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事,折射科學發展觀的光芒
──人口計生系統踐行科學發展觀典型事例報告會側記
新華社北京2月23日電(新華社記者 周婷玉)他們來自雪域高原香格里拉,他們來自富庶秀麗的東南沿海;他們是生活在廣袤鄉村的父老鄉親,他們是生活在象牙塔的莘莘學子……
2月23日,“春天的腳步──人口計生系統踐行科學發展觀典型事例報告會”在北京舉行。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們講述著各自身邊不同的故事。但這些故事都傳遞著同樣的情感,那就是科學發展觀的光輝溫暖人心。
1981年,北京懷柔區廟城村村民朱國柱響應計劃生育政策,只生了一個女兒。2005年底他成為區裏第一批享受獎勵扶助政策的老人,如今每年能領到1200元。 他説:“我們為國家做了一點貢獻,黨和政府沒忘記我們。”
為轉變農民的傳統生育觀念,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質量,2006年我國開始實施農村部分計生家庭獎勵扶助制度。截至2007年底,全國已累計向575萬人次發放36億元的計生獎勵扶助金。
除獎勵扶助制度外,國家還實施“少生快富”工程、計生家庭特別扶助制度,這“三項制度”成為倡導關愛計劃生育家庭的導向標,也成為構築計劃生育以人為本民生工程的基石。
“我就想用藏族最純潔的哈達表達我的謝意。”來自雲南香格里拉縣尼西鄉的年輕媽媽七林央宗捧著哈達走到臺前,“感謝人口計生委讓這麼多人聽我們山區裏的事情。”
香格里拉縣人口計生委主任和紅美在下鄉進村開展住院分娩、産前檢查的宣傳動員時,發現了不滿20歲但已身懷六甲的央宗。和紅美立即帶她做了産前檢查,並一再交代她要提前到醫院分娩。央宗順利地生下女兒,她成為村裏第一個住院分娩的産婦。
國家人口計生委于2007年啟動了“新農村新家庭──大香格里拉地區人口健康促進”項目,旨在為老少邊窮地區的農牧民提供生殖健康服務。這一項目造福川滇藏農牧民的項目,不僅促進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更是促進和諧的德政工程。
從湖北到寧波打工的梁國華,帶著感恩,傳遞著愛心,幸福地成為一名“新寧波人”。他説:“是寧波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2005年梁國華被診斷為“尿毒症”後,他在寧波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寧波市人口計生委得知情況後將其列入了計生困難家庭,給予生育關懷救助,並聯絡好心人為梁國華支付腎臟移植的全部費用。
寧波市人口計生委曾創新地推出“屬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務”人口計生管理服務模式,如今又在享受生育關懷救助、宣傳教育服務等方面推出“六個均等化”服務。
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流動人口涌入,加強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責任與使命落在了人口計生部門的肩上。保障流動人口的合法權益,是以人為本的應有之義,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
“蒲公英”,這是北京中醫藥大學一個志願者團隊的名字。他們帶著“關愛女孩”的種子,在寧夏、貴州、河南等地撒播著希望。
2006年,國家人口計生委啟動了關愛女孩青年志願者行動。如今志願者的足跡遍及全國30個省區市。上百所高校、數以千計的青年參與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進一步增強。
在地震災區,人口計生系統是“摧不垮的隊伍 ,震不散的網絡”;在吉林四平,萬名愛心兒女走進萬戶計生特殊家庭;在遼寧大連,年輕的基層計生工作者利用虛擬網絡傳遞現實的關懷……這些事例,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城鄉村寨,來自普通計劃生育家庭和人口計生戰線;講述著一個個以人為本、創新發展的理念,表達出一份份為國分憂、為民解愁的情懷。
報告會的內容只是人口計生系統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縮影。為展示學習實踐活動的成果,國家人口計生委彙編並出版了《全國人口計生系統踐行科學發展觀100例》,這100個事例生動反映了全國人口計生系統踐行科學發展觀的積極實踐與創新舉措。
國家人口計生委主任李斌説,人口計生事業踐行科學發展觀的腳步永不停歇,科學發展觀將指引我國人口計生事業沿著中國特色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道路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