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掀開了寧夏發展的歷史新篇章。50年來,伴隨著共和國前進的腳步,寧夏各族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道路,走過了波瀾壯闊的歷程。自治區成立以來的50年,是寧夏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進步的50年,是寧夏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50年。寧夏發展的歷程,是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光輝實踐,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光輝實踐,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光輝實踐,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民族地區的光輝實踐。
50年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寧夏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
把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作為根本任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經濟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等重大歷史性機遇,團結帶領全區各族幹部群眾,堅持從寧夏實際出發,做好“結合”文章,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不懈地打基礎、增後勁、促發展,堅持不懈地乾大事、求突破、上臺階,著力推進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深入實施工業強區、中心城市帶動、科教興寧、人才強區和項目帶動戰略,全力建設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和新材料基地,加快發展特色農業、設施農業,不斷加強能源、水利、交通、通訊等重大基礎設施和重要基礎産業建設,切實改善生態環境,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奮力推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全區地區生産總值增長了80多倍,財政總收入增長了近400倍,各項建設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和進步,經濟社會步入又好又快發展的軌道。今天的寧夏,已經進入了歷史上發展速度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老百姓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
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促進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50年來,我們全面落實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不斷完善民族區域自治法的配套法規體系,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程,促進了民族地區各項事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為全國民族和睦、宗教和順、社會和諧做出了應有貢獻。大力培養、選拔和使用少數民族幹部,一大批優秀少數民族幹部走上了各級領導崗位,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幹力量。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保持了宗教領域的長期穩定。大力發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三個離不開”已成為各族人民的自覺行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已成為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的牢固基石,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已成為全區各族人民的堅定信念。
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大力發展民族優秀文化,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50年來,我們把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自覺運用於寧夏的具體實踐,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指導實踐、武裝幹部、教育群眾。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以及寧夏人民長期以來形成的不甘落後、勇於拼搏的奮鬥精神,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紮實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形成了建設寧夏、實現跨越的強大精神力量。挖掘民族文化,繼承優秀文化,建設和諧文化,傳播先進文化,創造了一批文化藝術精品,舉辦了一系列文化活動,建成了一批文化基礎設施項目,全區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努力促進社會全面進步,有力地推動了和諧寧夏建設。5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人民群眾的利益高於一切,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積極擴大就業,加強社會保障,推進扶貧開發,實施少生快富,認真解決人民群眾上學、就醫、住房、飲水、行路等方面的困難,大力發展科技、教育、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加快建設幸福寧夏、文明寧夏、法治寧夏、平安寧夏,努力讓全區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改革開放初346元增加到1085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16元增加到3181元,分別增長了31倍和27倍,全區絕對貧困人口從2000年的52.7萬人下降到5萬人。
50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在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是寧夏經濟社會發展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前進的根本保證。寧夏回族自治區50年建設、改革和發展歷程,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始終是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進行的。50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在基礎設施建設、財政轉移支付、幹部人才培養等各方面對寧夏給予了大力支持和親切關懷,這是寧夏各項事業不斷前進的決定性因素。自治區歷屆黨委十分重視加強和改善黨對民族地區、民族工作的領導,堅持不懈地抓好黨的各項建設,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貫徹中央的決策部署,維護中央權威,確保政令暢通。寧夏50年的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沒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就沒有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建立,就沒有寧夏各族人民的幸福安康,就沒有寧夏今天的繁榮發展。
必須始終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推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寧夏民族區域自治50年的成功實踐充分證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完全符合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國情,完全符合寧夏實際,體現了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和利益,具有巨大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我們只有始終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才能真正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不斷破除影響科學發展的思想束縛。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寧夏各級幹部在解放思想中想大事、議大事、謀大事、乾大事、成大事、不出事,各族群眾在轉變觀念中思發展、找出路、謀致富、奔小康,全區上下形成了“小省區也能辦大事”、“跳出寧夏看寧夏”的良好氛圍。建區50年的實踐證明,只有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才能衝破阻礙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束縛,才能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的大發展、社會的大進步。
必須始終堅持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符合民族地區實際的發展路子。思路決定出路。50年來,自治區歷屆黨委、政府從寧夏實際出發,不斷深化對區情的認識,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早在自治區成立之初,自治區黨委、政府就提出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堅持工農業“兩條腿走路”。改革開放之後,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要大力推進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作出了加快“三化一新”進程,深入實施“五大戰略”,著力建設“兩大基地”,全面推進各項事業邁向新世紀的戰略部署。2007年6月,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提出了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奮力開創寧夏跨越式發展新局面的戰略部署。實踐證明,這些既一以貫之又不斷完善的發展思路,推動了寧夏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必須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全力抓好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加快發展,改變落後面貌,是寧夏各族人民的夙願和根本利益。自治區歷屆黨委、政府立足寧夏實際,團結帶領全區各族人民,不甘落後,埋頭苦幹,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一個生氣勃勃、蓄勢待發的新寧夏已經展現在世人面前。寧夏50年的奮鬥歷程證明,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一切困難和問題的關鍵,也是現階段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只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抓發展不放鬆、咬住發展不動搖,才能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逐步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自治區成立以來,歷屆黨委、政府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為各族人民謀利益作為崇高使命和神聖職責,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在發展生産的同時,改善群眾生産生活條件,維護群眾合法權益,關注民生、改善民生,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加大對困難群體的救助力度,全力建設和諧寧夏,贏得了各族群眾的信任和支持,為鞏固黨的執政地位、進一步推進各項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實踐證明,堅持以人為本,著力改善民生,讓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是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基本前提。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奮力開創寧夏跨越式發展新局面
當前,寧夏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入了跨越式發展的新階段。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關心寧夏的工作,重視寧夏的發展。2007年4月,胡錦濤總書記在我區考察時指出:“希望寧夏的同志以更加開放的思想觀念、更加執著的奮鬥精神、更加紮實的工作作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奮力開創寧夏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這為寧夏的改革發展進一步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今年8月,溫家寶總理到寧夏考察工作並作了重要講話,明確指出了寧夏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前不久,國務院出臺了《關於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站在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高度,著眼于解決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和實際困難,提出了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這些都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寧夏各族人民的親切關懷,對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力支持,使寧夏各族人民深受鼓舞、倍感振奮,更加堅定了高舉旗幟、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更加堅定了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信心和決心,更加堅定了推動社會全面發展、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建設和諧寧夏的信心和決心。面對黨中央的新要求,面對全區人民的新期待,我們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開發優勢資源,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保護生態環境,著力改善民生和提高公共服務水平,著力深化改革和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走出一條符合寧夏實際、特色鮮明的發展路子,努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
著力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強化農業的基礎地位,在穩定糧食生産的同時,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充分發揮寧夏獨特的區位、光熱和土地優勢,抓特色、上規模,抓科技、創品牌,在全區範圍統籌協調優勢特色農業發展,加快實施“四個百萬畝”設施農業工程,努力走出一條具有寧夏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按照城鄉一體化發展要求,切實加大農村基礎能力建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全力推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著力調整經濟結構,大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立足於全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把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産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把節能降耗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大力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定不移地加快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將寧東建成國家級的大型煤炭基地、煤化工産業基地、“西電東送”火電基地和循環經濟示範區。繼續加大投入,搞好新一輪技改,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産業,提升電解鋁、石油化工、稀有金屬、碳基材料等新材料工業。依託現有基礎,做優做強數控機床、自動化儀錶、煤礦綜採設備、大型鑄件、專用變壓器等先進裝備製造業。
著力推進沿黃城市帶建設,不斷提高城市化水平。堅定不移地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以銀川為龍頭,石嘴山、吳忠、中衛為重點,縣城為節點,加快沿黃城市帶建設。大力發展主導産業和支柱産業,大幅提升城市經濟實力和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強化城市道路、水電氣暖、信息服務、社會事業等公共設施建設,加強綠化、美化和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城市的集聚、輻射、帶動能力,使黃河沿岸城市帶成為引領寧夏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核心區域和新的增長極。
著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努力建設祖國西部生態屏障。高標準建設“六個百萬畝工程”,繼續實施封山禁牧,大力發展退耕還林還草接續産業,進一步加大防沙治沙力度,加快建設大六盤生態經濟圈。完善環保規劃,強化環境執法,規範開發秩序,加大治理力度,加快寧夏節水型社會建設。堅決控制人口過快增長,促進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實推進和諧寧夏建設。鞏固提高“兩基”成果,積極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大力推進職業教育,到2011年,使寧夏的基礎教育辦學質量、教育整體實力和發展水平達到西部地區前列。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大力推進全民創業,促進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大力推進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水平,開展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制定適合農民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加快南部山區和中部乾旱帶發展,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和扶貧開發力度,加快實施中部乾旱帶農村飲水安全重點工程,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地區的生存和發展問題。認真做好防災減災工作。大力發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維護宗教領域穩定,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著力深化各項改革,為科學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繼續解放思想,堅持與時俱進,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財稅金融、投資體制、農村綜合和社會管理等改革,不斷健全現代市場體系。按照中央統一部署,結合寧夏實際,穩步推進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實施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效能,以提高執行力為突破口,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引進更多的戰略投資者和合作夥伴,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更大範圍開展經濟合作,推動我區內陸開放型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
回顧過去,我們充滿自豪;展望未來,我們信心百倍。我們堅信,在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黨的民族政策的正確指導下,在全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能在不遠的將來建成一個繁榮、美好、充滿活力的新寧夏! (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書記 陳建國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主席 王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