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科技系統,上至省科技廳,下至市、縣(區)科技局,近年來有一個熱議的詞兒,叫“科技入園”。
這個“園”,指的是遍佈全省大大小小的94個工業園區。在江西實施工業化戰略轉型的主戰場上,這94個省市縣三級工業(科技)園區集聚企業逾7300家,在全省工業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簡言之,“科技入園”便是將政府職能部門科技工作的觸角,主動向園區企業傾斜、延伸。
江西省科技廳廳長王海説,“科技入園”不是一個簡單的創新性名詞,而是在與園區先天血脈聯絡基礎上對科技工作形態、方式、作風、績效乃至服務觀念等等的變革與創新。在建設創新型江西和應對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科技入園”更是正當其時……
“位置前移”拉近“心與心的距離”
陽春三月,記者走進位於宜春市郊的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辦公樓前一塊“宜春生産力促進中心”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在二樓的中心辦公室內,墻上一目了然地張貼著中心功能、職責、辦事程序等介紹。中心副主任楊建平介紹説,中心成立已有多年,但進駐開發區設點辦公不到兩年。這個小小的窗口幾乎囊括了科技局面對園區企業的所有工作內容,企業申報科技計劃、立項、政策諮詢、人才引進、尋求科研合作等均實現了“一站式”服務。
宜春市是江西省率先實施“科技入園”工程的地級市。2007年,繼市級科技工作進入園區後,宜春市所轄各區縣的科技局紛紛在各自工業園區豎起了“生産力促進中心”的招牌。宜春市科技局局長甘本新説,從科技局到園區看似不過幾公里的“位置前移”,但昭示著政府科技部門“有為”與“有位”的良性互補,拉近的是科技工作與企業自主創新之間“心與心的距離”。
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科技入園”涵蓋了科技機構、科技政策、科技項目、科技服務和科技人員五個層面,主要針對工業園區普遍存在的科技含量低、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經濟質量和水平不高等問題。因此,“科技入園”既是形式更是載體,承載著科技與企業有效對接,進而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的時代使命。
實施“科技入園”工程伊始,在各級黨政的大力支持下,宜春市各區縣科技局較好地解決了入園科技機構的編制、人員和經費等問題,使駐點園區的科技幹部與園區管理者同工同酬。在高位推進的基礎上,科技政策成為入園的先導。市科技局副局長蘭冬生介紹説,科技政策入園包括向企業宣傳科技政策、幫助企業爭取科技政策、督促園區落實科技政策等方面。通過上墻、上門、上網等多種渠道,使園區企業切實了解和掌握政策資源的運用及其利益。
作為科技入園工程的一個重要抓手,宜春市、縣兩級科技部門把科技項目注入園區主要工作日程之中,從本級項目安排、爭取上級項目到招引科技項目“三管齊下”,既有效地切合了工業化、城鎮化的政府戰略佈局,同時使有限的科技投入在園區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中得以放大。市科技局工業科科長張平安介紹,實施“科技入園”工程近兩年來,全市工業園區企業承擔了90%%以上的工業科技項目,科技經費佔市本級40%%,同時爭取上級各類科技項目資金逾3000萬元,僅宜春經濟開發區,近年來通過園區科技項目便招引了22家科技型企業進園落戶,投資額達數億元之多。
從不自覺到自覺、從不主動到主動、從不完善到逐步完善,兩年來,“科技入園”的實踐表明,宜春各個工業園區科技政策覆蓋面不斷擴大、以科技局為依託的園區科技工作機制日益健全,在大大激發園區企業技術創新熱情的同時,自主創新能力亦持續增強。盛富萊反光材料、大有科技、六和電子、贛鋒鋰業等一大批受惠于科技項目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迅速成長為園區的龍頭或骨幹企業。據統計,2008年該市工業園區科技新産品利潤率普遍達30%%以上,大大高於園區企業平均利潤水平。
企業在“科技雪球”的滾動中不斷發展壯大
32歲的鄔定友在浙江打工12年,2007年底懷揣著一技之長回到故鄉宜春市萬載縣創業,目光瞄準了打工時的老本行———吸塑機製造。但事與願違,幾個月的摸爬滾打不但耗財耗力,技術瓶頸的制約更使他舉步維艱。萬載縣工業園區生産力促進中心的科技幹部知悉後,主動找上門來,通過外引內聯,請來省機械工業研究所的專家助其科技攻關,同時開展落實科技優惠政策、申報科技計劃、組織産品鑒定等一攬子服務。在科技部門的介入下,鄔定友的先鋒機械公司很快生産出“高速全自動厚片吸塑成型機”,進而在深圳高交會上一舉拿下數十萬元的訂單。
在萬載縣工業園區採訪,萬申機械、金偉生物、美泰化工等一批科技型企業,幾乎每個企業都能引出一串類似鄔定友的創新曆程,“生産力促進中心”仿佛一塊金字招牌,受到了眾多園區企業的青睞。萬載縣科技局局長易新球深有感觸地説,“科技入園”極大地提升了科技工作的本位意識和服務意識,從過去被動的“面向”到如今主動的“介入”,科技創新資源得到了有效整合,科技“長入”經濟也有了切實可行的抓手。
來到位於宜春市上高縣工業園區的江西宏遠化工有限公司,映入記者眼簾的是一片繁忙的生産景象。總經理吳旅良銘感於心地告訴記者,近年來在市、縣科技部門的幫助下,企業得到了科技部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的資助,短短兩年便迅速成為國內300多家塑料助劑同行中的一流骨幹企業。
在地處宜春經濟開發區的江西瑞思博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易曉斌自豪地拿出一沓科技計劃、項目和新産品證書。這位至今不知科技局門開何處的民營企業家,卻對科技局的幹部有著深厚的感情。他説,企業從當年的星火計劃起步,近年來又在生産力促進中心的幫助下,先後得到了科技創新基金、科技支撐計劃、重點新産品計劃的支持,每一次立項都是“政府幹部”主動上門、適時指導。如今企業在“科技雪球”的滾動中不斷發展壯大,眾多自主創新的高科技産品和數百家客戶資源,使得企業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勝似閒庭信步”。
在宜春市及下屬各縣區工業園區的生産力促進中心,開展科技服務無一例外地被列為入園五要素的關鍵所在。為此,各中心普遍設立了“一網兩庫三台賬”———“一網”是指科技網站;“兩庫”是指項目庫和專家庫;“三台賬”是指園區企業基本情況臺賬、企業科技需求臺賬和科技入園工作臺賬。在此基礎上,圍繞科技培訓、科技論證、科技融資和科技孵化基地建設等方面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服務工作,以“只幫忙、不添亂,只服務、不收費,只付出、不索取”的嶄新面貌,贏得了“園區科技創新助推器”和“企業娘家人”的美譽。今年3月,宜春市政協在工業園區開展的最滿意的部門服務調研中,科技局及生産力促進中心高票位列前茅。
“科技入園”工程的時代基因和創新思辨
對“科技入園”工程追根溯源,不難看出其內含的時代基因和對科技工作創新求變的理性思考與實踐。
2002年以來,江西實行“工業向園區集中”及承接沿海産業梯度轉移戰略,工業園區建設風起雲涌,以製造業、加工業為主的工業經濟得以快速增長。至2008年,全省工業園區完成的工業增加值佔全省工業增加值總量逾七成,已成為全省經濟的主要支撐點和增長點。然而,由於工業基礎過於薄弱,全省園區中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科技人員數量偏少且素質偏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很大程度制約著園區企業的內涵發展,成為園區工業經濟實現後發優勢及跨越發展的瓶頸所在。
甘本新認為,建設創新型江西的時代號角吹響後,大科技、大開放、大發展、大轉變的格局給市、縣(區)政府科技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實踐證明,選擇“科技入園”的行為方式,既是新形勢下為經濟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的重要手段,也是改進科技部門工作作風、推動工業園區二次創業的重大舉措和重要平臺。
據不完全統計,在生産力促進中心“點對點”的服務下,兩年來宜春市各工業園區共爭取上級各類科技計劃79項,園區企業申報專利482項,開發科技新産品126項,完成技術合作與交流43項,其數量和質量遠非實施“科技入園”工程前可比。與此同時,在園區科技型企業的帶動下,園區經濟發展模式和增長方式均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與跨越。
繼宜春市科技局首開進入工業園區駐地辦公先河後,在省科技廳的大力倡導和積極協調下,近年來“科技入園”工程在南昌、景德鎮、新餘、贛州等市陸續開花結果。截至2008年底,全省37家生産力促進中心通過開展各種科技服務,為園區企業增加銷售額3.84億元,增加利稅4300余萬元,為社會增加就業崗位6469個……枯燥的數字背後,是科技工作顯示度的大幅提升,更是廣大科技工作者強化主戰場意識、躋身經濟大舞臺的光彩篇章。
王海指出,“科技入園”既是策應工業園區崛起、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彰顯第一生産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實際行動。他表示,作為一項全新的課題,目前“科技入園”的經驗和成效僅僅是“牛刀小試”,今後將進一步在入園內容、工作舉措、運作模式上積極探索、不斷完善,使這項工程真正在園區生根、發芽,結出科技創新的豐碩成果。(記者 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