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守望風雲-"兩會"前夕與氣象局局長鄭國光面對面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2月2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2月26日電(記者 于文靜)全國“兩會”召開前夕,新華社記者專訪了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氣象局大樓8層的會議室裏,這位平和、儒雅的博士局長坦率地和我們聊起了對年初旱情預報的努力、我國天氣預報整體水平、如何幫助公眾更好防禦氣象災害、政府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等一個個政府關注、百姓關心的話題……

    乾旱是持續過程氣象部門目前只能滾動預報

    問:去年年初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後,您曾坦承對冰雪災害的到來估計不足,那麼此次旱情是否存在估計不足的問題?

    鄭:去年低溫雨雪冰凍災害中我們有一個薄弱環節,當時我們只做一週之內的天氣預報。雖然去年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四次天氣過程中,每次天氣過程都提前一個星期左右準確預測了,但對災害持續時間之長估計不足。

    從那之後,我們開始著手建立延伸期預報,就是7天到15天的預報。在去年奧運氣象服務中我們付諸了實踐,比如7月26日,氣象部門就向北京市領導提供了8月8日天氣的預測。這項預報業務,目前還在試驗階段,所以沒有對社會公開發佈。

    對於這次北方冬麥區的持續乾旱,從1月8日開始,我們已經對旱情作出判斷,向相關部門提醒未來旱情會發展。在1月份,向有關部門報送了6期重大氣象災害專報,對旱情的現狀、未來發展作出評估、預測,並不斷滾動訂正,請有關部門提前有所準備。

    由於乾旱是個持續的過程,氣象部門只能滾動預報;又因為旱情是逐步加劇的,有一個潛伏到暴發的過程,所以,只能是通過加強監測,難以提前更長時間準確預報出來。

    我今天帶來了一個好消息,根據中國氣象局專家最新會商結果,本月底之前冬麥區將迎來兩場有效降水,將對徹底緩解旱情有重要作用。

    我國中短期天氣預報水平與發達國家不相上下

    問:我國天氣預報水平在國際上到底能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程度?

    鄭:我國目前的中短期預報水平已達到或接近國際水平。2008年,全國汛期短期氣候趨勢預測基本準確;颱風路徑、強度的預報與國際先進水平等同,24小時颱風路徑預報誤差為114公里,比美國、日本更精確。但是,長期預報仍是一項世界性的難題,不確定性比較大。

    在當前的科技條件下,天氣預報的準確率達不到100%,作為氣象局長也要尊重科學規律,但氣象工作者會盡100%的努力。2007年我國的24小時天氣預報準確率為81%,經過氣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2008年準確率上升至83.1%。

    很多百姓對天氣預報是怎麼做出來的很好奇。首先,我們要把大量全球的氣象觀測資料進行匯總,把這些觀測資料作為描述大氣活動狀態的數值輸入數學方程組,通過高性能計算機來解數學方程,對未來天氣情況進行預測,這是數值預報的手段;還有一個方式是預報員根據大氣的過去、現狀,分析它的變化規律,再對未來天氣發展作出一個判斷,所以預報員的經驗很重要。將數值預報方法與預報員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不斷訂正,是我們現在所用的主要方法。

    不贊成水庫等工程建設造成乾旱説法

    問:有人説氣象災害不光是自然原因引起,也有一些人為因素。最近有媒體報道認為,中國最近出現的乾旱,與水庫建設、南水北調造成小環境改變有關,您同意這種説法嗎?

    鄭:我不贊成,現在沒有證據表明和這些人為因素相關。這次北方冬麥區出現持續乾旱,是大氣環流異常造成的。去年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是非常罕見的,是大氣環流異常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具體表現,南方暖濕氣流源源不斷地輸送,北方冷空氣不斷從青藏高原北側下來,暖空氣和冷空氣結合就産生了不斷降雨的天氣。

    但是,今年的大氣環流又發生了另外一種變化:氣流很平直,西南氣流上不來,沒有水汽輸送;冷空氣接連不斷,今年我國連續出現三次寒潮,是過去幾年來所少見,但又沒有暖濕空氣配合,導致北方冬麥區少雨,而且持續時間很長。這種天氣形勢異常的穩定,是大氣環流異常的表現。

    不僅僅是我國,周邊的韓國、蒙古國、澳大利亞等國都出現了持續乾旱,包括南美的阿根廷也是少雨,遭遇歷史上少有的乾旱。所以我對水庫等工程建設造成乾旱的説法不贊成。

    防禦天災也要靠“人努力” 不能只靠“天幫忙”

    問: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越來越頻繁發生,如何發揮氣象防災減災作用,保護百姓安全?

    鄭:我國是世界上氣象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而且我國還是應對氣象災害能力比較脆弱的國家,農業基本上是靠天吃飯,旱澇對農業收成影響很大。據統計,我國自然災害的72%以上是氣象災害。

    氣象防災減災,必須樹立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信息發佈和防災減災科普“三位一體”的氣象防災減災理念。首先要重視監測預報;其次是信息發佈,在第一時間把氣象災害信息發給所有人群;第三是氣象防災減災科普,讓百姓得到信息後就知道災害程度如何,怎麼預防和自救,減少對生産、生活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氣象災害導致傷亡的群體中很少是城市人群,大多是邊遠山區百姓。2007年我國因雷電災害死亡700多人。2007年8月,我到江西去做調查,發現這些案例全部發生在農村,而且死亡的人中80%以上是雷雨天氣裏在田裏扛鋤頭勞動的農民,或者在野外騎摩托車等等,反映出百姓對防雷知識的缺乏。

    所以,氣象部門聯合有關部門對災害預警採取了一些新措施。比如説建立了全國鄉村防汛責任人制度,全國目前已有72萬名防汛責任人,我們通過手機把信息傳給他們,再由他們把信息傳給百姓。去年,我們又建立了近30萬的農村氣象協理員,每個村民小組一名,我們編了防災減災小冊子,培訓協理員如何使用氣象信息幫助農民避災自救。此外,還在一些中小學進行科普宣傳,把信息發給學校校長,告訴他們什麼時候災害到來,如何預防,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應對氣候變化 發達國家應承擔起更大責任

    問:近年來在一些氣象國際會議上,有西方國家指責中國是造成目前全球氣候變暖現象的一個主要國家,應該承擔更多責任,您怎麼看?

    鄭:作為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中國首席代表,我參加過很多氣候變化的國際科學談判。中國現在處於發展階段,又是人口大國,但是從人均排放總量來説,中國只是美國的四分之一,是發達國家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人均排放量並不是很高。

    另外,從歷史排放來看,現在氣候變暖結果是誰造成的?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造成的。當時的排放沒有約束,導致氣候變暖,現在讓發展中國家來承擔責任不公平。按照《京都議定書》、《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定,發達國家要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資金來減緩氣候變化,他們做的承諾又實現了多少呢?

    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態度是很積極的,我們採取了很多方法,政府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重要工作來抓。比如説植樹造林,中國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積最大的國家,吸收了大量溫室氣體;我們把節能減排作為基本國策,發展清潔能源、水能、風能,近幾年風能的發電量成倍增長;在能源結構調整方面,關停了大量小煤窯、小火電;北京奧運會上,可以看到奧運場館的燈光都採用LED技術,節能60%以上;我們提出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這些都是我國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採取的實質行動。我想很多國際友人,包括生活在中國的普通百姓也能感受到政府在這方面的決心和行動。

    訪談結束後,鄭國光微笑著向新華社記者贈送了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的模型,他説,衛星每天24小時在我們頭頂上監測天氣氣候變化,希望氣象工作者能夠像這個“千里眼”一樣,對地球大氣發生的極端天氣災害每時每刻都能看到,將信息及時傳遞給百姓,把自然災害造成的影響和損失減到最小。

 
 
 相關鏈結
· 鄭國光率工作組到陜西檢查指導災後恢復重建工作
· 氣象局長鄭國光:著力加強公共氣象服務系統建設
· 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提高發展中國家農業監測能力
· 氣象局召開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會議 鄭國光出席
· 鄭國光赴河北省考察旱情並指導抗旱氣象服務工作
· 鄭國光要求把當前各項氣象服務做好做實做出成效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