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撐發展 創新化“危”為“機”
——我國科技人員深入基層服務企業綜述
新華社北京5月17日電(記者吳晶晶、顧瑞珍)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不斷蔓延,我國部分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面對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迅速行動起來,深入基層,幫助和支持廣大企業創新技術、開發産品、改善管理、增強核心競爭力,為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惠民生作出積極貢獻。
積極動員 深入基層
今年3月15日,一支計劃有100人規模的科技創業導師團在上海正式成立。這支導師團由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上海科技企業孵化協會負責組織,首批已有10位有創業經驗的專家受聘,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都可以享受他們“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個性化指導。日前已有企業享受到了多位導師的“專家會診”。
建立並擴大“創業導師”隊伍是上海市科委“助企業、促創新、渡難關”行動計劃之一。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深入,今年3月,科技部、教育部、國資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學基金會和中國科協聯合出臺了《關於動員廣大科技人員服務企業的意見》,組織動員廣大科技人員深入一線企業服務,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應對金融危機挑戰,破解發展難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核心競爭力。
“動員令”一齣,各地各部門紛紛出臺政策措施,廣大科技人員積極行動起來。廣東省積極推進“百校千人萬企”科技特派員行動計劃,組織全國高校、科研院所的2000名科技人員做特派員,同時選10000名大學畢業生當特派員助理,為2000多家企業提供技術服務,輻射帶動近萬家企業實現産品轉型升級。
陜西省計劃3年內組織和推動百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人員,深入企業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推動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強化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幫助企業改善管理、開發産品、創新技術、解決困難、加快發展。
山東省組織實施“百千萬科技人員服務企業行動”,通過引導科技人員深入企業、基層,推動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技力量主動服務企業,開展持續的産學研合作,形成産學研結合的長效機制,力爭通過3年至5年的努力,推動100個以上的高校、科研單位與企業合作、搭建平臺、共建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服務平臺……
建言獻策 互利雙贏
廣州海格通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無線通信及相關業務的高科技企業,2008年參與了廣東省“省部企業科技特派員行動計劃”,西安理工大學的柯熙政教授成為派駐公司的科技特派員。在企業新技術的研發中,借助柯熙政深厚的專業技術知識,解決了關鍵核心技術,提高了市場競爭力。
“通過企業科技特派員行動計劃,實現了企業與高校的有效對接,解決了研發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加速了相關科研成果的轉化。”海格通信的負責人深有體會地表示,合作雙方還相互開展人員交流,特派員安排高校青年教師和研究生作為特派員助理深入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工作,企業將年輕的項目設計師推薦到高校學習、交流。這樣就為企業培養了一支高素質的科技人才隊伍,為企業可持續的高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廣大科技人員在深入企業服務的過程中,有的把技術和成果帶到企業去,加快現有先進適用技術、成果在企業的推廣應用和産業化步伐;有的積極參與企業關鍵技術攻關,促進企業技術改造和産品升級;有的幫助改善企業技術創新管理水平,幫助企業開拓投融資和市場渠道;有的針對企業發展急需的人才,採取請進來、走出去,集中培訓、實際操作等方式,為企業培養科技、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科研人員去企業,是‘自帶乾糧’下企業,通過真刀真槍的實地科研,不但能解決企業的技術難題,而且能發現在科研院所的大樓內接觸不到的科學問題。從長遠來看,這種深入基層的活動一定是雙贏的合作。”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所長李國傑院士説。
共渡難關 創新發展
寧夏回族自治區為了使科技人員服務企業行動取得切實效果,科技廳多次牽頭召開座談會,與政府有關部門、高校和科研院所、各行業的骨幹企業等進行充分溝通,徵集了部分企業的科技需求和高校、科研院所能夠提供的技術服務、科技成果。目前寧夏共徵集到有需求科技人員幫助的企業49家,涉及電子信息、機械裝備、能源化工、新材料、儀器儀錶、生物發酵和制藥、農副産品加工等7個領域。
為了更好地推動科技人員深入基層服務企業,政府、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方方面面都行動起來: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搭建平臺,完善激勵科技人員服務基層的政策環境;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學術團體做好保障,為科技人員解除後顧之憂;企業為科技人員開展工作創造條件,充分尊重知識産權和科技人員的創造性勞動,落實激勵科技人員轉化科技成果的各項政策……
有關專家表示,科技人員深入基層服務企業,積極探索産學研用結合的新模式,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産力和人才第一資源在應對當前經濟困難、促進産業轉型升級中的重要作用,幫助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必將在帶動經濟和科技抓住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