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成都用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繪就災後重建美好藍圖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1月14日   來源:人民日報

    都江堰至虹口鄉的路在陡峭的山腰上,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懸崖。深秋時節,驅車行進在這樣的路上,不時被山上滾下的比車大的巨石擋住去路,隔不遠就有一條山上瀉下的碎石流,那是地震留下的纍纍傷痕。這條被地震破壞的公路正在除石整修,不時可見鏟車、大貨車在狹窄的路上閃轉騰挪。

    就在整修的公路邊上,災後重建已經擺開了戰場。一個個建房工地正在緊張施工,水泥攪拌機隆隆作響。在靠近虹口鄉政府所在地的地方,有些動手早的人家,二層小樓已經倔強地拔地而起。

    傷痕與希望同在。此情此景,正是成都市用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推進災後重建的一個縮影。

    統籌城鄉,繪就災後重建美好藍圖

    成都市委書記李春城説,中央領導同志來成都視察抗震救災時,就囑咐我們要用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和辦法來推進災後重建。這既是指示,也是鞭策。災後重建,也是一次統籌城鄉發展的實踐,我們一定要以統籌城鄉推進科學重建,以科學重建提升城鄉統籌水平,努力把災區建成科學重建、科學發展的樣板。

    在廢墟上建設新的家園,規劃必須先行。在成都天府博覽中心,記者參觀了“新家園——成都市災後重建規劃成果展”。近3000平方米的展區裏,展示了成都市所轄的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邛崍5個受災區縣33個鄉鎮、148個農村安置點的規劃。一幅幅平面圖、鳥瞰圖、沙盤模型,形象直觀地展現出災區新家園的美麗畫卷。成都市規劃委的同志介紹説,災後重建的規劃體現了成都市提出的“四性”要求:與當地産業和經濟要素結合的發展性、空間佈局和建築形態的多樣性、周邊環境和生産生活方式的相融性、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的共享性。

    災後重建規劃是對規劃設計部門的一次嚴峻考驗。現在這個規劃幾易其稿,來之不易。原來城市的規劃設計單位,只會搞城市規劃,搞農村的規劃不知從何下手,有的只是把城市的小區規劃簡單地複製到農村。這樣的規劃方案顯然通不過,不得不推倒重來。比如四川三眾建築設計公司,按照城市小區規劃模式很快拿出了一套設計方案,但這種“閉門造車”的方案村民並不買賬。後來,三眾公司總經理廖強帶領設計人員實地調查,了解村民們對生産生活的要求,終於拿出了一套被村民高票通過的設計方案。成都市請“三眾”現身説法,這些規劃設計單位終於“開竅”,規劃設計工作取得了進展。

    現在展出的規劃,是成都市根據國家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按照城鄉統籌和“三個集中”原則,編制完成的災後重建實施規劃及災後重建城鎮體系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産業發展和生態修復等共36個專項規劃。特別是,由成都市75家設計單位、外地19家設計單位經過規劃設計大會戰完成的4個重災區共361個規劃定點的規劃設計,使規劃設計歷史性地首次全面進入農村住房建設,展現了現代城市與現代農村和諧相融、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新型城鄉形態的美好未來。

    災後重建,不僅是建農房,更要推動産業發展

    因為地震,才有重建,有它的偶然性。而統籌城鄉發展在成都已經搞了5年,去年經國務院批准,成都市成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因此,用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推進災後重建,又是一個歷史的必然。

    從2003年起,成都市按照黨中央和四川省的部署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著眼于破解“三農”難題,全面實施城鄉統籌科學發展戰略,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把城市和農村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結合大城市帶大郊區、人多地少、佈局分散、資源緊缺的市情,推進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同時,通過規範化服務型政府建設,打破城鄉二元分治的壁壘,對規劃、農業、交通、財政、水務、林業綠化等30多個部門按城鄉統一的“大部門”原則進行撤並調整,改革戶籍、就業、社保、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管理和服務體制,初步建立了城鄉一體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5年來,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帶來了一系列效應。2002—2007年,成都GDP保持年均13%的增長速度,2007年GDP總量較2002年增長超過1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8972元增加到148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3377元增加到5400元;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66:1逐步下降到2.58:1。

    這次災後農村重建規劃,成都市提出要體現“四性”,其中首要的一條就是與當地産業發展和經濟要素的“結合性”。

    記者來到都江堰虹口鄉,鄉政府臨時辦公場所就在一排簡易板房裏。鄉黨委書記馬遠見的辦公室略顯寒酸,但墻上挂著的幾張災後重建規劃圖卻格外醒目,不僅有農民新居的規劃,更有恢復生産重振經濟的産業佈局。

    馬遠見指著規劃圖,向記者介紹“一軸兩翼四區”的發展戰略,如數家珍。一軸:以白沙河親水河為軸線。兩翼:紅色村至高原村的農業觀光旅遊帶、虹口村至集鎮的生態休閒旅遊帶。四區:地震遺址觀光區、農墾文化體驗區、溫泉公園健身區和戶外運動精品區。同時,通過虹口獨特的旅遊資源帶動周邊的向峨鄉、龍池鎮、紫坪鋪鎮等鄉鎮的發展。“我們的目標是把虹口打造成全國的休閒度假旅遊精品區!”

    在地震中一度成為孤島的虹口鄉,擁有成都市周邊唯一一個大型漂流資源,是市民常去的避暑勝地。地震前,虹口鄉的集鎮建設、漂流、漁場、獼猴桃等項目招商引資資金達10多億元,正處於加速發展的重要關口。現在,虹口鄉在恢復、繼續推進原有項目的基礎上,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爭取用兩到三年時間實現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民富裕。

    “三眾”公司承擔了彭州市磁峰鎮鹿坪村規劃設計任務。記者見到了“三眾”的規劃示意圖,與虹口鄉有異曲同工之妙。它由“一心一帶兩環多聚落”等組成。“一心”是處於中心位置的千畝荷塘,“一帶”是貫穿整個村落的手工藝和文化創意産業景觀帶,而“兩環”是指荷塘周圍的旅遊休閒環和外圍的産業經濟環。“多聚落”,則是指集中居住的3個區域。以千畝荷塘為中心,觀光區、居住區、産業區合理分佈。值得稱道的是,這個規劃不是就建房而建房,而是充分考慮了産業的可持續發展。比如,住房設計了放農具的地方,也為每個院落設計了曬谷場。利用觀景荷塘,規劃出旅遊休閒區以及農業觀光區;發揮當地優勢,大力發展經濟作物,規劃出農産品的深加工區,千畝荷塘還體現了循環經濟模式。

    藍圖已經繪就,重建如火如荼。據統計,截至10月中旬,成都農村重建已累計動工21818戶,佔重建總戶數的16%以上;發放重建貸款232戶、854萬元。成都的目標是“三年全面恢復”、“五年全面提升”,即力爭用三年時間,重災區率先在全省完成災後重建的主要任務,群眾生活生産條件、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全面恢復並超過災前水平;再用兩年,使災區産業發展水平、經濟繁榮程度和群眾收入水平明顯提升。   (記者  夏 珺)

 
 
 相關鏈結
· 四川地震災區首個竣工的醫療衛生服務災後重建項目恢復營運
· 香港與內地高校聯手共同支援四川大地震災後重建
· 唐英年:香港各界將繼續支持四川同胞災後重建
· "四川抗震救災致謝會暨災後重建投資説明會"舉行
· 四川省代表團赴港澳致謝並辦災後重建投資説明會
· 袁純清檢查災後重建:讓群眾安全過冬、溫暖過年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