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21日電題:
保持經濟發展 促進民生改善
新華社評論員
連日來,各地各部門迅速行動,落實國務院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重大決策部署。3年投資9000億元改善低收入群體居住條件,今年優先安排50億元解決1500多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明年1月1日起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人均提高10%左右……新出臺的一項項具體措施,既著眼于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也著力促進民生繼續改善。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不利影響,國務院近期對宏觀經濟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並制訂擴大內需的十大措施。值得注意的是,這十項旨在促進經濟增長的措施中,“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等與民生直接關聯,“加快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與民生間接相關。19日,國務院又出臺促進輕紡工業發展的政策,保障就業、改善民生也是目的之一。
“保經濟”也是“保民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中小企業吸納了我國大約75%的城鎮人口和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當前,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許多中小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處境困難,我國穩定社會就業和提高職工收入均面臨較大壓力。在經濟出現困難的背景下,中央政府在民生領域加大投入力度,意在確保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下降,並有新的改善。
當前,我國經濟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但世界經濟增長顯著放緩,外貿出口受到的衝擊越來越大。以投資、消費為核心的內需和以出口為核心的外需,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在外需面臨許多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更要把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這不僅是應對當前危機的需要,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
長期以來,制約我國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增長的一個主要因素是,在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的情況下,城鄉居民對未來的消費預期和信心相對不足。政府這次推出一系列關乎民生的經濟措施,找準了擴大內需的突破口。加大對民生事業的投資,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不僅能夠直接拉動投資、促進消費,而且通過“讓利於民”“藏富於民”,能為進一步啟動居民消費和民間投資打下基礎,形成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生機和活力。
當前,我國經濟已發展到一定水平,有一定物質基礎,政府有能力也有責任更多地關注民生。此次在促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政府把保障民生作為重中之重,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是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理念的生動體現。
重視民生是各級政府履行職責的本質要求,是下一步工作的一大重點。可以期待,只要我們把認識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對當前形勢和任務的判斷與部署上來,把促發展和保民生有效結合起來,我們戰勝目前面臨的困難就會把握更大、效果更好,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一定也能獲得更長久、更強勁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