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輝煌30年:國有經濟在市場化改革中逐步發展壯大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0月0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0月1日電(記者陳玉明)改革開放30年間,對國有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一直是中國經濟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改革的過程中,中國的國有經濟從封閉走向市場,從僵化走向開放,走過了一段坎坷曲折、激昂壯闊的歷程。其間有艱苦的探索,更有豐收的喜悅。

    如今,國有經濟無論在質上還是量上,都比改革開放初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國有經濟與市場經濟實現了有機結合,有效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已初步建立,國有經濟的活力和影響力已大大增強。

    國有經濟與市場經濟實現了有機結合

    改革開放初期,國有企業被稱為國營企業。這種企業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僅僅是一個生産單位;企業對政府高度依賴,企業所需要的生産資料由政府調撥,企業生産的産品由政府包銷,企業缺乏獨立性和創造性。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要讓企業有更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在以後的改革中,政府通過擴權讓利、承包經營責任制等措施,逐步把國有企業引入市場。

    黨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突破了長期以來束縛我國經濟發展的計劃經濟舊觀念,為此後的經濟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毫無疑問,國有企業改革也必須沿著市場經濟這個目標前進。在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國家明確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那就是建立“産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

    之後,國有企業開始真正進入市場,但國有企業的很多矛盾和問題也逐步在實踐中暴露了出來。為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黨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可以有多樣化的實現形式,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明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股份制改革開拓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新路徑,增強了國有經濟的發展活力,提高了國有資本的控制力。

    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認為,國有企業的30年改革,從本質上講,是要適應社會化大生産和市場經濟的要求,尋找一條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有效途徑。30年間,國有企業從政府機關的附屬,逐步發展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商品生産與經營者,呈現出較強活力和競爭力,關鍵在於始終堅持了市場化的改革方向。

    李榮融説,30年的改革發展,國有企業已經實現了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國有經濟與市場經濟實現了有機結合。實踐證明,遵循企業發展規律,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是完全能夠搞好的。

    中國特色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初步建立

    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是公有制,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質上就是要實現國有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對接。但是,這種對接該怎麼搞?如何在市場經濟中管理國有資産、發展國有經濟?這些都有待探索,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

    在探索的過程中,國有企業改革也走過彎路,遇到過困難。在1998年國有企業發展最艱難的時候,三分之二以上的國有企業虧損,當年全國國有企業的利潤總額只有213.7億元。當時,經濟界人士對國有企業的前景普遍比較悲觀。

    那時,國有企業經營困難的根本原因是存在一些阻礙企業發展的體制性問題。各級政府既行使公共管理職能,又行使出資人職能,國有資産監督管理職能分散在多個部門,對企業干預過多,無人對國有資産的保值增值真正負責。

    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二中全會提出深化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的重大任務,明確了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三分開、三統一、三結合”的原則。“三分開”即:政企分開,政府授權國有資産監督管理機構對企業國有資産履行出資人職責,不直接管理國有企業;政資分開,國有資産監督管理機構不行使政府社會公共管理職能,政府其他機構、部門不履行企業國有資産出資人職責;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國有資産監督管理機構不得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産經營活動。“三統一”即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三結合”即管資産和管人、管事相結合。

    2003年國務院成立國資委以後,國資委以經營業績考核為抓手,層層落實保值增值責任;以財務監督和風險控制為重點,形成了一套強化出資人監管的制度和辦法。

    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回憶説:“國資委剛成立時,我和中央企業負責人説過一句話,國務院宣佈我是第一責任人,我感到責任重大,睡不著覺。我要睡著,就要讓你們也承擔責任,也睡不著;你們要睡著了我就睡不著。”李榮融説,國資委抓住了兩條核心,一個是要管住賬本,一個是要管住人。中央企業的賬本都要做成鐵賬、實賬,不許虛報。在管人方面,要一把尺度對人,公平對待,靠業績説話,不虧待老實人。對於虧損企業,企業領導必須負責,扭轉局面,共産黨不培養虧損幹部。

    國有資産管理體制的創新進一步激發了國有企業的活力,國有企業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國有經濟的活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

    與改革初期暮氣重重的國營企業相比,如今的國有企業運行機制已發生了深刻變化。國有企業普遍實行了全員勞動合同制、全員競爭上崗和以崗位工資為主的工資制度,一些企業還探索了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企業經營者年薪制和股權期權激勵制度,初步建立起管理者能上能下、職工能進能出、工資能升能降的新機制。中央企業通過市場化方式選用的各級經營管理人才約佔總數的30%。一批企業建立了比較完善有效的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和全體員工競爭上崗、量化考核、收入分配與業績挂鉤的機制。

    隨著非公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對國有企業“抓大放小”政策的實施,國有經濟比重已趨於下降,但總量不斷擴大,國家綜合實力增強。統計數據顯示,1997年全國國有企業資産總額為13.9萬億元,到2007年增長到35.5萬億元,年均增加2.2萬億元,年均增長9.8%。

    與此同時,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不斷優化。改革開放前,國有經濟遍佈各個行業、各個領域。1978年,國有工業企業資産總額佔全部工業企業資産總額的92%。現在,國有企業數量明顯下降,國有資本進一步向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國有經濟具有競爭優勢的行業和未來可能形成主導産業的領域集中,向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集中。

    經過30年的改革,雖然國有企業戶數大幅減少,國有經濟比重不斷降低,但資産總量大幅增長,運行質量不斷提高,控制力和影響力顯著增強。數據顯示,2002年至2007年,全國國有企業銷售收入從8.53萬億元增長到18萬億元,年均增長16.1%;實現利潤從3786億元增長到16200億元,年均增長33.7%。

    同時,通過放開市場準入、採取相關政策支持,非公有制企業得到越來越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非公有制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現在,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已經形成。

 
 
 相關鏈結
· 曾培炎:做強做大央企 更好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
· 經濟述評:各項改革邁出新步伐 國有經濟調整加快
· 國資委:國有經濟應保持對七個行業的絕對控制力
· 李榮融:搞好國有企業 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