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旗幟,不朽的精神
——寫在五四運動九十週年之際
新華社北京5月3日電(記者譚浩、胡浩、崔靜)晴日暖風,草幽花繁。北京大學校園一隅,年輕的父親正給滿臉童稚的女兒講述一座雕塑的由來--
雕塑由英文字母D和S組成,代表著democracy和science,也就是先賢稱之為“德先生”和“賽先生”的民主與科學。
“90年前,‘德先生’和‘賽先生’來到了中國。”34歲的中學政治老師周恒假日特意帶女兒周彤來北大校園遊覽,並在這裡為女兒上一堂生動的歷史啟蒙課。
90年來,民主與科學的精神早已深入人心,並被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思想大解放“驚醒幾多癡人”
20世紀之初的中國,風雨飄搖,民族危機深重。仁人志士一次次上下求索,探尋著救亡圖存的出路。
中國的先進分子對辛亥革命失敗教訓進行認真反思,高舉起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向封建禮教發起全面挑戰。“德先生”——他宣揚民主制度,推廣民主觀念和民主精神;“賽先生”——他提倡科學技術和科學思想,更為國人帶來了嶄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兩位先生的到來無異“暮鼓晨鐘驚醒幾多癡人”,醒國人于混沌,開一時之新風,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這一次思想大解放,也為一場更巨大的革命風暴提供了孕育的準備。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了波瀾壯闊的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以愛國主義為精神核心,以民主和科學為口號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産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幹部上的準備,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樹立了一座豐碑,標誌著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一個歷史起點。
“正是從‘五四’起,民主與科學開始深入人心,成為一種社會意識或價值觀念。”中央黨校教授葉篤初説,這兩面旗幟鼓舞著中國人民朝著勇於探索、敢於創新、解放思想、實行變革的目標不斷邁進。
五四運動以後,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我國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階段,民主、科學的理念和五四運動中體現出的愛國主義精神,與不同階段的奮鬥實踐相結合,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昇華到新的境界,成為中國人民在國家獨立、民族復興的征程上高揚的旗幟和不竭的動力。
正如胡錦濤總書記5月2日在同中國農業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所言:五四運動以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和青年學生,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在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感召下,心繫民族命運,心繫國家發展,心繫人民福祉,用青春和熱血書寫了中國青年運動的壯麗篇章。
“今天,青年人對於民主和科學的理解,更加理性、更加務實,體現了大國的自信與包容。”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所副所長鄧希泉説,但是,民主與科學的精神延續並融化在當今青年的血脈中。
“青年人實事求是、堅持真理、探索真知,這就是新中國的希望。”鄧希泉説。
民主與科學推進中華民族不斷走向繁榮富強
新中國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繼承和發揚五四民主和科學的傳統,在波瀾壯闊的革命和建設中,忠實地實踐並不斷發展著五四精神。
60年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不斷取得重大進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確立並不斷完善。
60年來,科學精神與科學技術日益成為中國發展進步的革命力量。1978年春,全國科學大會召開;年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也迎來了科學的春天。
特別是進入新世紀,隨著黨提出學科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等重大決策,中國的發展進步不斷開拓新的境界。
武漢大學教授陸偉説:“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這是新中國發展建設過程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它是繼承五四愛國主義傳統和科學民主精神的寫照,也是今後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精神財富。”
“歷史是祖先的腳印,是一艘擺渡民族的巨輪,是一個民族曾經的精神符號的記憶。”正如全法學聯主席李正日前在紀念五四運動90週年法國華人青年演講大賽上的慷慨陳詞——紀念五四運動及其引發的90年巨變,就是利用這筆寶貴的財富,鍛造我們走向未來的鑰匙……
血脈傳承再鑄輝煌
如今的中國,民主與科學的精神日益深入人心,並有著與時俱進的發揚。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房寧説,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民主政治進一步顯示其在中國政治文明建設中的地位,這也是黨日臻成熟的執政能力的體現。通過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中國的民主政治必將繼續發展,在探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道路上取得新的成就。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雷頤指出,五四先驅提出要以現代“科學”作為新的認知體系,他們所主張、表現出的“科學”精神是一種獨立思考的理性精神。這是社會發展、演進的重要前提,在當前社會轉型期仍然十分重要。
今天,當代中國青年接過五四運動的火炬,要把愛國熱忱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結合起來,把強烈的愛國熱情轉化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實際行動,轉化為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實際行動。
“民主與科學要與時代發展相結合、與中國社會實際相結合。作為新一代青年,秉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就是要以民主、科學的方式報效祖國,要以理性、求實的態度,為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振興而不懈奮鬥。”畢業于北京大學、走上工作崗位不久的張傑説,“我更願意把五四精神理解成中華兒女對祖國的無私奉獻。這種奉獻源自血液,源自我們對民族、對國家的熱愛。”
“當代青年對五四運動最好的紀念、對五四先驅最好的告慰,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以執著的信念、優良的品德、豐富的知識、過硬的本領,勇敢地擔負起歷史重任,同廣大人民群眾一道,奮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讓偉大的五四精神在振興中華新的實踐中放射出更加奪目的時代光芒。”
胡錦濤總書記5月2日在中國農業大學座談時對莘莘學子的殷切期望,深深鐫刻在青年們的心頭……
為民族復興奏響青春樂章——紀念五四運動90週年
今天是五四運動90週年。胡錦濤總書記2日上午來到中國農業大學,同廣大師生共迎五四青年節併發表重要講話,對全國廣大青年學生提出殷切希望,號召當代青年要把愛國主義作為始終高揚的光輝旗幟,把勤奮學習作為人生進步的重要階梯,把深入實踐作為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獻社會作為不懈追求的優良品德。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四條希望,指明了當代青年前進的方向,對於我們紀念五四運動,大力弘揚五四精神,把偉大事業勝利推向前進,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外交部“五四”青年節大學生專場公眾開放日側記
5月3日,外交部部長楊潔篪在“五四”青年節大學生專場公眾開放日活動中致辭。當日,外交部在北京舉辦“五四”青年節大學生專場公眾開放日活動,主題為“弘揚‘五四’愛國精神,青春奉獻祖國外交”。共有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11所院校的170余名大學生參與了開放日活動。新華社記者 張鐸 攝
“21世紀的中國外交大有可為,是國家的外交、人民的外交,是見證歷史、參與歷史、創造歷史的偉大事業。”在象徵和平的外交部主樓“橄欖廳”,約200名大學生聆聽著外交部長楊潔篪的這番話,報以熱烈的掌聲。
驕陽似火,青春燦爛,在“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11所高校的大學生以及中央和地方媒體記者走進外交部,與年輕外交官們面對面座談,交流青年人的心聲,暢想祖國外交事業的光輝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