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4日電(記者 王優玲 周英峰)商務部與聯合國駐華代表處於14日至15日在北京聯合舉辦地震災後重建國際經驗研討會。在研討會上,災後重建方面國際著名專家學者提出,就業是汶川地震後恢復重建的關鍵問題,應特別關注殘疾人、老人、失業人群和農業人口的就業問題。
國際勞工組織危機反應及重建項目主任阿爾弗萊多·拉扎特説,災後重建應當重點考慮未來對勞動力的需求,包括需要什麼技能、多少工人,以及對於社會保障體系的融資問題。
拉扎特説,應急就業服務有助於信息的流動,不但要救助流動人口,還要提供資金支持當地企業重新運營和雇傭本地工人。應當向個體經營者提供6至24個月的融資和經營策劃服務,此外,新生的個體經營者需要更多在産品開發和市場開拓方面的扶助。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危機預防及恢復局處長珍妮弗·渥萊爾説,在生計初期重建中,可以以工代賑支持重建工作,通過公共勞動項目提供臨時工作、改善地方技術、重建經濟和社會基礎設施。此外,應定期發佈就業機會信息,並提供技術開發或職業培訓機會,如向泥瓦匠提供地震安全建築技術方面的培訓;提供與財産、信用和市場接觸的機會;提供生計多樣化機遇,如創新型生態旅遊項目;為弱勢群體創造社會安全網絡,建立兒童保護中心,使婦女能夠尋求勞動就業。
此外,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資深協調員蘇珊·美茵卡還強調,地震災區的重建工作應包括生態系統恢復,任何行動都應將生態系統這種長期影響和變遷結果納入考量,因為生態系統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恢復棲息地也將增強生態系統和人們抵禦未來災害的能力。
她建議,應通過重建農業和自然村落所依賴的關鍵生態過程,如水文循環、養分循環和流動,來提高生態承載力。同時,在選址時培養其空間及生物異質性,儘量減少基礎設施建設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並嘗試新的潛在的可持續資源,增加有效經濟資源的多元化。
據悉,來自商務部、發展改革委、民政部、衛生部等國務院有關部委,四川、甘肅、陜西省政府,聯合國有關組織,部分外國駐華使館,以及部分國際非政府組織的代表約150人參加了研討會。在研討會上,國際著名專家學者就災後重建國際經驗、重建中應考慮的可持續因素、地方經濟秩序恢復、有利於扶貧和弱勢群體的規劃以及公共服務的恢復等領域交流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