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7日電(記者于文靜)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中國氣象局聯絡工作實際,切實貫徹落實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明確了公共氣象服務引領氣象事業科學發展、氣象服務農村改革發展、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公共氣象服務的社會管理等七個抓手,其中,氣象服務農村改革發展引人矚目。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表示,當前,農村是我國氣象災害防禦的薄弱地區,農業是最易受天氣氣候條件影響的脆弱行業,農民是最需要提供專業氣象服務的群體。做好農村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對保護農民生命財産安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等有重要意義。
在學習實踐活動中,中國氣象局分析了面對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要求,農業氣象服務産品的準確性、覆蓋性和時效性與農民的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的情況。對此,中國氣象局明確今後將加快發展農村公共氣象服務,創新農業氣象體制機制,努力實現氣象為農業生産服務,保障農業生産和糧食安全,促進農村改革發展。
鄭國光表示,“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是氣象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兩個著力點。在農業領域,要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和評估,開展關鍵農事活動氣象預報和農業重大病蟲害氣象等級預報;面向大農業發展,因地制宜、積極發展畜牧業、林業、水産養殖、海洋漁業、生態旅遊以及糧食倉儲等的氣象服務。探索和發展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業務,積極參與政策性農業保險、農業再保險和巨災風險管理。
同時,將加強定量評估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生産力佈局的影響,開展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工作,促進我國農業氣候生産潛力的挖掘與氣候資源的持續高效利用,並積極開展農業區域開發、商品糧基地建設、良種引進等氣候可行性論證,加強新農村規劃和建設的氣候評價和災害風險評估,努力改善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
近年來,糧食安全問題日益突出。我國是主要的糧食生産國和消費國,保障十三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事關國家發展與穩定,是經濟發展的頭等大事。對此,氣象局提出要做好農業災害性、關鍵性天氣預報和各種農用天氣預報,提高農業趨利避害的能力;加強極端天氣事件監測、旱澇等氣候趨勢預測和農業年景氣候預測,為農業生産部門科學規劃全年農業生産活動提供有效的決策服務。
在常規的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之外,氣象局還將加強和改進糧食産量氣象預報業務,開展我國農作物産量動態監測預報,提高異常氣候條件下産量預報的準確度,開展糧、棉、油作物等多種農産品産量預報服務,併發展世界主要産糧國糧食産量預報業務。
針對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於推廣農村風能、太陽能可再生能源技術要求,氣象局將開展農村風能、太陽能等氣象能源普查,開展氣象能源開發利用的氣象條件預報服務,加強農村風能、太陽能等開發利用試驗示範。同時還將加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跨省區、跨流域聯合人工增雨作業體系,調整人工防雹作業佈局,開展聯防作業。
鄭國光表示,氣象局將進一步深化在氣象科技和氣象災害防禦知識的宣傳普及,改進農業氣象觀測和試驗站網,探索氣象為農村改革發展服務的體制機制方面的工作,努力破解目前制約氣象服務農村改革發展的各種難題,提高農村公共氣象服務水平,努力開創氣象服務農村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