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5·12”汶川大地震週年新聞發佈會在成都舉行,重點介紹四川省災後恢復重建情況。 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四川省內共計5335名學生在汶川地震中遇難或失蹤
新華社成都5月7日電(記者孫聞、王愛華)四川省教育廳廳長涂文濤7日在發佈會上説,經過學校和教育部門核對,地震中四川省遇難和失蹤的學生共計5335名。
涂文濤説,這一數字是根據遇難學生家庭申請國家撫慰金和社會救助金的人數統計的,“是負責的、可信的”。他説,截至目前,申請鑒定辦理殘疾證明的地震受傷學生已有546名,目前這一工作還在進行當中,因地震致殘學生人數最終將依照法律程序向全社會公佈。
四川省建設廳廳長楊洪波説,經過調查、核實,目前沒發現因建築質量問題造成房屋在地震中垮塌的案例。對於社會上關於建築質量問題導致地震中房屋垮塌的反映,四川省委省政府態度明確,一旦發現此類問題及相關違法違紀問題,將依法嚴肅查處。
5月7日,全體人員在新聞發佈會前為地震遇難者默哀。 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四川80%以上的相關縣已完成地震遇難或失蹤人員的公佈工作
新華社成都5月7日電(記者楊三軍)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四川181個縣(市、區)中的98個縣(市、區)有遇難或失蹤人員,目前80%以上的縣(市、區)已經完成人員名單公佈工作。
記者從7日上午四川省舉行的“5·12”抗震救災週年新聞發佈會上了解到,在地震搶險救援階段,經四川各級抗震救災指揮部統計,全省共有68712名同胞遇難,17921名同胞失蹤。
四川省民政廳廳長黃明全在當日的新聞發佈會上説,目前以上兩個數字沒有變動。核實公佈地震遇難人員名單,是政府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遇難同胞負責的具體體現。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這項工作,確定了實事求是、依法辦事、分類處理的原則和核實一批、公佈一批的辦法,制訂了依法規範的工作方案。
遇難人員名單公佈,須由利害關係人或所在單位、基層組織向鄉(鎮)政府或街道辦事處申報,並提供死亡證明、火化通知書或宣告死亡判決書等相關材料,報經縣(市、區)政府審核後,由鄉(鎮)政府或街道辦事處張榜公佈。
另外,地震失蹤人員名單公佈,須由利害關係人或所在單位、基層組織向鄉(鎮)政府或街道辦事處申報,並提供宣告失蹤判決書,報經縣(市、區)政府審核後,由鄉(鎮)政府或街道辦事處張榜公佈。
據介紹,由於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公佈遇難失蹤人員名單涉及面廣、情況複雜、政策性強,必須依法依規進行。
當前核實公佈工作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例如,遇難失蹤人員中的流動人口身份核實困難;部分遺體發現時已無法辨認身份;緊急狀態下為防止發生疫情,對部分遺體實行集中掩埋或就地掩埋,沒有留下身份資料;部分遇難失蹤人員的利害關係人由於各種原因沒有或不願申報公佈名單;宣告死亡或失蹤必須由利害關係人向基層法院申請,並履行相關法律程序,所需時間較長。
四川災區各級政府將繼續本著高度負責的精神,嚴格依法辦事,鄭重穩妥地做好汶川地震遇難失蹤人員名單公佈工作和最終遇難人數核定工作。
四川因地震失地農民99.7%實現市(州)內異地安置
新華社成都5月7日電(記者楊三軍)記者從7日上午四川省舉行的“5·12”抗震救災週年新聞發佈會上了解到,四川因地震災害失地農民已有99.7%實現市(州)內異地安置。
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四川災區部分農民失去宅基地12307畝,涉及4.5萬多農戶,15.9萬人;損毀滅失耕地17.6萬畝,其中有約1.2萬戶、4.1萬人的5.6萬畝耕地全部滅失。
為有力、有序做好因災失地農民異地安置幫扶工作,四川省委、省政府確定了“就地、就近、分散安置”的原則,明確了返鄉就地就近安置、市內跨縣(市、區)安置和省內跨市(州)安置的次第安置方式。
截至5月4日,四川全省共調劑宅基地1.2萬畝、調整耕地2.3萬畝,已實現市(州)內安置的佔應安置戶數的99.7%;按照農民自願申請、政府幫扶、統籌安排的原則實施跨市(州)異地幫扶安置,青川縣首批80戶因災失地農民已搬遷到邛崍市南寶山農場,青川縣第二批68戶以及汶川縣145戶群眾,將於今年5月12日前搬遷到邛崍市南寶山農場。
5月7日,四川省政府秘書長于偉在新聞發佈會上進行情況通報。 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四川地震災區新增的1449名“三孤”人員得到妥善安置
新華社成都5月7日電(記者楊三軍)記者從7日上午四川省舉行的“5·12”抗震救災週年新聞發佈會上了解到,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災區新增的1449名“三孤”(孤老、孤兒、孤殘)人員,已得到妥善安置,孤兒家庭收養率低有多方面原因。
據介紹,四川災區新增的1449名“三孤”人員中,孤老635人,孤兒630人,孤殘184人。四川災區各級黨委、政府十分重視“三孤”人員安置工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對“三孤”人員進行妥善安置。
首先是集中安置。各級民政部門將“三孤”人員就近妥善安置到所屬的社會福利機構,當地安置有困難的,通過協調安排到輕災和無災市、縣社會福利機構。目前,集中安置在國辦社會福利院、兒童福利院和農村敬老院的“三孤”人員共計267人。
其次是分散安置。對孤兒採取親屬監護、家庭收養、家庭寄養、集中供養、學校寄宿、社會助養等方式養育,對孤老、孤殘實行臨時安置與長期安置相結合、集中供養與分散撫養相結合的方式妥善安置。目前,已分散安置1182名。
第三是保障基本生活。地震發生後,政府對“三孤”人員給予每人每月600元的臨時生活救助;臨時生活救助結束後,對重災縣(市、區)“三孤”人員繼續給予每人每月400元的後續生活救助;後續救助政策到期後,再將“三孤”人員分別納入農村“五保”、城鎮低保或集中供養等政策統籌安排。
針對外界普遍關心的地震孤兒家庭收養率低的情況,四川省民政廳廳長黃明全説,主要原因一是多數孤兒都有自己的親人,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姑姨叔舅等,孩子不希望離開親人,親人希望監護孩子;二是孤兒們在災區、在四川得到了妥善的照顧,有各級黨委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關愛,他們生活得很好。
四川解答極重災區青川縣城是否搬遷重建問題
新華社成都5月7日電(記者楊三軍)四川省7日舉行的“5·12”抗震救災週年新聞發佈會上,對外界關注的極重災區青川縣城是否搬遷重建問題,作了明確回應。
據了解,地處川、甘、陜三省交界處的青川縣,在這次地震中受損嚴重。縣城所在的喬莊鎮地處多條地震斷裂帶上,而且周邊山體也有滑坡隱患,因此,去年以來,社會上一直有青川縣城要搬遷到該縣竹園鎮的説法。竹園鎮位於綿(陽)廣(元)高速邊,自然地理條件較好,而且沒有在地震斷裂帶上。
四川省民政廳廳長黃明全説,關於青川縣人民政府的搬遷問題,省委、省政府和中央相關部委都高度重視,多次組織專家實地考察和充分論證,認為青川雖然受到地震災害,但受災的程度相比北川、映秀較小一些;當地雖然存在地震的災害,但是具備基本的防控條件。
因此,綜合多方面的因素,有關方面確定青川縣城黨政機關駐地不再搬遷,保留縣城所在喬莊鎮的基本功能,當前正在按照要求進行積極的恢復重建,加強地質災害的治理,保障群眾的居住安全。
黃明全説,當地將會加大對竹園鎮的建設力度,青川縣城的一些單位也將適度分流到竹園鎮,以減輕喬莊鎮的壓力。
明年春季開學時四川災區學生將全部告別板房校舍
新華社成都5月7日電(記者楊三軍)記者從7日上午四川省舉行的“5·12”抗震救災週年新聞發佈會上了解到,四川災區學生將在明年春季開學時全部告別板房校舍,搬進新學校讀書學習。
四川省教育廳廳長涂文濤説,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災區學校損毀嚴重,全省納入國家規劃的39個重災縣(市、區),共有3340所學校需恢復重建,其中有2455所為部分重建或維修加固。
據了解,地震受損學校的學生目前大都在板房教室內上課。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今年底95%以上的學生都能在永久性校舍中學習,明年春季開學災區學生全部告別板房校舍。
在恢復重建工作中,四川災區各級黨委、政府優先安排學校重建資金,優先審批學校重建項目,優先提供物資保障,優質高效推進恢復重建。截至5月4日,納入國家規劃的39個重災縣(市、區)已開工建設學校2448所,佔需恢復重建數的73.3%,其中在建2162所,竣工286所。
四川災區農房重建已建成100.8萬戶 城鎮住房重建相對滯後
新華社成都5月7日電(記者楊三軍)記者從7日上午四川省舉行的“5·12”抗震救災週年新聞發佈會上了解到,目前四川災區農房重建已建成100.8萬戶,受多種原因制約,城鎮住房重建相對滯後。
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347.6萬戶農房受損,其中126.3萬戶需重建,221.3萬戶需維修加固;城鎮住房有31.4萬套需重建,141.8萬套需維修加固。
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省政府新聞發言人于偉説,災區農房的維修加固已于2008年底基本完成。目前,全省農村永久性住房重建在建24.1萬戶,佔任務的19%,完工100.8萬戶,佔任務的79.8%;全省城鎮住房重建在建10.5萬套,佔任務的33.5%,完工3.3萬套,佔任務的10.4%。
于偉説,按照國務院災後恢復重建力爭在兩年內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標任務的要求,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確保農村住房重建在今年9月底基本完成、年底全部完成;城鎮住房重建任務在明年5月前全部完成。
針對全省城鎮住房重建進度相對滯後的問題,四川有關負責人解釋説,城鎮住房恢復重建不僅工程量大,而且産權關係複雜、群眾訴求多樣、協調難度較大,下一步四川將繼續認真落實補助政策,積極協調住房貸款,切實加強技術指導,強化建材物資保障和質量、價格監管,全力加快重建進度,確保重建目標任務按期完成。
四川已有129.6萬名受災群眾實現就業
新華社成都5月7日電(記者楊三軍)記者從7日上午四川省舉行的“5·12”抗震救災週年新聞發佈會上了解到,經過多方不懈努力,四川已幫助129.6萬名受災群眾實現就業。
汶川特大地震共造成四川152萬城鄉勞動者失業、失地。全省各級黨委、政府把群眾的就業問題放在突出位置,先後出臺了一系列解決災區群眾就業的政策措施,努力擴大就業援助範圍,增加公益性崗位,緩繳社會保險費,降低失業保險費率,進行失業預登記,發放失業保險金,代繳醫療保險費。
另外,積極抓好就業服務,組織開展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活動,逐戶登記造冊,在安置點設立工作站、開通就業援助大篷車,為災區群眾提供政策諮詢、崗位信息、就業培訓。同時,加強與援建省(市)協調,積極搭建定向招工、勞務輸出對接平臺,把崗位送到災區群眾身邊。
目前,四川全省已幫助129.6萬名受災群眾實現就業,其中公益性崗位安置19.3萬人,組織勞務輸出25.6萬人;為3000余戶受災企業緩繳社會保險費11億元,為1600余戶企業降低失業保險費率,為1000余戶企業、10.7萬職工進行失業預登記併發放失保金。
汶川地震後四川累計接收社會各界捐贈資金157.5億元
新華社成都5月7日電(記者楊三軍)記者從7日上午四川省舉行的“5·12”抗震救災週年新聞發佈會上了解到,汶川特大地震發生至今,四川累計接收社會各界捐贈資金157.5億元,其中已安排使用102.2億元。
據介紹,在全部捐贈資金中,四川省本級累計接收社會各界捐贈資金91.3億元,其中省財政接收40.8億元,含定向捐贈8.97億元;省慈善總會接收35.5億元,含定向捐贈33.8億元;省紅十字會接收8.7億元,含定向捐贈6.9億元;省教育基金會、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省光彩事業促進會、省海外聯誼會等“公募基金會”以及宗教組織等,共接收6.3億元。
另外,四川各災區市(州)、縣(市、區)累計接收捐贈資金66.2億元,其中定向捐贈34.1億元。
四川省委、省政府確定了“體現意願、遵循規劃、加強引導、突出重點”的原則,對捐贈資金使用作出規定,對有明確意向的捐贈,按照捐贈人意向優先安排認建、認領項目;對非定向捐贈資金,全部納入省、市、縣災後重建資金,統籌安排用於恢復重建項目。
在省級捐贈資金使用的監管上,四川省委、省政府要求落實 “四個嚴格”,即嚴格資金解繳、嚴格使用審批、嚴格監督檢查、嚴格公示公告,確保專款專用。截至目前,已累計安排使用捐贈資金102.2億元。
四川發改委主任:臺胞捐贈逾14億元資金物資均已納入嚴格管理
新華社成都5月7日電(記者 趙博)四川省發展改革委主任劉捷7日表示,臺胞向四川捐贈的資金物資均已得到嚴格管理,所有現金都已納入各級政府的救災專用賬戶,物資發放也進行了跟進監督。
劉捷説,截至目前,台灣同胞通過國臺辦、海協會以及紅十字會、慈善總會等多種渠道,向四川捐款及捐建項目資金共計12.1億元人民幣,捐贈物資折後約計2億元人民幣。其中,由國臺辦、海協會轉交的臺胞捐贈資金約為5億元人民幣。這些善款主要用於援建在地震中受損嚴重的學校、醫院、敬老院等,目前大部分項目已經開工。
他表示,相關部門對臺胞捐贈的資金物資進行嚴格管理,所有現金根據捐贈者意願和相關規定,已納入各級政府的救災專用賬戶。相關部門還對物資發放進行了跟進監督。
劉捷還説,亞東水泥、統一集團等在川台灣企業,紛紛在災後增加投資、擴大規模,島內臺商和東南沿海臺商也多次來川考察、投資興業,極大支持了災區重建和産業發展。
四川省委省政府7日舉行“5·12”汶川大地震週年新聞發佈會,介紹災後恢復重建情況,並回答海內外媒體的有關提問。
四川嚴格監管災後重建資金 向群眾交明白賬
新華社成都5月7日電(楊三軍、陳健)記者從四川省7日舉行的“5·12”抗震救災週年新聞發佈會上了解到,在災後重建鉅額資金的使用上,四川實行監管工作同步進入、同步檢查、同步審計、全過程監管,確保向人民群眾交一本明白賬。
四川省財政廳廳長黃錦生説,在災後恢復重建中,中央財政總計將下達四川省重建基金2203億元,四川省各級政府計劃安排災後重建基金412億元,其中,省級財政籌集安排災後重建基金270億元。
為強化資金監管的組織領導,四川成立了災後恢復重建資金平衡協調小組和重建資金監管領導小組,嚴格按照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包乾使用的原則,從項目資金的下達開始,實行監管工作同步進入、同步檢查、同步審計、全過程監管,確保向人民群眾交一本明白賬。
地震一年來,四川在災後重建資金監管中,注重強化預算管理、專戶管理、專門監督和信息公開,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同時,強化快查嚴懲,堅決果斷地懲治違紀違法行為,目前災區恢復重建資金管理使用情況良好,基本做到了款物專用、公開透明、規範有序,沒有發現大的問題。
四川累計救治地震傷病員445萬人次 目前大部分已治愈出院
新華社成都5月7日電(楊三軍、陳健)汶川地震發生以來,四川累計救治傷病員445萬人次,累計住院143367人,其中傷員91177人,送到省外救治的傷病員10015人。目前,大部分傷病員已治愈出院。
記者從7日上午四川省舉行的“5·12”抗震救災週年新聞發佈會上了解到,據初步統計,汶川地震共造成四川7000余人致殘。目前,為抓好地震傷員醫療康復工作,四川正在抓緊建設由3個省級康復中心、6個重災市(州)康復分中心和縣、鄉(社區)醫療機構組成的四級醫療康復網絡。
同時,四川將加強對災區醫務人員康復技能培訓,組織非災區專業人員進行對口支援,邀請省外、國外康復專家來川指導幫助,全面開展對地震傷員的醫療康復。其中,對傷殘人員需要進行醫療康復的,全部由政府出資免費進行;對需要安裝假肢的,根據功能恢復情況組織測試,儘早安裝。
截至目前,四川需要進行後續醫療康復的地震傷病員中,已有6318人完成醫療康復,還有1109人仍在康復中。四川已為傷殘人員提供輪椅等輔助器具1萬餘件,為435人安裝了假肢。
四川規劃建設“5·12”地震遺址遺跡及地震紀念體系
新華社成都5月7日電(楊三軍、陳健)四川正在規劃建設“5·12”地震遺址、遺跡及地震紀念體系,以保護和發揮地震遺址、遺跡的見證展示、紀念憑吊、訓練演習、科普教育等功能。
記者從7日上午四川省舉行的“5·12”抗震救災週年新聞發佈會上了解到,根據《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四川在“5·12”地震遺址、遺跡及地震紀念體系(以下簡稱紀念體系)規劃建設中,將按照原址保存、突出重點、區別對待、公眾參與、自然和諧的原則。
據介紹,該紀念體系由北川老縣城、汶川映秀鎮、綿竹東汽漢旺廠區和都江堰虹口深溪溝四個地震遺址、遺跡組成。其中,擬將北川老縣城建成世界首座整體保存地震遺址原貌最具完整性的災難性遺址保護區;對映秀鎮的典型倒塌、傾斜建築現狀、沿江公路、百花大橋、魚子溪遇難者公墓、牛眠溝等地震遺跡進行重點規劃保護,形成震中紀念地;對東汽漢旺廠區進行規劃保護,突出展現 “東汽精神”;對深溪溝地震遺跡進行保護開發,展示罕見的大規模地表地震斷裂帶和地震斷層。
四川將對地震遺址、遺跡進行綜合評估,對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科學價值和紀念意義的地震遺址、遺跡劃定保護範圍,制訂保護方案,明確保護單位和保護措施,進行適度開發利用。
四川省委、省政府明確要求,本著需要和節約的精神,凡《“5·12”地震遺址、遺跡保護及地震博物館規劃建設方案》中沒有規劃的項目,各地不得重復建設,確需保護和建設與地震遺址博物館和紀念地相關的項目,須報經省重建委批准。
四川嚴格監管災後重建資金 向群眾交明白賬
新華社成都5月7日電(楊三軍、陳健)記者從四川省7日舉行的“5·12”抗震救災週年新聞發佈會上了解到,在災後重建鉅額資金的使用上,四川實行監管工作同步進入、同步檢查、同步審計、全過程監管,確保向人民群眾交一本明白賬。
四川省財政廳廳長黃錦生説,在災後恢復重建中,中央財政總計將下達四川省重建基金2203億元,四川省各級政府計劃安排災後重建基金412億元,其中,省級財政籌集安排災後重建基金270億元。
為強化資金監管的組織領導,四川成立了災後恢復重建資金平衡協調小組和重建資金監管領導小組,嚴格按照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包乾使用的原則,從項目資金的下達開始,實行監管工作同步進入、同步檢查、同步審計、全過程監管,確保向人民群眾交一本明白賬。
地震一年來,四川在災後重建資金監管中,注重強化預算管理、專戶管理、專門監督和信息公開,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同時,強化快查嚴懲,堅決果斷地懲治違紀違法行為,目前災區恢復重建資金管理使用情況良好,基本做到了款物專用、公開透明、規範有序,沒有發現大的問題。
四川80%以上的相關縣已完成地震遇難或失蹤人員的公佈工作
新華社成都5月7日電(記者楊三軍)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四川181個縣(市、區)中的98個縣(市、區)有遇難或失蹤人員,目前80%以上的縣(市、區)已經完成人員名單公佈工作。
記者從7日上午四川省舉行的“5·12”抗震救災週年新聞發佈會上了解到,在地震搶險救援階段,經四川各級抗震救災指揮部統計,全省共有68712名同胞遇難,17921名同胞失蹤。
四川省民政廳廳長黃明全在當日的新聞發佈會上説,目前以上兩個數字沒有變動。核實公佈地震遇難人員名單,是政府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遇難同胞負責的具體體現。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這項工作,確定了實事求是、依法辦事、分類處理的原則和核實一批、公佈一批的辦法,制訂了依法規範的工作方案。
遇難人員名單公佈,須由利害關係人或所在單位、基層組織向鄉(鎮)政府或街道辦事處申報,並提供死亡證明、火化通知書或宣告死亡判決書等相關材料,報經縣(市、區)政府審核後,由鄉(鎮)政府或街道辦事處張榜公佈。
另外,地震失蹤人員名單公佈,須由利害關係人或所在單位、基層組織向鄉(鎮)政府或街道辦事處申報,並提供宣告失蹤判決書,報經縣(市、區)政府審核後,由鄉(鎮)政府或街道辦事處張榜公佈。
據介紹,由於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公佈遇難失蹤人員名單涉及面廣、情況複雜、政策性強,必須依法依規進行。
當前核實公佈工作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例如,遇難失蹤人員中的流動人口身份核實困難;部分遺體發現時已無法辨認身份;緊急狀態下為防止發生疫情,對部分遺體實行集中掩埋或就地掩埋,沒有留下身份資料;部分遇難失蹤人員的利害關係人由於各種原因沒有或不願申報公佈名單;宣告死亡或失蹤必須由利害關係人向基層法院申請,並履行相關法律程序,所需時間較長。
四川災區各級政府將繼續本著高度負責的精神,嚴格依法辦事,鄭重穩妥地做好汶川地震遇難失蹤人員名單公佈工作和最終遇難人數核定工作。
四川正面回應地震中倒塌房屋存在質量問題質疑
新華社成都5月7日電(記者 楊三軍)四川省7日舉行的“5·12”抗震救災週年新聞發佈會,對社會上有關地震倒塌建築存在質量問題的質疑作出正面回應,明確表示,只要有確鑿證據證明建築設計和施工確屬存在違法問題的,有關職能機構將依法查處。
四川省建設廳廳長楊洪波説,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四川大量房屋嚴重破壞甚至倒塌。省委、省政府對危房鑒定工作高度重視,制發了《關於正確處理震後危房鑒定和拆除有關問題的緊急通知》,在住房城鄉建設部等有關部委支持下,組織省內外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2500余人次,深入災區開展地震震害調查,並組織房屋震害研究專家組進行深入分析論證。
據楊洪波介紹,前不久,專家組公開發表了《“5·12”汶川地震房屋建築震害分析與對策研究報告》。報告認為,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及相同區域房屋震害不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地震的原因。此次地震能量巨大、烈度超強、發震方式特殊、震動持續時間長,地震震源深度淺、破裂長度大、震害範圍廣。
二是不同地質構造、不同場地條件的原因。在不同地質構造的區域或雖在相同區域但不同場地條件下,由於地震波傳播的方向、地震波峰值的疊加效應和共振效應等原因,會導致不同區域或雖在同一區域的房屋震害明顯不同的結果。
三是房屋本身結構類型和建築形式的原因。不同的房屋結構類型和建築形式,在這次地震中體現出震害明顯不同,比如以大開間、大開窗、外走廊等形式的磚混結構建築震害最為嚴重,垮塌也比較多。
四是不同年代抗震設防標準的原因。除松潘、石棉、九寨溝縣外,此次地震的極重災區和重災區房屋建築的最大設防烈度為7度,而汶川地震實際影響烈度達到了8至11度,地震實際影響烈度普遍超過極重災區建築設防烈度的1.5至4度。根據抗震規範對大震進行超越概率計算的結果,當實際影響烈度超過設防烈度的1.5度時,房屋結構主要受力構件的強度和變形無法承受,倒塌在所難免。
五是使用不同建材及製品的原因。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前,預製空心樓板中大量使用冷拔低碳鋼絲構件的房屋,以及在農村建房中大量使用“幹打壘”等土築墻形式,用泥、砂或糯米漿為主要粘結材料的房屋,其整體性和抗震性均差,在這次地震中震害嚴重,倒塌較多。
專家的最後結論是:重災區房屋建築的抗震設防很難抵禦此次特大地震的破壞,重災區房屋的倒塌是不可抗拒的。
楊洪波同時表示,這次特大地震對建築物的破壞在技術上也是有教訓可總結的。目前工作重點是通過對房屋震害研究,進一步認識地震對房屋建築破壞機理的規律,從而指導災後恢復重建,優質高效地推進重建工作。
楊洪波最後説,至於社會上有人提到倒塌建築存在質量問題,四川省委、省政府態度很明確,只要有確鑿證據證明建築設計和施工確屬存在違法問題的,有關職能機構將依法查處。
邛崍板房“新家”迎來青川“新主人”
--四川青川縣第二批異地安置農民安家記
新華社成都5月7日電(劉大江 吳曉穎)“劈裏啪啦”“咚咚”,在響亮的鞭炮聲和喧天的鑼鼓聲中,乾淨整潔、煥然一新的四川省邛崍市臨邛鎮魯川安置點,迎來了一批來自異地他鄉的新主人--廣元市青川縣下轄5個鄉鎮因災失地的238名農民。
6日下午,81歲高齡、雙目失明的老人文國秀,拄著拐杖在隨隊醫生的攙扶下,顫顫巍巍地從醫護車上走下來。這是她平生第一次走出青川縣紅光鄉大溝社——自己守了一輩子的家鄉。老人身後跟著她年過半百、頭髮花白的兒子蘇少基和兒媳,身體壯實的孫女婿背著鼓鼓的藍色雙肩包,走在一家人的最前面開道。
今年,蘇少基一家七口人要從祖祖輩輩紮根的青川縣紅光鄉大溝社搬遷到臨邛鎮魯川安置小區。還在家鄉鄰鎮唸書的孫女、孫子和照顧他們的女兒,今天並沒有隨大部隊一起出發。老蘇決定先讓兩個娃兒繼續留在青川讀書,下學期再轉學到邛崍。“到時,我們一家四代人就全在這兒開始新的生活了。”
“這是你們家單獨的三間板房,廚房和洗漱間一個組的共用。這把是臥室鑰匙、這是廚房的、這個是洗漱間的。”跟隨魯川小區居委會工作人員來到A區25組3號板房門前,老蘇一一接過自己新住宅的鑰匙。屋子裏擺放著一張雙人席夢思床、一套辦公桌椅、全新的鍋碗瓢盆、充足的油鹽柴米,整整齊齊碼在屋子一角。
“沒想到政府想得這麼週到,連衛生紙都為我們準備了。”老蘇的媳婦樂呵呵地説。
“5·12”汶川大地震使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遭受了沉重打擊,自家在山腳下的9間石土房和屋邊的十幾畝養家糊口的田地,全部被滾落的山石掩埋。宅基地、農田、房屋頃刻間蕩然無存。幸運的是一家人的性命都在地震中保住了。“只要人沒事,在哪都能生活。”老蘇説。詳細了解了當地政府的搬遷政策,打聽到首批從青川縣搬到邛崍市南寶山農場的侄女一家過得不錯後,老蘇終於下定搬遷決心,成為青川縣第二批跨市異地安置因災失地農民群體中的一員。
“我們為每戶青川移民提供了150斤大米、十幾斤臘肉、一箱麵條,還有暖瓶、垃圾箱等各種生活用品。”魯川安置小區才成立的臨時黨支部書記何春生説,“希望他們首先能安下心來在這裡生活,在短時期內實現平穩過渡;然後逐步解決這些移民的勞動就業、孩子上學等各種問題,使他們最終能融入邛崍,習慣這裡的民俗風情,從心裏喜歡上這個地方,成為真正的邛崍人。”
在方圓100多畝的安置點轉了一圈後,老蘇媳婦感到很滿意。“小區裏有診所、圖書室、理髮店、小賣店、活動室,啥都有,真方便。婆婆,你還想回去麼?”老蘇媳婦對文國秀老人打趣道。在當地政府通知搬遷的前幾天,老人一直和家人鬧彆扭,説啥都不肯離開自己熟悉的家鄉。青川縣地處摩天嶺與龍門山交界的若干個地質斷裂帶上,而紅光鄉正處在映秀-北川斷裂帶的北段,屬地震頻發區。地震後,這些極重災區次生災害頻發,原來的地方已不再適合人居住。坐在新家裏的老人,看起來很平靜,咧開嘴笑著説:“出來好,有這麼多好心人幫助,我不怕。”
邛崍市副市長駱良雲介紹説:“邛崍市就業局將啟動優先就業保障措施,在移民安置點設諮詢點、提供諮詢電話,通過就業培訓、就業推薦等多種方式,努力解決這些受災群眾的工作、生計問題。”
據了解,臨邛鎮魯川小區過渡安置板房原本提供給該市地震受災戶和房屋因災需要加固維修的居民居住使用。現在專門騰出477間板房,其中A區169間用於過渡安置廣元市青川縣失地農民,B、D區308間用於安置汶川縣失地農民。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邛崍市政府計劃在今年10月份以前,讓這裡的移民全部搬遷至邛崍市南寶山,住上永久性住房。
新華社快訊:四川省人民政府7日9時召開“5·12”汶川大地震週年新聞發佈會,省政府秘書長、新聞發言人于偉等通報災後重建進展等情況,並將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新華社快訊:四川省人民政府召開的“5·12”汶川大地震週年新聞發佈會開始前,與會全體官員和記者向地震中遇難者默哀一分鐘。
新華社快訊:四川省政府新聞發言人于偉7日説,四川地震災區農村住房重建將於今年9月底基本完成,年底全部完成,城鎮住房重建將在明年5月前全部完成。
新華社快訊:四川省政府新聞發言人于偉7日説,目前四川災區納入國家規劃的39個重災區的恢復重建學校已開工73.3%,到明年春季開學,災區學生將全部告別板房校舍。
新華社快訊:四川省政府秘書長于偉7日上午在“5·12”抗震救災週年新聞發佈會上説,目前全省已幫助129.6萬名受災群眾實現就業。
新華社快訊:四川省政府新聞發言人于偉7日説,四川災區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將確保兩年內完成99%。截至目前,鄉以上醫療衛生機構恢復重建已開工46.1%。
新華社快訊:四川省政府秘書長于偉7日上午在“5·12”抗震救災週年新聞發佈會上説,全省需異地安置的因災失地農民,目前已在市(州)內安置99.7%。
新華社快訊:四川省民政廳廳長黃明全7日説,全省因地震遇難和失蹤人數與搶險救災期間的統計數字沒有變化,分別為68712人和17921人。
新華社快訊:于偉7日説,因工程量大、産權關係複雜等原因,四川全省城鎮住房重建進度滯後,目前在建10.5萬套,完工3.3萬套,分別佔任務的33.5%和10.4%。
新華社快訊:四川省政府秘書長于偉7日上午在“5·12”抗震救災週年新聞發佈會上説,全省災區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的恢復重建任務確保兩年內完成99%。
青川依舊在 恢復重建忙
5月6日,青川縣板橋鄉浮寨村災後農房重建示範點,一位村民正在給房屋柱子上桐油。四川省青川縣是“5·12”地震重災區,受災面積廣,房屋受損嚴重。青川群眾積極投身重建家園,目前該縣3.2萬戶居民完成了重建任務,佔重建規劃的60%,不少群眾搬進了新建房屋,過上安樂的生活。新華社記者 李曉果 攝
汶川地震對口支援報告:讓百姓早日過上美好生活
讓災區百姓早日過上美好生活
——來自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對口支援的報告
新華社北京5月4日電(新華社記者劉錚、王海鷹、崔清新、肖林)汶川地震一週年前夕,由北京援建的四川省什邡市福利中心二期工程即將交付使用。半圍合式庭院設計將為當地老人、殘疾人和孤兒提供環境優美、便於溝通的“四合院”式生活。
在什邡、北川、汶川、綿竹等地震極重災區,隨處可見緊張施工中的一座座校園、一條條公路、一排排永久性住宅,建設者來自北京、山東、廣東、江蘇……
對口支援充分發揮了中華民族萬眾一心、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成為加快地震災後恢復重建、讓災區百姓早日過上美好生活的推動力量。 詳細>>>
汶川地震一週年:不屈的生命之花快樂綻放
新華社四川映秀5月3日電(記者 汪明麗、袁滿)“叔叔,你們什麼時候來救我?”“叔叔,我想喝水。”2008年5月14日22時左右,在汶川縣映秀鎮,一個名叫春梅的女孩的求救聲從映秀小學的斷壁殘垣處傳來。望著求救的女孩,記者和前來救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的宣傳幹事王中委焦急萬分。因為天黑,防止房屋二次坍塌,救援工作已被迫暫停。近一年來,女孩的求救聲一直縈繞在記者耳邊。
經過300多個思念的日夜,那個記者曾親眼見證,並用相機記錄被救全過程的小姑娘近況如何?帶著思念與牽掛,記者重返災區。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