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譜寫民族團結和諧樂章—雲南民族團結啟示錄(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3月03日   來源:新華社

譜寫民族團結和諧的華美樂章
——雲南民族團結啟示錄(下)

    新華社昆明3月3日電(記者 伍曉陽)雲南不僅少數民族眾多,各民族社會發育程度也不同。新中國成立之初,有的少數民族仍然居住在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中,過著刀耕火種、刻木記事的生活,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等不同社會發展階段。

    發展是解決少數民族地區一切困難和問題的關鍵,也是邊疆少數民族群眾的迫切願望。雲南省始終堅持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決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採取了一系列扶持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特殊政策。半個多世紀以來,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變化。

    興邊富民,鞏固祖國千里邊疆

    雲南省與越南、老撾和緬甸三國接壤,國界線長約4060公里,邊境一帶正是少數民族集中分佈的地區,有16個少數民族跨境而居。邊疆地區發展關乎國家形象與人心向背,讓邊疆地區興旺富裕起來,既是各民族同胞的共同心願,也是歷屆雲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的工作。

    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康平鄉瑤家山村王納碑,是位於中老邊境的一個瑤族聚居自然村,全村有26戶104人。當新世紀的鐘聲敲響時,王納碑瑤家人仍然在極度貧困中苦苦掙扎,稀稀疏疏的幾十間茅草房湮沒在荒山坳裏,見證著王納碑瑤族人的艱辛與困頓。

    而今走進王納碑瑤族山寨,嶄新的磚瓦房、平坦的水泥路首先映入眼簾,電視機、太陽能、摩托車等家電和車輛進入尋常百姓家,處處洋溢著一派生機勃勃的氣息。王納碑村的驚人巨變得益於雲南一項工程的開展——興邊富民。

    2007年11月,王納碑“興邊富民示範村”項目開工建設。經過一年的努力,新蓋了26套安居房,家家戶戶裝上了太陽能,修築水泥路1200多米,建成科技文化活動室70平方米,還修建了一塊籃球場。如今,王納碑村已經實現通水、通電、通路和通電話等目標,村民人均有糧423公斤,人均純收入達到創歷史記錄的2186元。

    撫今追昔,王納碑村民鄧學林滿懷感激地説:“黨和政府沒有忘記我們,幫助我們蓋房修路,手把手地教我們拋秧、施肥和打農藥,改變了我們貧窮落後的面貌。我們瑤家人是知道感恩的,黨和政府的恩情我們永遠記在心裏。”

    王納碑村的巨變是雲南“興邊富民工程”受惠地區的縮影。雲南省民委主任王承才介紹,2005年2月,雲南正式啟動實施“興邊富民工程”,3年內各級財政投入資金54億余元,實施通水、通電、通路、安居、安全飲水、清潔能源、村衛生室等項目,使邊疆民族地區生産生活條件有了顯著改善。

    2008年5月,雲南省委、省政府啟動實施了新3年“興邊富民工程”,計劃爭取國家和省支持資金107億元,實施投入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溫飽安居、産業培育、素質提高、社會保障和社會穩定、生態保護與建設六大工程,辦好沿邊公路網建設、農村飲水安全、電力建設等30件實事。

    扶持7個人口較少民族加快發展

    在雲南眾多少數民族中,有7個不到10萬人的人口較少民族,分別是怒、獨龍、德昂、阿昌、基諾、拉祜和普米族,這7個民族總人口僅約23萬人。他們大多居住在交通閉塞的偏遠山區,經濟社會發展普遍滯後;有的甚至是新中國成立以後,解放軍從深山密林中把他們尋找出來,才為世人所知。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基諾山是基諾族的聚居區。基諾族是1979年我國最後確定的第56個民族,人口僅2.2萬,到新中國成立之初,仍然過著刀耕火種、採集狩獵的生活;即使到了改革開放初期,基諾山鄉農民人均純收入也僅103元。改革開放以來,基諾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記者近日驅車走進基諾山,平坦的柏油路從西雙版納州府景洪直通鄉政府,摩托車穿梭在柏油路上,兩旁蓋起了許多兩層的樓房。在鄉政府工作的劉祖宏告訴記者:“10年前我到基諾山工作,當時集鎮上還沒有幾座房子,僅有的一家餐館食客寥寥無幾,大米、蔬菜等必須依靠外地運進來,要是菜販有一兩天沒來,集鎮上就要斷炊。”

    多年以來,各級黨委和政府對基諾山給予了極大的關懷,投入大量資金修建公路、興修水利,扶持發展茶葉、橡膠、旅遊等産業,農民的市場意識顯著提高。如今,基諾族已經宣佈整體脫貧,農民收入接近雲南省平均水平。基諾山巴飄村的周腰説:“農民家家戶戶有了摩托車、彩電,日子一年比一年紅火。”

    基諾山的滄桑巨變受益於雲南扶持7個人口較少民族加快發展的政策。雲南省民委副主任岩秒介紹説,僅在最近3年,雲南就投入7.75億元,從基礎設施、特色産業、社會事業等方面,對人口較少民族聚居的1407個自然村予以重點扶持,使這些地區與內地的發展差距逐漸縮小。

    雲南還有兩個鮮為人知的少數民族群體——尚未確定族別的莽人和克木人。其中莽人居住在中越邊境的深山密林中,人口僅618人;克木人主要居住在西雙版納的熱帶原始森林裏,人口僅3165人,都處於極度貧困中。

    莽人和克木人的貧困問題引起了中央高度重視,國家有關部門和雲南省經過深入調研,在去年出臺了全面扶持莽人和克木人發展的整體計劃。岩秒滿懷信心地説:“省委、省政府計劃用3年時間,幫助莽人和克木人整體脫離貧困,達到當地中等以上生活水平。”

    上海對口幫扶,德昂族村寨展新顏

    滇西南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有一個德昂族寨子叫“上幫村”,顧名思義就是“上海幫助的村子”,這個特殊名字的背後有一段故事——

    上幫村位於德宏州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鄉,全村40戶185人,原來居住在交通偏僻、信息閉塞、遠離生産基地的幫外老寨,多數人住在低矮的茅草房中。在當地政府扶持下,幫外老寨幾年前搬遷到320國道附近的現址,按照傳統的習慣,寨名也改成了幫外新寨。

    2006年,幫外新寨列入上海市對口幫扶德昂族的項目村。在上海市的幫助下,幫外新寨修起了進村的彈石路,建成磚木結構的德昂民居33戶,有37戶農民家建起了沼氣池、節能灶和衛生廁,發展茶葉套種澳洲堅果170畝、香蕉種植100畝,村民的生活水平一年勝過一年。為了表達對上海的感激之情,村民一致同意把寨名改為“上幫村”。

    雲南省民委經濟發展處處長徐暢江介紹,德昂族是雲南特有的少數民族之一,人口僅1.78萬人,分佈在雲南德宏等地22個鄉鎮80個自然村,是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

    為了響應中央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的重大決策,2005年底,上海幫扶雲南德昂族列為“十一五”滬滇合作的重要內容,從第二年開始正式實施。雙方明確提出:通過5年努力,使德昂族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達到當地中等以上。

    對口幫扶3年來,上海市共投入資金2230余萬元,實施了45個自然村整村推進等257個項目,重點改善了德昂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幫助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為當地教師、醫生和農民提供相應培訓。為了表達感激之情,德昂人就把上海幫助修建的路叫“上海路”,還有的村寨把名字改為“滬東娜村”。

    雲南省民委主任王承才説:“上海對口幫扶德昂族,在全國開創了由發達城市對口幫扶人口較少民族的先河,通過合作還動員了上海各宗教團體、醫院和一些企業開展援助活動,形成了社會各界共同關心德昂族發展的良好局面,對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相關鏈結
· 中國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旅遊節在雲南元陽舉行
· 雲南抗旱保春灌投入5300多萬元 調水5億多立方米
· 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六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舉行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