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浙江省溫州市通過創新耕地流轉模式穩定糧食生産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7月15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杭州7月15日電(記者沈錫權)為破解市場經濟活躍地區“有地不種,想種沒地”的難題,浙江省溫州市通過創新耕地流轉模式,實現糧田向種糧能手、村級集體、專業合作社集中,並實施全程機械化服務,這些舉措不僅遏止了耕地拋荒現象,還成功穩定住了糧食生産。

    人均耕地面積僅0.31畝的溫州是典型缺糧地區,糧食自給率只有35%。由於糧食生産受比較效益、耕種規模、颱風災害等因素影響,當地農民種糧積極性近年來持續下降,糧食生産特別是早稻生産出現連年下滑趨勢,一些地區出現耕地拋荒現象。

    在基層政府的倡導下,溫州各地農村近年來積極創新耕地流轉模式,促進糧食規模化經營。其主要內容為農戶把承包田有償轉包給大戶集中經營,模式包括招投標式轉包、“中轉站式轉包”和“仲介機構合同轉包”等三種。作為溫州土地流轉的主要模式,目前種糧大戶轉包模式承擔著全市40%以上的早稻生産任務。

    瑞安市梅嶼鄉馬中村部分糧田先由村集體承包形成基地,然後再轉包給種糧大戶,這種形式叫“中轉站式轉包”。今年承包了1000多畝耕地用於糧食種植的瑞安市馬嶼鎮的種糧大戶項寶榮,通過當地老人協會出面協調,與農民簽訂了轉包合同,他採用的是“仲介機構合同轉包”形式。而在瑞安市飛雲鎮林中村,伯特利糧食專業合作社的陳慶福則是通過招投標式轉包,以每畝高出當地市場價10至15元的價格,承包了1500畝水田。

    除了大戶以外,村集體代耕代種也逐漸成為溫州糧食生産的主體之一。在瑞安市桐浦鄉,鄉政府明確規定,土地流轉超過2000畝的村集體可以獲得5000元的獎勵。重賞之下,該鄉缺少青壯年勞動力的嶺南村,由村集體一舉承包全村200余戶農戶的600多畝水田,並聘請農機合作社進行集約化管理。往年6月仍是一片荒草的水田,今年5月便插滿了綠油油的秧苗。

    據統計,溫州目前由村集體直接或間接參與經營的土地有10萬畝,佔全市早稻播種面積的20%左右。記者調查得知,這種由村集體出面進行季節性土地流轉的模式,可以打消農民一直以來擔心土地流轉後承包權變更的顧慮,農民願意,大戶放心,各得其所。

    此外,在溫州一些地區,種糧農戶們只要繳納一定的費用,並進行簡單的田間管理,便可坐享收成。期間各類農事,由他人負責打理,即通過專業農場、農機專業合作社、糧食專業合作社對糧食生産實行“統一翻耕、統一育秧、統一播種、統一植保、統一收割”的“一條龍”有償服務,或提供某一關鍵環節有償服務,實現土地耕作社會化服務。

    在樂清市,作為農機合作社的代表,伊新農機服務站從10年前就開始為農戶包攬全程作業。在今年,他們又承擔了8000多畝的早稻機插任務。蒼南縣龍港鎮三大廟村的聯志糧食專業合作社和德利農機專業合作社,去年不僅攜手完成了全村農地的耕種任務,更是種出了三次颱風都吹不倒的“抗災水稻”,確保了農戶收益。據統計,目前溫州市已有100多家與糧食生産有關的專業合作組織。

    溫州三種土地流轉方式的廣泛運用,已經收到了遏止耕地拋荒、穩定糧食生産的預期效果。據最新統計,今年溫州早稻播種面積達51.89萬畝,比上年增5.5萬畝,超額完成了50萬畝的計劃任務,全市耕地拋荒現象得到了有效遏止。

    浙江省分管農業的副省長茅臨生説,溫州的實踐表明,以經營體制改革為重點,創新耕地流轉機制,組建各種各樣的新型農村合作社,是穩定和提高糧食産量的重要途徑。

    溫州市農業局局長方勇軍認為,在農村二、三産業發達的地區要實現糧食生産的穩定甚至提高,最關鍵、最根本的措施是創新耕地流轉機制,實現糧食生産規模化經營,以規模促進效益,以效益穩定生産。(

 
 
 相關鏈結
· 重慶土地流轉達320萬畝 土地流轉比例居西部第二
· 滬:將農業政策聚焦規模經營集約經營和土地流轉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