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17日電 社區是社會的細胞,如果所有社區都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詳和的生活共同體,那麼全社會必定是一個和諧、團結、穩定的社會。正因為如此,黨中央高度重視社區建設問題,在改革開放以來的許多重要文件和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要講話中,都對加強社區建設問題作過闡述。
《決定》對農村社區建設問題非常重視,明確提出,要加強農村社區建設,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學習領會《決定》的這一精神,準確理解和把握加強農村社區建設的重大意義,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第一,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期新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從中央對新農村建設提出的“二十字”要求看,加強農村社區建設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在要求,因為不論是鄉風文明、村容整潔還是管理民主等,都是加強農村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以鄉風文明為例,這是加強農村社區建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任何一個社區,不管居住、生活在該社區的成員們收入多麼高、在物質上多麼富有,但 如果科學文明素質不高,迷信、愚昧大行其道,人與人之間、鄰里之間不能和睦相處,甚至視同陌路、互相猜忌,那麼這個社區肯定不是一個文明詳和的社區。而要建設文明詳和的農村社區,必然要求對廣大村民進行講文明、講科學、樹新風方面的宣傳教育活動,引導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幫助他們進一步劃清科學與迷信、文明與愚昧的界限;引導他們發揚光大互敬互愛、助人為樂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氛圍。而這正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方面和內容。
第二,這是服務廣大農村居民的需要。目前農村社區與改革開放前的人民公社大不相同,農戶已成為最基本的經濟和社會活動單元,農民成了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主體。從一定意義上説,農村社區已經成為一個集生産單元、生活單元、文化單元于一身的綜合體。在全國幾百萬個農村社區中,居住、生活著佔我國總人口55%以上的7億多農村居民(據有關專家預測,即使到2020年我國城鎮化水平達到60%左右,屆時仍將有6億多人口居住、生活在農村)。這一巨大群體的日常生活、身體健康、文化學習等方面的改善和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農村社區。如果農村社區的相關設施條件不具備或較差,必然影響廣大農村居民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的提升。事實上,隨著農業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群眾對改善農村社區的軟硬條件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他們熱切希望能有像城鎮社區那樣的平展硬化的街道、統一處理垃圾的地方、使用便利的供水和排水設施、可以娛樂和學習的公共場所,看病方便的村衛生室,能夠收看到更多更好的電視節目,等等。這些都是加強農村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可見,加強農村社區建設確實是滿足廣大農民群眾迫切需要的一項重大措施。各地特別是有條件的地區應積極探索農村社區建設方式,合理整合資源,引導科技、教育、文化、衛生、法律等服務進入農村社區,逐步建立有效覆蓋、有序參與的農村基層服務網絡。
第三,這是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需要。農村既然是目前我國大多數人居住、生活的地方,那麼其在整個國家改革發展穩定中的重要作用就不言而喻了,正如《決定》所指出的那樣:“沒有農村繁榮穩定就沒有全國繁榮穩定”。所以,加大農村社區建設力度,為廣大農村居民創造更加良好的生産生活條件,既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利益根本宗旨的生動體現,也是建設農村美好家園、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需要。加強農村社區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基礎工程,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必須從多個方面著手,堅持不懈地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