟社會需求和國際科技發展前沿趨勢的研究所應運而生。

    經過不斷優化調整,中科院原來的123個研究機構縮減為目前的89個,初步實現了由跟蹤為主向原始創新為主轉變、由模倣為主向自主創新與系統集成為主轉變等五大轉變。

    經過優化調整,全院科技創新活動空前活躍,在事關現代化全局的戰略高技術、事關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公益性科技創新和重要基礎研究領域等方面各類創新成果不斷涌現。載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測工程、“龍芯”系列通用CPU芯片、“曙光”“深騰”系列超級計算機;青藏鐵路工程、油氣資源勘探、編纂《中國植物志》;正負電子對撞機、激光物理、基因組測序等,每一項創新成果都讓中科院人感到自豪,讓國際同行刮目相看。

    調整科研體制,改革評價機制,創新群體氣象更新

    讓創新成為行動,一切需要從打破常規開始。

    率先設立面向全國的科學基金,建立開放研究實驗室制度,實行所長負責制,探索現代院所制度,改革科研評價體系,一系列改革使中科院科研體制機制更加適應科技創新活動的新要求。

    作為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大舞臺上第一批亮相的研究所之一,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在試點伊始,就迅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通過優化配置科研資源,將原來的上百個課題方向按四大學科整合成10個研究室、43個題目組,創新能力大大加強;行政管理部門由原來的13個精簡調整為現在的9個,管理人員由原來的130余人壓縮到現在的60人左右。

    “在研究所震動更大、更敏感的是通過設置創新崗位,科研人員要競爭上崗,不適應崗位要求的就要被調整下來。”大連化物所所長張濤回顧説,“從啟動知識創新工程以來,大連化物所的每一個崗位都是公開的,研究所內外應聘人員在同一個起點上公開競爭。”

    量變的背後,是質的提升。大連化物所科研力量高度凝聚、管理效率極大提高,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最難改的是人”,這幾乎是所有研究所在改革初期的強烈共識。十年來,中科院在人事聘用、工資分配等方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中科院實施了全員崗位聘任制,取消傳統的技術職稱評定制度,全面推行“按需設崗、按崗聘任、競爭擇優、動態管理”的用人制度。中科院還全面推行了“基本工資、崗位津貼、績效獎勵”三元結構分配製度,大大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工作熱情。

    通過改革,中科院科研人員順利完成隊伍代際轉移,2005年,在創新崗位聘任人員中,45歲以下的佔77%,所級領導幹部平均年齡47歲。科技領軍人物群體不斷發展,在中科院研究系統內工作的兩院院士有300余人,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資助者520余人。截至2007年底,中科院通過“引進國外傑出人才計劃”共引進987人,通過創新團隊吸引“海外知名學者”327人。

    中科院科技産出質量和數量隨之大幅提升。全院2005年發表SCI論文總量已約為德國馬普學會的2倍;2007年的發明專利申請與授權量分別達到3875項、1658項,較1998年分別增長4.6倍、20.8倍。

    與此同時,端正科技價值觀,弘揚科學精神,遵循科技倫理,信守科研道德,創新文化在中科院各個研究院所生根開花。

    為了讓人才在寬鬆的環境裏健康成長,促進重大創新性成果産出,中科院物理所在創新二期就開始探索深化科技評價體制改革。逐漸淡化量化考評,將研究組的年度考核與學術交流活動結合進行,既促進了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與思想碰撞,又進一步完善了學術評價環境。

    中科院實施“百人計劃”以來,從國外回來工作的青年人才逐年增多。能否在一兩年內拿出成果、站穩腳跟,是許多人焦慮的問題。中科院很多研究所寬鬆的考評機制打消了他們的顧慮,使他們能夠在包容的環境中開展系統的、持續性的工作。

    正是這樣的創新環境為中科院帶來了更加優秀的人才和持久前進的動力。

    打造産業鏈條,探索發展規律,面向未來創新不止

    2007年12月初,國內首輛碼頭集裝箱混合動力牽引車在深圳蛇口集裝箱碼頭投入實際試驗運行,它對於建立綠色節約型港口具有重大意義。

    “我們抓住國家對節能減排的戰略需求,將具有很大市場前景的混合動力核心技術研究作為一個重要的學科方向,並聯合同濟大學和上海安乃達驅動技術有限公司成立新一代汽車産學研聯盟和研發團隊,與有著強烈需求的深圳蛇口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合作,研製獲得了成功,下一步要積極開展産業化工作。”中國科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集成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徐國卿説。

    碼頭集裝箱混合動力牽引車是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面向國家需求,技術轉移與轉化成功的範例之一。成立僅一年多,由深圳、香港兩地以及中科院三方共建的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就瞄準了機器人、醫療、新能源、數字城市等4個新工業領域開展科研工作,與包括美的、中集、微軟、康佳、華為、中興在內的十幾家大企業展開了合作。

    知識創新工程以來,中科院積極面向市場,面向社會,面向企業,大力推進産學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打造完整的科技創新價值鏈。

    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顯著提高,孕育出以“聯想”集團為代表的一批高技術企業集團。據不完全統計,10年來,中科院通過産學研合作、技術開發、成果轉讓等,為地方增加營業收入近4000億元,利稅600多億元。2007年,院所投資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726億元,為社會提供了8萬個就業機會。

    不僅如此,知識創新工程中,中科院還就如何辦好研究所投資控股的高新技術企業、如何將研究所的技術優勢和社會資源結合起來,為我國高新技術發展作出引領性的貢獻進行了深層次的探索。

    知識創新工程的開展也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以及公益類科研機構、轉制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力量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借鑒。

    中國科學院人清楚地記得十年前定下的目標:2010年前後,把中國科學院建設成為瞄準國家戰略目標和國際科技前沿,具有強大和持續創新能力的國家自然科學和高技術的知識創新中心,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學研究基地,培養造就高級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進我國高技術産業發展的基地,成為具有國際影響的國家科技知識庫,科學思想庫和科技人才庫。

    今天,這一戰略目標正在一步步實現。

    十年創新之路,中國科學院走得踏實、自信而堅定。面向未來,創新征途任重而道遠,但中國科學院人信心百倍,在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的道路上,一定能創造出更美的風景。 

 
 
 相關鏈結
· 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十年
· 中科院與知識産權局舉行工作合作議定書籤字儀式
· 中科院召開會議對科技創新基地進展情況進行評議
· 中科院院士榮獲世界氣象組織最高獎 路甬祥祝賀
· 中科院舉行“七一”升國旗儀式慶祝建黨87週年
· 中科院學部首屆學術年會暨學術報告會在京舉行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