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黨軍事理論指引國防和軍隊建設邁上科學發展軌道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0月10日   來源:新華社

輝煌30年:黨的軍事指導理論與時俱進
指引國防和軍隊建設邁上科學發展軌道

    新華社北京10月10日電(人民日報記者 郭嘉、新華社記者 李宣良)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國防和軍隊建設,是我軍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

    從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到胡錦濤關於新形勢下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改革開放30年,我黨軍事指導思想與時俱進,指引著人民軍隊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國防實力和軍隊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不斷提升。

    走精兵之路

    走進大江南北的座座軍營,由鄧小平題寫的“為把我軍建設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而奮鬥”這26個大字格外醒目。

    “鄧小平20多年前的題詞,是對中國軍隊建設目標的總要求。”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研究員季明説,它表明,繼全黨工作中心實行轉移之後,這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軍隊開始了面向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性轉變。

    這一目標的確定,以及圍繞實現這一目標的努力,構成了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的核心內容。

    “觀水視其瀾”。上世紀80年代,世界還籠罩著冷戰的陰霾,鄧小平就提出了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科學論斷,並敏銳地洞察到:世界大戰一時打不起來。

    基於這一判斷,黨中央、中央軍委開始醞釀實現國防和軍隊建設指導思想的戰略性轉變,並著手軍隊的精簡整編。

    1985年5月,中央軍委在北京召開擴大會議,討論實行軍隊建設指導思想戰略性轉變和貫徹中國政府減少軍隊員額100萬的戰略決策,研究制定落實這一決策的措施和步驟。

    “這次中央軍委擴大會議,在人民軍隊建軍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袁德金説,中央軍委適時作出了國防和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的決策,從準備“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應急狀態,轉變到和平時期的建設軌道上來,從而較早主動地走出了冷戰的陰影,使國防和軍隊建設走上了正確的發展軌道。

    這一重大決策的深遠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益顯現。

    以“消腫”為突破口,人民解放軍開始大刀闊斧地裁減員額,中國特色精兵之路由此穩步推進——

    1980年至1981年,裁並了各級機關部分重疊機構,撤消了省軍區獨立師,部分野戰軍步兵師改為簡編師。

    1982年至1983年,將軍委炮兵、裝甲兵、工程兵機關降格改為總參下轄的炮兵部、裝甲兵部、工程兵部;軍區直屬的炮兵、坦克和野戰工兵部隊,大部劃歸陸軍軍的建制;將鐵道兵併入鐵道部;基建工程兵集體轉業到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所駐省、自治區、直轄市。

    1985年,中央軍委所屬總部機關人員精簡近一半;11個大軍區精簡合併成7個;全軍減少軍級以上單位30多個。

    3次精簡整編,人民解放軍總員額從1975年前高峰時的611萬,減到1985年的300萬。

    “在中國大裁軍的舞臺上,上演的並非簡單的大裁員,而是戰略性結構大調整。”國際軍控與裁軍協會研究員滕建群説,與幾次裁軍相同步,陸軍航空兵部隊、海軍艦載機部隊、電子對抗部隊等新兵種,以及預備役部隊相繼成立;隨著集團軍的組建,陸軍部隊合成化程度明顯提高,技術兵種比例超過了步兵。

    在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的指引下,人民解放軍向著“精兵、合成、高效”方向大步邁進。

    跨越式發展

    世界上沒有兩場完全相同的戰爭,軍事領域尤其需要創新。

    上世紀90年代,國際戰略格局出現重大變化,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進入關鍵時期。以1991年的海灣戰爭為轉捩點,世界新軍事變革進入一個新的質變階段。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既面臨著難得的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能否跟上世界軍事發展的趨勢,打贏未來可能發生的高技術局部戰爭?能否保持人民軍隊的性質、本色和作風,始終成為黨絕對領導下的革命軍隊?

    1990年12月,江澤民高度概括地提出了軍隊建設“五句話”的總要求——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五句話”總要求的提出,為我軍履行“打得贏”“不變質”的歷史使命指明了方向。

    1993年初,根據我國安全環境和軍事鬥爭任務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把軍事鬥爭準備的基點,從應付一般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轉變到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來。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明確了我軍軍事鬥爭準備的目標和任務,也明確了我軍建設和改革的發展方向。

    針對世界各主要國家軍隊加緊爭奪質量優勢的新趨勢,人民解放軍把加強質量建設作為實現現代化的基本指導方針。軍隊建設逐步實現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

    1997年,中央軍委提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跨世紀發展“三步走”的戰略構想,確定爭取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處處體現著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標誌著我們黨對國防和軍隊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改革,是軍隊建設的動力;改革,是軍隊建設的希望。”國防大學教授金一南説,“在這一時期,我軍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其力度之大、範圍之廣,前所未有。”

    1996年12月,中央軍委發出號召,要求在全軍官兵中迅速掀起並形成一個廣泛、深入、持久地學習現代科技特別是高技術知識的熱潮。

    1997年9月,黨中央、中央軍委決定,在上個世紀80年代裁軍百萬的基礎上,再裁減軍隊員額50萬。

    1998年4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正式組建,實現了我軍武器裝備建設的集中統一領導。

    同年,三軍聯勤保障體制改革正式啟動,後勤保障社會化逐步推開。

    兵役制度改革、軍官服役制度改革、軍隊住房制度改革、軍人保險制度改革、軍隊院校體制改革、作戰指揮體制改革等陸續出臺……我軍朝著建立科學的領導、指揮、管理、保障體制和運行機制的目標邁出了堅實的步伐,軍隊建設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2000年10月13日,全軍科技練兵成果演示在華北、東北四地同時展開。這是1964年“大比武”以來,我軍演練層次最高、運用技術最新、涉及範圍最廣的聯合演兵行動。

    一支支精銳之師展示他們在科技練兵中所駕馭和創造的新裝備、新技術、新戰法。地上濃煙滾滾,高空戰機盤旋,衝擊與反衝擊,空降與反空降,干擾與反干擾,高技術條件下的立體演兵高潮迭起,也標誌著國防和軍隊建設邁上了新臺階……

    肩負起新的歷史使命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繼續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三大歷史任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在這一歷史進程中,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應當肩負起什麼樣的歷史使命?

    2004年底,胡錦濤站在我們黨、國家和軍隊建設的戰略高度,將我軍歷史使命科學概括為“三個提供、一個發揮”。這就是:軍隊要為黨鞏固執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證,為維護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提供堅強的安全保障,為維護國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戰略支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著眼有效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人民解放軍堅持把科學發展觀作為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積極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又好又快發展——

    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武裝全軍,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

    統籌中國特色軍事變革與軍事鬥爭準備,統籌機械化建設與信息化建設,統籌諸軍兵種作戰力量建設,統籌當前建設與長遠發展,統籌主要戰略方向與其他戰略方向建設;

    確立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積極推進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全面建設現代化後勤,加緊培養大批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切實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

    注重解決體制機制上制約軍隊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深化體制編制和政策制度調整改革,推進軍事理論創新、軍事技術創新、軍事組織體制創新和軍事管理創新;

    把以人為本作為重要的建軍治軍理念,始終堅持人民軍隊的根本性質,堅決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尊重官兵的主體地位,發揮官兵在軍隊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這一系列富有鮮明時代特徵的治軍方略,為我軍建設科學發展指明了方向。”軍事科學院研究員胡文龍説。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取得長足進展。裁減軍隊員額20萬,規模基本適度。我軍官兵思想政治覺悟不斷提高,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成批涌現……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觀點和要求,正在轉化為三軍將士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巨大動力。

    強軍務必興訓,興訓才能強軍。2006年6月24日至27日,全軍軍事訓練會議在北京召開,機械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向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轉變的大幕由此拉開——

    紅土高原、塞北大漠,一體化演兵的中軍帳裏進行著一體化聯合作戰的“預實踐”;萬里長空、茫茫海疆,新型戰鷹和艦艇編隊探索著複雜電磁環境下的“體系對抗”;基地化訓練、模擬化訓練、網絡化訓練如火如荼;對抗性、檢驗性、研究性演習緊鑼密鼓。

    與國家信息化建設相同步,2007年,全軍各部隊共舉辦信息化講座和高新技術知識培訓班近萬場次。一年中,全軍部隊普遍進行了信息化條件下的拉動、演練……

    我軍的軍事訓練進一步走上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軌道,在複雜形勢下有效應對危機、維護和平、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的能力不斷增強。

    從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官兵頭腦到軍事訓練信息化含量大大提高,從編制構成的精幹高效到武器裝備綜合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從人才培養渠道的全方位拓展到後勤保障方式的市場化推進……人民解放軍不斷推動軍事、政治、後勤、裝備各個領域的協調發展。

    歷史將永遠銘記這樣一組數字——

    投入兵力14.6萬人,出動各型飛機4702架次、車輛55.3萬台次,巡診、救治傷員136萬餘人,轉移受災群眾140.8萬餘人……

    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人民子弟兵挺身而出,大力弘揚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優良傳統,為奪取抗震救災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曾任美駐華武官的北約軍委會副主席艾江山中將認為,這次救災反映出解放軍在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有了實質性的進展……

    腳踏著祖國的大地,經歷了30年改革發展的人民軍隊,正以新的姿態和風采,履行新使命,實現新跨越。

 
 
 相關鏈結
· 《新世紀新階段國防和軍隊建設》出版
· 總政編寫的《新世紀新階段國防和軍隊建設》出版
· “新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展”在香港開幕
· 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 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
· 胡錦濤等領導參觀新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展
· “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展”在京開幕 李長春出席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