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1月7日電(居震球)在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解決溫飽後,如何讓土地資源進一步推動農民致富?曾是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所在地的江蘇省溧陽市,通過土地流轉的實踐解決了難題,4年來使15萬農民過上了小康生活。
沈祖富是溧陽市遠近聞名的能人,過去苦於地少,難以施展拳腳。2004年,土地流轉機制實施之初,他從626個農戶的手中租了2萬畝山地,創建天目湖生態農業示範園。採訪中,這些農民説:分到的荒山亂石,租給沈祖富就成了“銀行”。現在,沈祖富富了,626個農民在沈祖富那裏種田也富了,年工資加紅利達16000元。而在此之前,他們種田年純收入從未超過6000元。
上世紀80年代末,溧陽依靠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贏得了糧食生産大縣美名,解決了農民溫飽。但從“溫飽”到“小康”的路卻走了十幾年。難道農業註定弱質,農民天生命窮?溧陽市黨政一班人查原因,尋對策,求突破。一致認為:家家點火戶戶冒煙的小生産難向規模要效益;許多農民缺文化缺技能,難改粗放格局走高效之路;不少種田高手無用武之地,無法提升農業整體水平。
2004年,溧陽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按照“明確所有權,放開使用權,搞活經營權”原則,建立“集中土地資源,發展高效農業”的土地流轉機制,規定在不改變土地用途和農戶自願的前提下,允許農民以股份合作、出租、互換、轉包等形式有償流轉土地,引導土地向發展現代高效農業集聚。同時,政府還從政策、資金、技術、服務上加以扶持。此舉一齣,全市很快就有25%的農戶進行了土地流轉,面積達20萬畝,流轉期限8年至20年不等。
土地流轉轉強了産業,轉富了農民。據市委農工辦主任王新民介紹,在流轉的土地上,現建有糧油、竹、茶、果、菜、畜禽、水産、食用菌八大優質農産品基地,年創産值21億元。而畝均效益的不斷提高,也使15萬土地流轉農民連年增收20%,年純收入突破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