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外交工作30年:推動和平發展 構築和諧世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2月12日   來源:新華社

推動和平發展 構築和諧世界
--中國改革開放30週年外交工作回眸

    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記者 錢彤 李詩佳 熊爭艷)過去一個月,國家主席胡錦濤先後出席兩大國際會議--20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峰會和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析金融危機成因,談中國刺激內需政策,論全球和區域發展……中國的聲音備受各方關注。

    今年年內,中國領導人足跡踏遍五大洲;兩個奧運會和亞歐首腦會議期間,各國嘉賓雲集北京。中國在全球外交舞臺上不僅敘友誼、謀合作、促發展,更在危難時刻展示出一個負責任發展中大國的堅毅身影。

    2008年,中國改革開放經歷了30年風雨歷程,中國外交也譜寫出新的壯麗樂章,匯入這個文明古國走向新征程的宏偉交響樂中。

    全力營造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

    憶往昔,人們至今記得一個世紀偉人曾經作出的偉大戰略決斷。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征程剛剛起航,國際形勢發生很大變化。美蘇爭霸態勢轉入相持階段。西歐、日本相繼崛起,發展中國家不斷壯大,世界多極化趨勢開始顯現。

    “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説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

    鄧小平對時代主題的戰略性判斷使中國外交進入到嶄新的歷史階段。

    不與任何大國結盟;不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異同論親疏,願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建立友好關係;改善和發展同周邊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關係;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實行全方位開放政策,強調開展經濟外交……中國外交的根本性調整令世界注目。

    1979年1月1日,美國《時代》週刊將鄧小平評為年度新聞人物,並冠以“鄧小平,中國新時代的形象”的標題。那一年,海外媒體在報道鄧小平訪美頭戴牛仔帽出現在賽馬會的新聞時,特意評論這位中國領導人“已經把中國帶入了世界”。

    一系列外交事件讓世界證實了他們對中國的觀察。

    1978年12月16日,尼克松“橫跨世界最廣闊大洋”與中國領導人握手後6年,中國和美國發表了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正式建交。

    1978年8月,中國和日本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確定了兩國和平共處、世代友好的大方向,為中日關係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1989年5月,中國和蘇聯高級會晤在北京舉行,標誌著雙方結束了30多年對抗,兩國關係實現正常化。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與所有東盟國家建立或恢復正常外交關係,並共同為柬埔寨和平協定的簽署和實施做出了貢獻。這一時期,中國與歐洲關係也取得了迅速發展。

    中國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構想,在上世紀末成功地解決香港、澳門問題。祖國統一大業不斷邁出新步伐。

    國際環境的改善為中國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中國外交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更加務實。利用外資、對外投資從無到有。短缺的外匯儲備逐漸增加。

    這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上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曾在中國生活工作過的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前駐華首席記者齊邁克對中國的變化有著深刻的體會。他將中國取得的成就“全部歸功於改革開放這項改變中國、影響世界的重大決策”。

    復旦大學教授顏聲毅説,鄧小平以現實主義外交哲學來處理各種對外關係問題,使中國外交更加符合國際國內實際,為中國制定了極為務實的外交戰略和策略,從而開闢了中國外交史上現實主義外交的新時期。

    與世界命運緊密聯絡

    2000年9月,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期間,中、美、俄、英、法五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元首在中國倡議下第一次會晤。閃光燈下,江澤民主席和其他四國領導人一道,對世界自信地微笑著。這短暫的瞬間,定格在中國外交史冊上。

    歷史瞬間的背後是中國外交又一新的嬗變。

    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當中國改革開放逐步深入之時,國際新舊格局交替變換,蘇聯解體、東歐劇變。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發生政治風波後,西方國家對中國採取制裁措施,意圖使中國陷入孤立。

    “一時電閃雷鳴,烏雲翻滾,頗有‘黑雲壓城’的味道。在鄧小平的直接領導下,我們敢於鬥爭,又善於應對,很快打破了西方的種種制裁,遏制了反華浪潮。歷史證明,中國的長城,堅不可摧。”時任外交部長錢其琛在《外交十記》中這樣回憶當年。

    自1989年底日本率先恢復對華政府援助以後,1990年中國開始同西歐國家逐步恢復高層互訪。1993年,江澤民主席與美國總統克林頓會晤,結束了1989年6月以來中美沒有元首會晤的不正常局面。

    90年代,中國睦鄰外交也取得長足進展,同印尼、越南、印度實現了關係正常化,還與沙特、新加坡、文萊、以色列、韓國以及蘇聯解體後獨立的各國共23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這個數字甚至超過新中國建立初期的第一次建交高潮。

    這一時期,中國同俄羅斯和中亞國家關係得到穩步發展。1996年形成了“上海五國”機制,到2001年又發展成為上海合作組織。

    中國與俄羅斯、中亞國家、老撾和越南相繼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一條條和平、清晰、友好、繁榮的國界線日益呈現在世人面前。

    中國與第三世界的友好關係也經受住了風浪的考驗。1989年政治風波後,到中國訪問的第一位外國元首、第一位政府首腦、第一位外長都是來自第三世界。1993年,巴西同中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江澤民主席1996年出訪非洲6國時,提出了中非建立面向21世紀長期穩定、全面合作國家關係的5點建議。在中非雙方共同倡議下,2000年,在北京舉行了中非合作論壇第一屆部長級會議,標誌著中非關係進入了一個全面快速發展的新階段。2004年1月胡錦濤主席訪問阿盟總部時,中阿雙方宣佈成立“中阿合作論壇”,中國加強與阿拉伯國家的集體對話與合作。

    90年代中後期,面對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江澤民主席明確提出,要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積極致力於發展以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為特徵的新型大國關係。

    在這一原則指導下,中國與俄羅斯建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並相繼同法國、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德國、埃及、韓國等國以及歐盟、東盟等地區組織建立不同類型的夥伴關係。

    “這些夥伴關係的建立,推動了國際政治中的良性互動,加深了各國間的相互了解,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曲折,對各國日益交叉的利益進行整合,建立起新的平衡。”顏聲毅説。

    中國在多邊外交舞臺上日漸活躍。

    中國積極參加各種國際條約。中國參加了包括《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禁止化學武器公約》在內的幾乎所有軍控和防擴散國際條約。中國還參加了《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以及在保護婦女、兒童、殘疾人權利,消除種族歧視,禁止酷刑等方面的主要人權條約,簽署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中國還參加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等環境、能源與可持續發展領域的重要國際條約。

    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事務,以負責任和建設性態度參與安理會審議重大國際或地區熱點問題,為推動有關問題的公正、合理解決發揮了獨特的積極作用。中國加入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東盟地區論壇、亞歐會議等地區和區域間合作組織。

    據統計,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參加國際組織的數量接近於零,而到90年代中期,中國參加的國際組織達600多個,是世界平均值的1.8倍。

    面對上世紀末的亞洲金融危機,中國承受著危機帶來的壓力,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為阻止危機的進一步惡化做出了重要貢獻,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

    2001年秋天,浦江兩岸,迎來了新中國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外交活動--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此次會議鞏固和加強了APEC各成員之間的友好合作關係,也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中國進一步走向世界。

    倡導建設“和諧世界”

    2008年對於世界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場突如其來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令人們對世界經濟的走向産生了困惑。

    2008年對於中國也是極不平凡的一年。中國讓世界看到了奧運會開幕式的璀璨焰火和古老東方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也讓世界看到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中國同時也在思考,在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下,自身與這個日益聯絡緊密的世界的關係。

    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形勢處於深刻演變之中。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的主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多極化步伐加快。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諸多難題和挑戰,需要國際社會共同應對。

    基於這個判斷,中國政府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適時提出了“和諧”理念。

    2005年9月,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60週年首腦會議上全面系統地提出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構想。他指出,推動建設和諧世界,就是各國政治上應相互尊重,共同協商;經濟上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文化上應相互借鑒,共同繁榮;安全上應相互信任,共同維護。

    這一理念日益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法國國際關係專家皮卡爾認為,建設和諧世界理念為國際關係實踐提出一種全新的模式,對於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具有非常積極的“獨創”意義。俄羅斯世界經濟和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丘弗林教授認為,建設和諧世界理念的提出有助於以非意識形態和非對抗的方式進行對話,進而尋求解決國與國之間分歧的途徑。

    中國不僅是和諧世界的倡導者,更是實踐者。

    中國與主要大國關係穩定發展,這本身就是對世界和平的貢獻。中俄關係全面快速深入發展,形成全方位、多層次、高質量的合作格局,進入歷史最好時期。中美就全面推進21世紀建設性合作關係達成一致,建立戰略經濟對話、戰略對話等機制,就雙邊關係中全局性、長期性問題加強戰略溝通。中國同歐盟及其主要成員國建立了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一度陷入僵局的中日關係逐步回暖。2008年5月,胡錦濤主席對日本成功進行“暖春”之旅,開創中日戰略互惠關係新局面。同時,中國深化與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友好和務實合作關係。

    在多邊舞臺上,中國更加活躍,宣示自己的外交政策和主張,為維護髮展中國家的利益做出貢獻。在聯合國、八國集團同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亞歐會議、亞非峰會、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東盟系列會議上都能看見中國領導人的身影。

    中國更在“家門口”搭建了開展全方位外交的舞臺: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15週年紀念峰會、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切實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2008年10月,中國舉辦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為解決金融危機、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推進亞歐新型夥伴關係,構建“和諧世界”做出了積極貢獻。

    中國充分發揮負責任大國的作用,參與解決全球性和地區熱點問題,並始終倡導以和平對話方式政治解決分歧。中國倡導六方會談機制,使朝鮮半島核問題一直在和平對話的軌道上。中國還積極參與伊朗核問題、蘇丹達爾富爾問題等國際熱點問題的解決。積極參加國際軍控、裁軍和防擴散領域各項工作。迄今已向22項聯合國維和行動派出維和人員兩萬人次。

    中國全面開展經濟外交和公共外交。利用高層互訪和國際多邊峰會等重大外交活動,促進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大力推動區域和雙邊自由貿易區合作,中國與有關國家和地區正在建設的自貿區有12個,其中已簽署協議並開始實施的有6個。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國家達77個。提出新能源安全觀,積極開展能源資源外交。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服務。

    黨和國家領導人深入闡述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科學發展觀等治國理念和內外方針,努力增進各國民眾對中國內外政策的了解和支持。以籌辦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重大活動為契機,大力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公共外交活動,增進了國外公眾對中國的了解和友好感情。

    中國堅持以人為本、外交為民。中國設立外交部領事保護中心、境外中國公民和機構安全問題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並建立健全海外安全風險評估和防範預警機制。在所羅門、東帝汶、伊拉克、黎巴嫩、湯加、乍得等國成功實施多起撤僑行動,妥善處理多起我公民和企業在尼日利亞、巴基斯坦、阿富汗、埃塞俄比亞、伊拉克、蘇丹等國遭遇綁架和襲擊事件。

    中國外交更加透明,信息傳播更為暢通。1983年,外交部在國家部委中率先建立發言人制度。25年來,23位發言人舉行了2000多場記者會,向世界闡述中國外交政策和在重大國際、地區問題上的立場,增進公眾對中國外交的理解和支持。例行記者會從每週一次到兩次,從只發佈消息到“無限答問”,從交互傳譯到同聲傳譯。發言人辦公室與記者建立了24小時熱線聯絡。外交部發言人制度不斷成熟、完善和發展,成為了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的窗口。

    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説,從總體來看,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的區域性大國。要發揮更大的作用,關鍵還是要把我們國內的事做好。

    為此,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的發展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新加坡《聯合早報》説,中國對內構建和諧社會、對外創建和諧世界的“雙合模式”正在重鑄中國的軟實力。這一模式消除了外界對中國的疑慮,説服世界,中國的發展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

    正如胡錦濤主席所説:“中國將始終不渝地把自身的發展與人類共同進步聯絡在一起。中國的發展不會妨礙任何人,也不會威脅任何人,只會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共同繁榮。”

紀念改革開放30年:改革開放中國與世界互利共贏

    一週前,中國政府宣佈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增長的重大舉措,迅速在海內外産生強烈反響。在國際金融危機蔓延的背景下,這項總額4萬億人民幣投入的計劃被評價為“會對世界經濟産生積極影響”。

    15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峰會在美國華盛頓舉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會議,受到各方高度關注。

    “改革開放已使中國與世界經濟融為一體。中國的改革開放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世界經濟體系的發展,同時世界經濟體系也推動了中國的改革與發展。”新加坡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這樣評價道。

    早在兩千年前,中國的“絲綢之路”就連接起了東方和西方,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從未像過去30年那樣發生如此廣泛而深刻的歷史性變化。點擊查看詳細>>>

楊潔篪作關於當前國際形勢和我國外交工作專題報告

    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直屬機關工委、中央國家機關工委、教育部、解放軍總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10日在人民大會堂聯合舉辦報告會。外交部長楊潔篪作了關於當前國際形勢和我國外交工作專題報告。

    楊潔篪介紹了當前國際形勢的特點和外交工作取得的成績,並談了對今年外交工作的體會。他指出,當前國際形勢正發生深刻演變,多極化進程加速發展,世界經濟金融形勢面臨一系列重大挑戰。面對複雜的外部環境,我們認真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在中央正確領導下,積極開展全方位外交,抓住機遇,應對挑戰,維護了我國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確保了北京奧運會、殘奧會、亞歐首腦會議等重大活動圓滿成功。在新形勢下,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開創外交工作新局面,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為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做出新的貢獻。點擊查看詳細>>>

 
 
 相關鏈結
· 測繪局積極開展改革開放30年測繪大事評選活動
· 廣電總局舉行改革開放10部優秀國産影片推介活動
· 王晨在"改革開放與人權發展30年"研討會上的講話
· 測繪局在京隆重召開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座談會
· 改革開放30年專訪:中國改革開放讓全世界人民受益
· 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特稿:實現科學發展新跨越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