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瀋陽1月22日電(記者姜敏)如今在瀋陽,如果某個重大建設或拆遷項目有可能誘發群體性上訪,信訪部門有權説“不”,從而在源頭上避免和減少損害群眾利益的決策和行為的發生。瀋陽市去年下半年建立信訪穩定風險評估制度以來,已有包括某公司土地動遷等4個在建項目被叫停。
據了解,針對信訪工作極易出現“前邊掃地”(解決積案),“後邊撒灰”(製造新案)的現狀,瀋陽市委探索把信訪穩定風險評估納入信訪工作新體制、新機制之中,強化源頭預防。去年6月,市委出臺《關於對重大建設、改革項目實施穩定風險評估的規定》,明確把重大項目建設作為信訪評估的重點,完善了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決策機制。市委規定,凡是符合群眾意願的資源節約型項目,沒有條件的要創造條件上;凡是損害群眾利益、污染環境的項目,賺錢再多也不幹;凡是符合群眾願望、但目前時機不成熟的項目,緩一緩再幹。並確定了風險評估領導責任制,且把好風險評估的“三個關口”。
一是把好事前靜態評估關口。項目上不上,讓群眾來把關,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建議權和監督權。凡群眾滿意率達到80%以上的項目方可進入下一道程序。二是把好事中動態評估關口。在決策實施和項目建設中,實行“陽光操作”,接受群眾監督。信訪評估小組人員還主動上門,徵求相關部門和所涉及的群眾代表的意見建議,填寫“群眾意見評估情況反饋表”。三是把好事後跟蹤評估關口。對群眾意見大、有可能誘發群體性上訪的拆遷或建設項目,組織召開由相關部門領導、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法律人士和群眾代表組成的信訪評估會,在分析評議、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形成評估意見後,信訪部門有權説“不”,從而在源頭上減少信訪初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