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風雲”三十年──我國氣象衛星事業發展回眸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1月23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1月23日電(記者于文靜)我國幅員遼闊,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在各類自然災害中,氣象災害佔70%以上,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約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3%至6%。據統計,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均超過千億元。氣象衛星是天氣預測和災害監測的有效手段,對颱風、暴雨、洪澇、乾旱、沙塵暴等災害防災減災意義重大。

    自1969年周恩來總理提出“應該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以來,浩瀚蒼穹見證了我國氣象衛星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不平凡歷程。如今,我國擁有了令世人矚目的風雲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業務氣象衛星,具備了先進的天基觀測能力和地面業務能力,在國家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密實天網時刻捕捉“風雲”變幻

    我國氣象衛星主要分為極軌和靜止衛星兩種,前者是太陽同步軌道,衛星每天對地球表面巡視兩次,優點在於可獲得全球氣象資料;後者是地球靜止軌道,優勢在於可對某一地區進行連續觀測,二者配合進行氣象觀測,可以實現互補,提高監測能力。

    據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介紹,從1988年9月7日,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風雲一號極軌氣象衛星至今,共成功發射9顆氣象衛星。目前,風雲一號D星、風雲二號C星和D星在軌穩定業務運行,風雲三號A星已完成在軌測試,投入運行,為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和保障人民安全提供著豐富的衛星遙感服務産品。

    在打好極軌與靜止氣象衛星的“組合拳”的同時,我國氣象衛星性能水平得到極大提高。以今年5月成功發射的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A星為例,該星具有全球、全天候、三維、定量、多光譜遙感監測能力,實現了我國氣象衛星從單一遙感成像到地球環境綜合探測、從光學遙感到微波遙感、從公里級分辨率到百米級分辨率、從國內接收到極地接收的四大技術突破,標誌著我國氣象衛星步入又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伴隨著衛星的發展,地面應用系統功能和服務能力也不斷提高。目前,我國已形成了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和北京、廣州、烏魯木齊、佳木斯和北極基律納5個衛星地面站為主體,包括31個省級衛星遙感應用中心和2500多個衛星資料接收利用站的三級衛星遙感應用體系,除接收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外,還可接收美國NOAA系列、EOS系列、日本MTSAT-1R、歐洲METEOSAT系列和MSG等多顆衛星資料。

    “尤其是近20年來的發展,使我國風雲氣象衛星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鄭國光表示,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已被列入全球對地觀測業務衛星序列,與歐美等國的氣象衛星一起,形成了對地球大氣、海洋和地表環境的全天候、立體、連續觀測的衛星觀測網,大大增強了人類對地球系統的綜合探測能力。

    氣象“天眼”護航國家防災減災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越來越大。面對防災減災對氣象衛星提出更高要求,氣象衛星在颱風、暴雨、洪澇、乾旱、地質災害等監測服務及災情評估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熱帶氣旋是全球主要氣象災害,熱帶氣旋所帶來的經濟損失佔整個氣象災害經濟損失的50%以上,海上熱帶氣旋的監測與預報主要依賴於氣象衛星觀測資料。”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説。

    記者從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了解到,2005年1月以來,我國風雲系列衛星對太平洋生成的92個、影響或登陸我國大陸的33個颱風全部進行了全程監測,觀測及災害評估對相關部門防災減災決策、減少颱風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2006年之後,我國風雲二號系列衛星實現了雙星汛期加密觀測,將觀測時間間隔從原來的半小時縮短到15分鐘,明顯改進了颱風定位和登陸預報結果,雙星觀測資料成為我國甚至東南亞地區天氣預報人員預報颱風時的重要觀測資料。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出色的氣象保障服務讓世人矚目,除了風雲二號C星和D星提供15分鐘間隔靜止衛星連續觀測外,具有高空間分辨率和垂直探測能力的極軌風雲三號A星更成為奧運氣象服務中的明星,為北京地區暴雨、城市熱環境和大氣氣溶膠監測,以及影響香港奧運馬術比賽的颱風、青島奧帆賽海域滸苔監測等提供了更加精細的第一手觀測資料。

    從源頭追蹤氣候變化的“足跡”

    鄭國光表示,衛星遙感資料在我國氣候和氣候變化業務中雖然應用起步較晚但進展較快。目前,氣象衛星資料已在夏季風、乾旱和積雪監測、臭氧及海冰趨勢變化分析中得到廣泛應用。

    我國夏季季風的爆發與印度洋上的天氣系統關係密切,風雲二號D星觀測資料填補了印度洋西部的廣大資料空白區,可監測印度洋和南海季風區域對流發展狀況,對判定南海季風是否爆發和改進我國夏季風的預報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由於全球氣候變暖,我國乾旱頻繁發生,已成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衛星遙感在乾旱監測方面有顯著優勢,對相關部門防災減災決策十分重要。”楊軍説,如2006年夏季四川盆地和重慶發生的嚴重旱災中,氣象衛星對旱情變化連續監測,對抗旱工作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在積雪變化監測方面,2008年初發生在我國南方的歷史罕見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産帶來巨大的損失,讓很多人記憶猶新。值得注意的是,在抵禦這場災害過程中,氣象衛星由於不受天氣災害影響,可實時監測天氣及災害變化情況,為監測積雪發生、發展和分佈,計算積雪面積並遙感積雪變化,預測其對農牧生産、交通運輸所帶來的可能影響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風雲氣象衛星對全球臭氧監測、北極海冰的監測信息還為研究全球氣候變化、人類生活環境改變等提供了重要依據。

    回眸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的氣象衛星事業取得了跨越式發展。記者從中國氣象局了解到,今後氣象局將加快推進我國氣象衛星的研發和地面應用系統的發展,將在2010年前,建立由風雲二號和風雲三號兩個系列衛星組成的對地綜合觀測業務平臺,2015年前,建立由風雲三號、風雲四號系列衛星為代表的高、低軌道業務衛星組成的綜合對地觀測平臺。

 
 
 相關鏈結
· 9月7日:中國成功發射氣象衛星“風雲一號”
· 氣象衛星遙感監測:豫皖蘇鄂贛浙局部有積雪覆蓋
· 風雲二號D氣象衛星在軌交付儀式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