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金珠瑪米"帶來"扎西德勒"—藏族群眾盛讚解放軍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3月2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拉薩3月24日電(記者 梅世雄、王逸濤、白瑞雪)3月28日“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前夕,曾經的農奴丹增次仁向記者表達了他對解放軍的愛戴之情。

    “沒有金珠瑪米(藏語:解放軍),就沒有我今天這樣高的社會地位,這樣幸福的生活。”這位居住在西藏日喀則的71歲老人,已經準備了上好的青稞酒、酥油茶,打算在紀念日那一天,邀請幾位解放軍官兵到家裏坐坐。

    “很難用語言形容‘金珠瑪米’給西藏帶來的巨大變化。‘金珠瑪米’帶來的是‘扎西德勒’!”丹增次仁説。

    老人家裏至今還收藏著一條印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字樣的毛巾——這是57年前解放軍進藏時一位漢族戰士送給他的。

    從古城拉薩到阿裏,從那曲到昌都,從林芝到山南,在西藏自治區12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許多藏族同胞都懷有像丹增次仁對人民子弟兵一樣的深情厚誼。

    “解放軍剛來的時候,我們開始還擔心他們會不會也是來收租子的,沒想到他們先幫我們修起了公路。”丹增次仁説。

    解放軍進入青藏高原時,一面進軍,一面築路。來自四川、青海和新疆的三路大軍,6年的時間修築了3條總長近6000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的公路,從此結束了世界屋脊沒有等級公路的歷史。

    為修2143公里的青藏公路,有2300多名官兵獻出了生命。而修築2413公里的川藏公路,為之獻身的築路官兵就達3000多人。

    慢慢地,信奉佛教的丹增次仁和藏族同胞們發現,那些官兵們都有一副像菩薩一樣的心腸,“於是,我們就把他們叫做‘菩薩兵’。”

    丹增次仁説,進駐雪域高原57年來,“菩薩兵”究竟給他們做了多少好事,帶來了多少現代文明,沒有人能夠數得清。

    海拔4800米的那曲縣德吉鄉藏族婦女點措,永遠也忘不了2006年6月的一個晚上。

    “當時,我的婆婆由於重感冒,引發了急性高原肺水腫,處於休克狀態。”點措回憶,“我嚇壞了,估摸著婆婆可能過不了這一關。”

    就在點措束手無策之時,正在當地巡診的西藏軍區副司令員兼總醫院院長李素芝和他的醫療隊聞訊趕來。

    李素芝等人一來到點措家,迅速給老阿媽注射了氯化鈉,並打了一劑強心針。

    然而,2個多小時過去了,老阿媽的臉上依然沒有一點血色,呼吸十分急促——老阿媽的咽喉部被痰給堵住了。

    “李院長竟然嘴對嘴地幫我婆婆吸痰。”當年的那一幕,把點措感動得熱淚盈眶,她跪在地上不停地朝正在吸痰的“門巴將軍”李素芝叩頭。

    “搶救從頭天晚上8點多一直持續到第二天早上9點多鐘。”點措回憶,“李院長累得幾乎都站不住了。”

    老阿媽甦醒後,淚流滿面,執意將帶著體溫的護身符挂在了李素芝的脖子上。

    從救死扶傷到捐資助學,從扶貧幫困到重點工程建設,駐藏部隊官兵用一件件實事,一份份真情,溫暖著藏族同胞的心。

    重慶師範大學一年級藏族學生邊巴加措,來自林芝的尼西村。他在小學三年級時曾經輟學放牧。

    “是解放軍,圓了我的大學夢。”就在邊巴加措苦惱之時,尼西村“魚水小學”身穿軍裝的老師們,把他接了過去,“我又能上學了,高興得好幾天睡不著覺。”

    邊巴加措説,尼西村“魚水小學”是西藏軍區某旅炮兵團在營區內創建的學校,學生是清一色的藏族娃,老師是清一色的解放軍。學校雖然規模不大,老師並非科班出身,但教學質量一流,在西藏有很大的名氣。

    邊巴加措説:“我從尼西村‘魚水小學’畢業後,炮兵團官兵繼續資助我的學習,我才能如期完成高中學業,直至走進大學校門。”

    尼西村“魚水小學”創建於1991年3月。建校18年來,炮兵團先後派出6名幹部擔任校長,30余名戰士擔任過教師,共向高一級學校輸送學生300余人,13人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廈門大學、西南民族大學等大學,30多人考入中專學校。

    尼西村“魚水小學”是駐藏部隊支援地方教育事業的縮影。從當年進藏解放軍幫助建起西藏第一所現代學校——拉薩小學開始,到目前為止,駐藏部隊援建的各類中小學校共有152所,常年幫建的各類學校遍佈西藏城鎮和廣大農牧區。

    藏族同胞們説,金珠瑪米帶給他們的,遠不止這些!

    6年前,日喀則市城南辦事處曲夏村還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如今,曲夏村生活富裕,交通便利,村容整潔,鄉風和諧,已經成為日喀則市有名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

    飲水不忘挖井人。曲夏村的村民們説,他們致富路上的每一步,不知灑下了多少日喀則軍分區某部官兵的辛勤汗水。

    2003年,日喀則軍分區某部官兵把曲夏村作為定點幫建村。

    官兵們調研後發現,曲夏村貧困的主要原因是地處深山,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落後。

    此後,官兵們採取連幫村、排幫組、班幫戶的方式,為曲夏村村民建起沼氣池,修上引水渠,並在亂石灘上“啃”出一條50多公里的簡易公路,接通318國道。緊接著,官兵們又手把手傳授村民科技種養技術,進行規模蔬菜種植和藏香豬養殖。

    就這樣,曲夏村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富了起來。

    “更令人感到欣慰的,駐藏部隊官兵十分尊重我們藏族同胞的宗教信仰,千方百計傳承保護藏族文化。”拉薩市民米瑪頓珠説。

    嘩嘰是與唐卡藝術齊名的西藏傳統工藝。2年前的統計令人憂慮:西藏掌握這種繪畫技法的人已屈指可數。

    為搶救這項瀕臨滅絕的西藏傳統文化遺産,2008年年初,乃東縣人武部舉辦“西藏傳統繪畫暨首屆嘩嘰培訓班”,培養了一批嘩嘰藝術的傳人。

    多年來,駐藏部隊積極協助地方傳承格薩爾王演唱技術,幫助維修布達拉宮,保護寺廟……官兵們感到,他們在傳承保護藏族文化的過程中,增加了對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的了解,加深了對藏族同胞的感情。

 
 
 相關鏈結
· 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與山南軍分區共建小康示範村
· 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喜迎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
· 西藏民主改革50年:道路暢通了,房屋變高了
· 熱地指出:實行民主改革是新舊西藏曆史的分水嶺
· 種植希望 西藏昌都農民科學致富
· 中國全國人大西藏代表團訪問加拿大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