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0月7日電(記者 慎海雄、季明)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壯麗畫卷上,浦東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18年來,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之一,浦東根據國家戰略的需要,不斷調整自己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的歷史方位:從經濟領域的改革到綜合配套改革,從改革開放的“窗口”到攻堅破冰的“試驗田”……浦東的每一次突破,都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中留下了深深足跡。
承載著國家戰略,浦東勇當改革開放“排頭兵”
“要把浦東開發開放的旗幟舉得更高,把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搞得更好,充分發揮浦東在建設‘四個中心’中的核心功能作用。”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同志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工作報告時明確指出。站在全方位寬領域推進改革開放的視野,中央始終關注著浦東;浦東的開發開放也承載著沉甸甸的國家使命。
“抓緊浦東開發,不要動搖,一直到建成。”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當年的這一席話激勵著浦東人奮勇爭先。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更好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中的重要作用”。這是中國執政黨在5年一次的代表大會報告中連續第四次對浦東開發開放提出明確要求。
方位決定高度。在今年浦東開發開放迎來18週年之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指出,浦東是上海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是上海改革開放的旗幟,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振奮精神、敢闖敢試,圍繞促進發展這個核心,形成合力,全力推進浦東綜合配套改革,繼續當好全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
多年前,圍繞是否要在浦東興建集成電路生産基地,曾經引發激烈爭論。反對者認為,集成電路生産企業投資大、對地方稅收貢獻率低,“搞了沒意思”;而支持者認為集成電路是國家的重要戰略産業,浦東不應計較一時之得失。
浦東毅然選擇了承擔國家使命,擔當起“排頭兵”的角色。如今,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已佔據國內集成電路産業的半壁江山。區內企業“中芯國際”于去年成功投産12英寸納米芯片生産線,將我國芯片製造與國際水平的差距由2000年的五代開外,拉近到基本與世界同步。
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今日浦東繼續肩負著神聖而光榮的國家使命。2005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正式批准浦東率先進行綜合配套改革試點;2008年9月,《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再次強調:“繼續推進重大改革試驗。深化上海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推廣相對成熟、行之有效的改革政策。”
最近,浦東制定了新一輪“綜合配套改革試點三年行動計劃框架”。這個三年行動計劃將“完善的公共服務型政府制度框架”“有利於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開放型經濟運行規則體系”“區域創新體系框架”、“制度創新的引領帶動機制”等在發展過程中感到迫切需要突破的關鍵領域,作為下一步改革的主要目標,義無反顧地繼續攻堅破冰。
在挑戰中實現突破,浦東是改革開放的“常青樹”
台灣知名人士許信良先生在考察浦東時,講過一個比喻:金融大潮和自然界大潮功能完全相反:自然界大潮來了要鬧災,金融大潮來了會迅速形成繁榮;自然界大潮退了,人們可以重建家園,金融大潮一旦從某個地方退卻,則會帶來經濟大蕭條。許信良先生感嘆道:“浦東的成功在於:引來了金融大潮,並保持這大潮不退,從而使浦東成為中國大陸經濟乘風破浪的領航船。”
誠然,任何先進的制度和政策,都有其時代局限性。而浦東的可貴之處在於,敢於在挑戰面前自我改革,勇於突破,不斷地化危機為商機,不斷引領發展的潮頭,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常青樹”。
依靠“制度創新”和“政策聚焦”,浦東在18年間實現了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土地開發使用機制、投融資體制、人才流動機制等一系列制度創新突破了各種瓶頸;政策聚焦則給浦東帶來了證券、期貨、産權、鑽石等一批重要要素市場平臺的集聚,以及1.6萬個外商投資項目和407億美元合同外資。
雙輪驅動下,浦東經濟以年均增長18%的速度實現飛躍,累計吸引投資7500億元,地區生産總值由1990年的60億元躍至2007年的2751億元。截至2007年底,浦東擁有各類中外金融機構493家;外資企業對浦東經濟的貢獻率已達70%以上。“浦東模式”也成為一種開發的成熟模式,為各地所學習借鑒。
見微知著,迎難而上,這是浦東發展的不竭動力。今年以來,受宏觀環境的影響,浦東也面臨著壓力:經濟增長速度趨緩、工業企業經濟效益下滑、企業融資遭遇困境……“産生上述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是浦東過去以土地空間來集聚資源、以優惠政策來形成優勢的發展模式,今天已經難以為繼。”浦東新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陳高宏説,“浦東必須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有所作為,為沿海發達地區轉型先行探路。”
轉型往往意味著否定過去的自我。這在浦東引以為豪的四大國家級開發區身上尤為明顯:金融市場體系完備的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將目光延伸至附加值更高的航運金融業;以國際貿易、保稅物流見長的外高橋保稅區看準了外商新增投資向服務業傾斜的變化,著力引進外資營運中心;先進製造業集聚的金橋出口加工區將生産性服務業作為“二次開發”的重點;張江高科技園區則更加鼓勵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創新性企業脫穎而出。此外,圍繞著扶持高科技中小企業,浦東迅速出臺了一系列被稱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優惠政策,為企業雪中送炭。
“這是浦東的使命所在、責任所在。”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徐麟説,“回顧浦東開發的歷程,浦東大的發展、大的突破,往往是在應對挑戰中實現的;浦東開發的實踐也一再證明,只要迎難而上,不僅能夠戰勝困難,而且能夠贏得先機。”
向“精兵簡政”要生産力,浦東續寫輝煌
不久前,浦東新區宣佈投入20億元的人才發展資金,以增強國際人才高地的競爭力。頗具新意的是,此次高端人才的評判權將不在政府手中,而完全由企業自主決定。
“按照政府對人才的評判標準,往往會出現只有博士或博士後能夠享受人才獎勵的局面;而企業是最清楚人才價值的,他們認為好的人才‘成色最足’。”浦東新區組織部副部長黃鐘説。
浦東經濟的巨大成就背後,是浦東的政府機構改革的強勁支撐。浦東新區政府成立之初就確定了“精兵簡政”的原則——不需要政府管理的事務,政府不再管理,千方百計減少政府人員。至今,浦東新區仍僅以14個部門、1000名公務員,管理著近300萬人口和570平方公里區域。
最近,在上海全市今年停止徵收148項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的基礎上,浦東宣佈將再增加停止徵收104項收費,同時出臺一系列簡化審批手續的措施。浦東新區區長李逸平説:浦東要繼續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核心,加快政府管理創新,形成具有現代政府行政和公共服務理念的管理體制,力爭成為全國行政效能和透明度最高、收費最少、服務最優的地區之一。
如今,以科學發展觀引領的浦東政府職能轉變,已經顯示了強大的活力。在國家知識産權局的支持下,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設立了一個知識産權的受理中心,為企業提供了一條專利申請和保護的“綠色通道”;同時浦東還通過建立知識産權公共服務平臺、開展知識産權質押融資等一系列措施,鼓勵企業自主創新。這一套政策“組合拳”的結果是:2007年浦東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13項,其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2007年浦東專利申請數8435件,同比增長24.65%,發明專利申請數3054件,同比增長19.44%。
面對下一個18年,浦東將繼續把改革的重點放在阻礙未來發展的難點和瓶頸問題上,尋找新突破。正如上海市市長韓正所指出的:浦東發展到了關鍵時期,要解放思想、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繼承18年前浦東開發開放之初艱苦創業、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加快推進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在科學發展的新征程上,浦東必將續寫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