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就業的巨大變遷折射出新中國成立60年的發展軌跡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4月30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4月30日電(記者 齊中熙 林紅梅 王敏)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最新統計,今年一季度,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嚴峻形勢下,全國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268萬人,形勢好于預期。截至2008年底,全國就業人口突破7.7億人,規模以上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93%。

    就業是民生之本。60年新中國的歷史,是一部經濟社會發展跨越的歷史,也是一部不斷探索適合國情的就業體制、實現發展經濟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的歷史。就業日益市場化、就業形式多樣化、城鄉就業統籌,這些變化,展現了中國經濟體制和就業政策的巨大變遷,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充沛的動力,讓人民群眾更多地共享改革發展的豐碩成果。

    從統包統配到雙向選擇:就業走向市場化

    〔變化〕:新中國成立時,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當時勞動力資源配置主要通過政府計劃,一次分配定終身。

    如今,我國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業已轉變為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新格局。

    〔數據〕:1949年,我國從業人口1.808億人。1978年至2008年,全國就業人員數從4.015億人增加到7.748億人,年均增加約1200萬人。目前,我國就業渠道趨於多元化,就業形式日益靈活多樣,各類勞動者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市場機制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越來越明顯。

    〔點評〕: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公共管理系主任黃任民説,改革開放前,主要是統包統配。改革開放後,出現了自謀職業和雙向選擇。上世紀90年代以後,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新的就業群體大量出現,勞動關係逐漸變為由市場調整。

    “新的就業群體實現了更靈活的就業,上世紀90年代後,國家還通過政策法規對他們進行了認定,對他們的權益保障、社會保險等方面有了相關的保護。可以説,他們既是時代的幸運兒,又面臨著不可預知的挑戰。”黃任民説,“他們的經歷也驗證了社會發展的趨勢。隨著經濟的發展,今後社會將鼓勵創業,鼓勵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勞動者將面臨著‘競爭就業’‘自主就業’為主的動態就業,徹底打破過去一次分配定終身的狀況。”

    從以國營單位為主到以非公企業為主:就業渠道更加廣泛

    〔變化〕: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國有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國營企事業單位是中國人就業的主要渠道。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經濟結構調整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深入,如今我國就業方式趨於多樣化,就業結構得到優化和提升,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靈活就業越來越成為擴大就業的主渠道。

    〔數據〕:解放初期,我國個體私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還佔有相當的比重。國有經濟大發展後,到1978年全國4.015億從業人員中僅城鎮還有個體從業人員15萬人,其餘都在國有和集體單位就業。

    如今,城鎮非公有制單位就業人員比例從1978年的0.2%增加到現在的75%以上,非公有制單位成為就業增加的主體;第一産業就業人數不斷向第二、三産業轉移,第三産業成為就業人數增長最快的産業。人力資源市場呈現出流動性強、就業方式多樣化等新特點。

    〔點評〕: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指出,改革開放前,我國是國有制經濟決定的就業方式。改革開放後,隨著政策的寬鬆、資金的累積、技術的進步,我國經濟越來越活躍,大量勞動力轉移到非公經濟。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有企業最多時就業8000萬人,現在不到3000萬人;集體經濟從最多的5700多萬人減少到現在的600萬人。

    隨著非公經濟的逐步發展,勞動關係不再局限于國營企事業單位和勞動者之間,我國從單一勞動關係到多樣化轉變。尤其出現了很多新的就業群體,例如個體勞動者、私營企業主和職業經理人等。勞動關係的多樣化,以及多種職業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現在年輕人流行在網上開店,説明勞動者就業觀念發生很大變化,就業渠道更加廣泛,也體現了新一代勞動者開始注重自我意願的實現。”周天勇説。

    從農民到農民工:勞動力流動突破城鄉二元結構

    〔變化〕:新中國成立時,城鄉二元結構造成城鎮人口和農村人口之間就業的隔絕。當時,我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約80%。

    如今,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農民工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統籌城鄉就業取得積極成效。

    〔數據〕:1949年,絕大部分勞動者在鄉村就業。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經濟的逐步恢復,特別是工業化進程加快,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進入城鎮就業。1990年農村外出勞動力突破5000萬人,2005年突破1億人,2006年達到1.3億人。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目前農民工總量約為2.25億人,其中,本鄉鎮以外就業的外出農民工數量為1.4億人。

    剛剛公佈的《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指出,中國將加強農民工權益保護。逐步實現農民工在勞動報酬、技能培訓等方面與城鎮職工享有同等待遇,逐步改善農民工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購等方面的待遇。

    〔點評〕:社會流動性增強,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最為顯著的特徵之一,龐大的農民工群體堪稱最形象的闡釋。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許曉軍教授説,目前的農業人口是按照戶籍人口來算的。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水平飛速提高,吸納了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目前,生産一線的普通勞動者,包括建築、石油、石化、電力等的一線工人大都是外來務工人員。

    “過去我們説中國是農業大國,但是從研究結果來看,結構已經發生變化。60年來,隨著産業結構調整和現代化産業的推進,非農業人口已經超過了農業人口。根據國家統計局調查,2007年勞動力一共7.6億,其中3.2億務農,4.4億非農業人口。”他説。

    許曉軍説,大批農民工的出現,對於提高農民收入,加快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水平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這也改變了千百年來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歷史,改變了中國農民的生活方式、人口結構,改善了農民的生活。

    60年的歷史變遷證明:只有堅持就業市場化方向,堅持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職責,堅持發展經濟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堅持城鄉統籌發展道路,實施中國特色的積極就業政策,才能逐步解決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3億人口大國的就業問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創造更加輝煌的新成就。

 
 
 相關鏈結
· 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貴金屬系列藏品開始發行
· 第十三屆投洽會將突出展示新中國成立60週年成果
· 陜西省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系列活動拉開序幕
· 代表委員暢談對新中國成立60週年偉大歷程的感受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