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從第三屆中國(上海)國際風能展覽會暨研討會傳出消息,我國風電産業已經步入高速發展軌道,2008年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220萬千瓦,進入全球風電市場大國前四名,2009年累計裝機容量將達到2000萬千瓦。圖為在上海拍攝的海洋風能電機。王 文攝(人民圖片)
核心觀點
發達國家在落實溫室氣體減排指標方面,與其歷史責任、實際能力、科學要求和發展中國家的期望都相差甚遠。發達國家應該為發展中國家騰挪出足夠的發展空間,以實現發展經濟和消除貧困的目標。
為期10天的聯合國2009年第一次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于4月8日在德國波恩結束。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對人民日報記者介紹了會議情況和中方立場——
會議的目的是要使今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取得成果。但是此前要確定發達國家2012年後的減排指標。發展中國家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要求,首先是基於發達國家的歷史累積排放。發達國家在200年的工業化過程中大量排放溫室氣體,是造成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它們應對此承擔歷史責任。另外,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通過毫無限制的溫室氣體排放積累了大量財富和技術能力,它們有義務也有能力大幅度減排。
技術轉讓和資金問題,是落實2007年“巴厘島行動計劃”的核心內容。《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明確規定了發達國家以優惠和減讓的條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氣候友好技術並提供資金支持的義務。發展中國家正處在工業化的過程中,經濟要發展,排放也要相應地增加,這也是符合發展規律的。為體現公平的原則,發達國家應該為發展中國家騰挪出足夠的發展空間,以實現發展經濟和消除貧困的目標。
但由於發達國家缺少應有的政治誠意,同時也缺乏相應的實施機制,發達國家在兌現轉讓技術和提供資金支持的承諾方面做得非常不夠。這次波恩會議雖有討論,但未能取得進展。不過,會議加深了對落實上述行動計劃的認識。
中國政府的立場受到肯定和認可。中國以積極的、建設性的態度參加磋商,期望年底的哥本哈根會議取得成果。中國政府以對人類長遠發展高度負責的精神看待氣候變化問題,“十一五”規劃《綱要》確定了5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標,中國政府提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並正在全面紮實落實,這將是對保護全球氣候做出的實實在在的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讚揚。(人民日報駐德國記者 劉華新整理)
新聞鏈結
聯合國2009年第一次氣候變化國際談判8日在德國波恩落下帷幕。
這次談判共有來自全球170多個國家的2000多名代表參加。談判有兩大議題:一是確定發達國家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也就是2013年到2020年的溫室氣體量化減排目標;二是根據“巴厘島行動計劃”,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資金和技術問題作出具體安排,以期為今年年底在丹麥哥本哈根達成新的溫室氣體減排協議進行充分準備。
由於發達國家的消極態度,本次談判關於發達國家進一步減排指標的討論沒有取得任何進展。鋻於與會各方在主要議題上存在巨大分歧,本次談判決定將今年原定舉行的4次談判增加到6次,下一次談判將於6月在波恩舉行。
據報道,《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德博埃爾對媒體説,中國已經採取了實際行動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制定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國家方案,在世界範圍內中國是可再生能源領域最主要的投資者之一,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城市可持續發展方面“中國都有很大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