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汶川8月4日電題(記者肖林)8月4日,天剛亮,四川汶川縣威州鎮農民倪樹平就起床了:“幹部和解放軍來幫我修新房,我怎麼能閒得住?”倪樹平家在山頂的秉裏村羌寨,全寨400多名鄉親都和倪樹平一樣高興,因為當天汶川縣永久性住房建設啟動儀式在寨子裏舉行——他們幸運地成了全縣10萬受災群眾中第一批修新房子的人。
沿著崎嶇的山路而上,散落在山頂的秉裏村滿目瘡痍——地震中村裏90%房屋垮塌、剩下的也全都是危房,但簡易帳篷外依舊有孩子們在歡鬧、婦女們在忙著家務、男人們拿著工具在迎候重建隊伍的到來。沒有彩旗、沒有鑼鼓、沒有領導講話,汶川縣委常委郭樹梅帶著幹部和部隊,一到寨子裏就和鄉親們開始幹活。
修新房首先要拆危房、清廢墟。在危房頂上,倪樹平試圖幹得比任何一名戰士都勤快:“家裏5口人,就我一個壯勞力,親戚們又都在外地,沒有幹部和部隊幫忙,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倪樹平家90平方米的房子是他父親上世紀八十年代修的,2層的房子木頭當梁、泥巴作墻、房頂是竹子和泥土夯築,地震過後早已四處破損、搖搖欲墜。
但房頂上,倪樹平和10多名戰士仍然揮舞著尖嘴鎬,幹得熱火朝天,危險處則蹲下身子用手小心地清理。倪樹平説,戰士們很辛苦,早上6點就起床,爬了2個小時的山路才到寨子裏。可是戰士們怕增加受災群眾負擔,死活不讓群眾準備午飯,只吃自己背上來的方便麵。
參加秉裏村永久性住房建設的,是濟南軍區鐵軍師炮兵團100多名戰士,記者在廢墟上找到該團政委汪立宏,他説:“部隊正在分期分批撤退,但只要在災區一天,我們就要為災區盡一份力。”正説話間,一位老大娘走了過來:“這不是汪政委嗎?”72歲的羅慶芳大媽滿含熱淚,非把記者拉到她家的廢墟旁:“當時就是這支部隊在樓梯旁救了我,然後一個多月每天派人背我上山、下山去治病,現在又來幫我修房子。”
廢墟旁邊,挖掘機和推土機在轟鳴。“正在推的這塊地,將來是秉裏村旅遊項目的接待中心。”汶川縣委常委郭樹梅説,秉裏村的重建結合了新農村規劃,不僅要讓群眾安居,更要讓群眾致富。離汶川縣城僅6公里的秉裏村將建設成一個集農家休閒遊、羌俗風情遊為一體的新羌寨,同時依託山地發展綠色蔬菜、大紅櫻桃和生豬産業。
秉裏村村支部書記周家信説,村裏470人只有574畝山坡地,種點玉米、土豆、蕎麥還沒有提灌,只能“靠天吃飯”。地震中村裏死了6個人,房子全都不能住了。幸虧有上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愛和救助,讓鄉親們看到了幸福生活的希望。所以鄉親們也奮發自強,積極開展生産自救和災後重建。周家信自信地説:“秉裏村是全縣第一個全面完成自建過渡房的村子,也將會是一個迅速恢復和發展、生活更幸福的村子。”
在秉裏村的災後重建規劃圖上,記者看到,一條寬闊的村道環繞著村子,117戶村民的住房遠離塌陷地面、危崖,集中在經過地質勘察的安全地帶,每家每戶都通水、電,連下水道都有規範建設。400多畝果園點綴著羌寨,旅遊接待點獨具風情。
走出這個有過悲傷但又充滿希望的羌寨,年近八旬的秦文輝老人拄著拐杖站在村口,樂呵呵地看著重建的場景。“共産黨好啊!四川1933年也發生過大地震,那時候連‘開賑’都難,現在不光發救濟,連重修房子政府都給每戶補助2萬多元。”秦文輝老人説:“明年地裏又會長滿莊稼、圈裏又會養上豬羊,等到都江堰的公路通了,我們種的大紅櫻桃又能賣上好價錢了,日子一定會慢慢好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