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上午8時左右,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將發生本世紀持續時間最長的日全食奇觀。本次日全食有哪些特點?在哪觀測最理想?觀測時要注意什麼?
5月19日上午,中科院、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家自然基金委聯合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舉辦新聞發佈會,有關專家就公眾關心的問題一一作答。
持續兩個多小時,我國可觀測最長時間達6分鐘
“這次日全食,中國是最佳觀測地。”中科院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蔣協助介紹説,本次日全食從初虧至復圓,長達兩個多小時,中國境內可以看到的最長日全食時間可達6分鐘。全食帶寬度可達250公里,自西向東經過西藏南部、四川中部、湖北南部、河南南部、安徽南部、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省市,預計將有3億多人看到。
“日全食是太陽、月球和地球三個天體在特定時刻運行到非常接近的一條直線上時發生的天象。由於地球公轉軌道面和月球公轉軌道面之間有一個交角,並不重合,發生日全食的機會很難出現。”國家天文臺副臺長趙剛告訴記者,日全食對地球上的某一地點來説,平均大約370年才能出現一次。
此外,以往我國發生的日全食多在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的地方,而本次則發生在人口密集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非常少見。“有人把本次日全食稱為‘大日食’(great eclipse),能看到這次日全食可以説是‘三生有幸’。”
據中科院基礎局局長李定介紹,中科院和國家自然基金委將組織系列日全食科學觀測課題,在日全食期間進行光學、近紅外及射電波段的多波段聯合觀測,研究太陽的色球、日冕物理性質、太陽系行星以及地球電離層和重力變化規律等。
觀測時要注意保護眼睛
“在日全食發生的某些階段,如果不採用科學的觀看方法,將會對人的眼睛造成傷害,甚至導致失明。”趙剛提醒説,因為太陽光比月光強100萬倍,所以不能用肉眼或者通過沒有減光設備的望遠鏡直接觀看,否則容易造成視網膜損傷。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黨委書記、副臺長劉曉群説,“為幫助大家更好地觀測日全食、了解日全食,中國天文學會和國家天文臺將與處於日全食帶中心線的銅陵、桐城、黟縣、嘉興、蘇州、高淳、常州、無錫等8個城市合作,舉辦一系列日全食觀測和科普活動。”
日全食可能給生活帶來不便
日全食發生時,會不會對日常生産、生活産生影響?
國家天文臺臺長嚴俊介紹説,長達五六分鐘的突然“黑天”,可能對道路交通、航運、高空和野外作業、建築施工、醫療、教學、商業活動以及社會治安等帶來安全隱患;日全食造成的天體的引力、光度等變化,有可能會對通信系統、網絡傳播、電力輸送和使用等産生不確定的影響。
“如果沒有應對措施,甚至可能造成重大事故和事件。”嚴俊建議,有關政府部門應該提前與有關專家進行商討,拿出可行的應對預案。 (記者 趙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