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金牌,更要工作——中國殘疾人運動員就業狀況調查
新華社北京9月19日電 (新華社記者肖春飛 葉鋒)中國殘疾人運動員絕大部分是業餘選手,北京殘奧會已經閉幕,他們又將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或者,開始尋找工作。
就業,是殘疾人改善生存質量、融入社會的基礎。作為中國8300多萬殘疾人中的佼佼者,殘疾人運動員的就業狀況,無疑頗具代表意義。北京殘奧會上,記者隨機了解了部分中國殘疾人運動員的就業情況:
何軍權,著名的“無臂飛魚”,現供職于湖北省荊門市殘聯。
呂紅琴,中國坐式女排選手,上海長寧區一家商場的職員;她的隊友盛玉紅,江蘇無錫體校的教練。
林海燕,為中國射擊隊奪得北京殘奧會第一枚金牌,2歲時因小兒麻痹症腿部殘疾,是北京一家化粧品公司的員工。
李端,北京殘奧會兩枚田徑金牌獲得者,盲人按摩師。
丁海,中國輪椅籃球選手,4歲時因車禍失去了左小腿,現在西班牙聯賽打球,成為中國第一位走出國門打職業聯賽的殘疾人運動員,有“輪椅姚明”之稱。
……
近年來,隨著各級政府對殘疾人體育事業的重視,殘疾人運動員的就業狀況,越來越與其運動成績緊密相關。
侯斌,三屆殘奧會跳高金牌得主,北京殘奧會主火炬手,在廈門市殘聯康復中心工作。淩勇,在2004年雅典殘奧會上獲得男子五項全能P54-58級金牌,供職于上海市閔行區華漕鎮社會救助所。宮寶仁,曾獲2枚殘奧會金牌,被譽為“無臂蛙王”,退役後在瀋陽近郊創辦養殖場,實現了向“養豬大王”新角色的轉變……
經過頑強拼搏獲得殘奧會冠軍後,這些殘疾人金牌得主同時獲得一系列的社會榮譽;在自己的努力與政府的重視、社會的幫助下,均較好地解決了就業問題,一些人還進入事業單位,從事為殘疾人服務的工作。
但是,並非所有的殘疾人運動員都能夠順利就業。
21歲的戚翠芳是一個相貌清秀的廣東姑娘,因肌無力一條腿行動不便,她在北京殘奧會上參加了硬地滾球比賽,沒拿到獎牌。戚翠芳目前正在考慮殘奧會結束後的工作問題——她剛從廣東省培英職業學校計算機專業畢業,但對就業前景並不樂觀,她希望回學校去補習一下,然後再去找工作。
“找什麼工作?我希望能先穩定一下吧,接電話、當文員什麼的都可以,”戚翠芳説。她的薪酬目標是每月1000元,包吃包住。在廣州,這個目標並不高,但她已經很滿足了。
郭嚴冬是中國輪椅籃球隊隊員,來自江蘇農村,是全隊中家境最差、年齡最小、殘疾最重的一名隊員;兩年多前他在一個建築工地從三十多米的高空掉下,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覺,大小便失禁。
隨著殘奧會臨近尾聲,郭嚴冬的心事又起來了。“國家隊要解散,我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習慣了隊裏的生活,我非常害怕告別集體的日子。我才20歲,誰能給我一份工作呀?”他説。
……
來自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中國有8300多萬殘疾人,全部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其中有工作能力和勞動能力的為4300多萬。截止到2007年底,中國城鎮殘疾人就業人數已經達到433.7萬人,農村的殘疾人就業人數達到1696.6萬人。僅2007年,城鎮新安排殘疾人就業人數已經達到39.2萬人。現在中國城鎮每年新增的需要就業的殘疾人,基本上都能得到工作安排。
在北京殘奧會期間舉行的相關新聞發佈會上,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業促進司司長于法鳴稱,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殘疾人就業工作,國務院推出的就業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將殘疾人就業納入就業工作的總體部署,統籌安排,給予重點考慮。
為全面促進殘疾人就業,中國已經相繼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殘疾人就業條例》,進一步明確了政府在促進殘疾人就業方面的責任,並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形成比較完整的促進殘疾人就業的法律和政策體系。
于法鳴透露,目前,通過強化落實殘疾人就業保護政策,鼓勵殘疾人自主擇業、自主創業,幫助農村殘疾人多渠道、多途徑就業,完善殘疾人就業服務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促進了中國的殘疾人就業。
據他介紹,在中國,殘疾人就業實行集中就業與分散就業相結合的方針,主要有三條途徑。
一是集中就業,將殘疾人集中安排到專門為解決其就業問題而開辦的福利企事業單位工作。二是分散按比例就業,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和《殘疾人就業條例》的規定,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應當按照規定的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併為其選擇適當的工種和崗位。這是國家對殘疾人就業採取的特殊保護措施。三是自謀職業和個體就業,國家鼓勵殘疾人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參與市場競爭就業。
目前熱心於殘疾人體育的企業越來越多。參加北京殘奧會的中國盲人門球隊副領隊陸財良還有一個身份:杭州某織造廠董事長。46歲的陸財良在廠內建起中國唯一的盲人門球訓練基地;中國盲人門球隊中,有15人在他的企業生活、工作、訓練。這些殘疾人平時大多都能拿到每月1000多元的工資,而養老、保險等全由陸財良負責。
大金空調(上海)有限公司專門有一個製造包裝箱的部門,擁有70多名殘疾人員工,佔到該部門員工總數的90%。據該部門負責人張思海介紹,殘疾人員工主要是聽力障礙者,他們比健全人更能集中注意力,提高效率。目前,該部門還有聾人大學生走上管理崗位。
不過,記者了解到,雖然有關殘疾人就業的法規比較完善,但由於中國殘疾人數量大、部分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缺失等原因,完善殘疾人的就業還需要全社會進一步努力。
在西方發達國家,殘疾人就業保障體系已經相當完備。記者採訪了參加北京殘奧會的多支歐美坐式女子排球隊的球員,她們表示,腿部有殘疾並沒有影響到她們的就業,“既然連打球都沒有困難,工作就更沒有問題”。企業也不會因為員工身體殘疾而另眼相看,更不會因此而開除殘疾人員工,否則企業將受到法律的嚴懲。
北京殘奧會將成為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的一座里程碑。在賽場上,殘疾人運動員用自己的智慧、能力和意志,克服了健全人都無法跨越的障礙,不斷證明了自己的潛力、能量和健全人格。健全人為之感動、感悟:廣大殘疾人絕不願成為社會的累贅,不願成為其他人的負擔。他們和所有人一樣,需要自立、自強和自尊。只要社會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更多的機會,他們同樣能夠為社會作出貢獻。
平亞麗,中國首位殘奧會冠軍,退役後,她回到原來的工廠工作;接下的日子並不平坦,她的孩子也是先天失明,後來自己又下崗、離婚……
平亞麗是35歲那年下崗的,過年時,街道幹部發給平亞麗300元救濟金,1984年她載譽而歸時,獎金也是300元。
“這錢拿在手裏就扎了一下,我説我得自己幹點什麼,”平亞麗回憶説。她想自力更生,1999年,靠著親朋好友的東拼西湊,平亞麗利用在盲校裏學過的中醫推拿技能,在家裏辦起了盲人按摩所。一路酸甜苦辣走來,如今平亞麗已經是三家平亞麗按摩中心的老闆,這三家店分別在北京翠微路、西翠路和西苑中直機關大院。她説,現在她活得“有尊嚴,有滋有味”。
當年,因為擔心女兒無法謀生,平亞麗的媽媽是睜著眼睛離開人世的,平亞麗表示,她完全可以吃低保;出來幹按摩,就是想給同樣是盲人的兒子一個榜樣,“我希望我死的時候,別再像我媽那樣閉不上眼睛……”
正是這種自強不息、逆境求存的精神,支撐著中國殘疾人走出厄運、超越自我。他們能夠在賽場上取得輝煌成績,在全社會的關注下,他們同樣也能夠在職場創造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