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加快發展紀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5月31日   來源:新華社

民族團結進步 情滿天山熱土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快發展紀實

    新華社烏魯木齊5月31日電(新華社記者 楊維漢、曹志恒)這是一片充滿生機活力的土地:天山壯美,大漠蒼茫,各族群眾載歌載舞,一塊塊綠洲生機盎然。

    這是一片團結進步發展的熱土:民族團結、經濟繁榮;社會和諧,人民富裕。2000多萬各族群眾在這裡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滄桑巨變,春華秋實。新疆,昔日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如今中國西北充滿希望的土地。勤勞勇敢的新疆各族人民一次次摒棄落後和貧窮,一步步走向進步和富裕……

    新疆和平解放60年來,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自治區黨委的領導下,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各族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在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大道上闊步前進,譜寫了“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民族讚歌。

    黨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新疆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少數民族群眾當家作主的各項權利,努力培養和造就德才兼備的少數民族幹部隊伍,少數民族同胞倍感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我們這座清真寺已經有近600年的歷史了。1999年,國家專門撥款150萬元進行了修繕、改造。現在每天有2000多群眾前來禮拜,到了節日,清真寺裏和外面的廣場上會有6萬多人參加禮拜呢!多虧了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我們穆斯林的合法宗教信仰得到了充分的保護。”

    端坐在新疆喀什地區最大的清真寺--艾提尕爾清真寺中,看著陸陸續續前來做禮拜的穆斯林群眾,清真寺的哈提甫(主持)居馬·塔依爾心裏的喜悅溢於言表。69歲的居馬·塔依爾見證了清真寺的歷史,同時也親身感受到了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我國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新疆的少數民族群眾大多有宗教信仰。“現在新疆人民包括穆斯林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穆斯林也充分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只要不違反國家法律和政策,任何正常的宗教活動都是允許的。”居馬·塔依爾説。

    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産黨正確解決民族問題的一項基本政策,是黨的民族平等政策在國家政治制度上的生動體現。居馬·塔依爾的親身經歷也印證著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深入人心。他説:“民族區域自治讓新疆各族人民真正成為了自己的主人,在人大和政府裏我們少數民族代表和幹部越來越多,我還成為了全國人大代表,也能參與管理國家事務了。”

    居馬·塔依爾的話在和田地區洛浦縣人大主任艾合買提尼亞孜·吾斯曼這裡得到了證實。他告訴記者,洛浦縣人大共有163名代表,而其中維吾爾族141人,哈薩克族1人,佔全部代表的87.1%。少數民族群眾選舉的代表,正在充分行使著管理本民族的事務的職責。

    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在2007年-2008年自治區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換屆選舉中,選出的550名自治區十一屆人大代表中,少數民族363名,佔66%;2234名州(市)人大代表中,少數民族1275名,佔57.07%;16069名縣級人大代表中,少數民族9963名,佔62%;41175名鄉(鎮)人大代表中,少數民族30744名,佔74.67%。有力地保障了各民族平等參與管理本地區事務的權利。

    在民族自治地方,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的事務,還必須依靠德才兼備的少數民族幹部。1950年新疆少數民族幹部僅3000人,195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時,少數民族幹部僅有4.6萬人。今年38歲、擔任和田地區洛浦縣縣長的阿力普,用自己的成長歷程講述著少數民族幹部隊伍日益壯大,素質不斷提高。

    “我從上小學到中國林業大學研究生畢業,再到和田地區林業局當副局長,現在當縣長,一路走過來都是黨的精心培養。現在我走上了領導崗位,趕上新疆加快發展的好時機,我更要發揮我們少數民族幹部的帶頭作用,為家鄉人民多辦好事、實事,改變民族地區的落後面貌。”阿力普懷著感恩的心,面對家鄉父老。

    目前,新疆少數民族幹部已達36萬人,佔全區幹部總數的51%,是上個世紀50年代初少數民族幹部總數的100多倍。少數民族幹部已成為新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在促進新疆經濟社會發展和維護社會政治穩定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據統計,新疆少數民族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5萬人,佔全區專業技術人員的56%,少數民族婦女幹部佔全區婦女幹部總數的66%以上。一大批政治上堅定、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人民群眾信得過的優秀少數民族幹部走上了各級領導崗位。

    尊重少數民族群眾的權利,不但要尊重信教群眾的宗教信仰,還要對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給予特別的保護。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為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十二木卡姆”之鄉的莎車縣,維吾爾族群眾正在文化公園的廣場上歡顏奏樂、載歌載舞。藝人們打著手鼓、彈奏著都塔爾等樂器,男女老少用歡快的舞姿表達著心中的喜悅。

    74歲的民間藝人若扎姆大叔是莎車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擅長演奏“十二木卡姆”,還曾經出國演出。他説:“我們有幸趕上了今天的好時代,黨和政府對民間藝人高度重視,國家還拿出專門的經費對民間藝人進行補貼,這樣的榮譽和幸福真是過去做夢都想不到的事。我一定要帶好徒弟,把藝術傳承下去。”

    被譽為維吾爾“音樂之母”的“十二木卡姆”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已瀕於滅絕。現在在新疆,少數民族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自治區人民政府將“十二木卡姆”列為重點搶救的藝術品種,組織力量收集、整理和保護,如今已在全區民間廣泛傳唱。

    據自治區文化廳提供的數據顯示,自治區已經建立了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網絡,公佈實施了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條例,全疆擁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機構72個,擁有229位各類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

    “自治區黨委、政府始終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保障少數民族群眾各項權利,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傳承民族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進步,少數民族同胞倍感祖國大家庭的溫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席努爾·白克力感慨地説。

    民族團結進步關鍵靠發展,以“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為民族工作主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促進了新疆民族團結、社會穩定

    “胡錦濤總書記心裏想著農牧民,希望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創造富裕文明的小康生活。”身材不高、但黑瘦精幹的新疆尉犁縣興平鄉達西村團總支書記買買提·沙吾爾心裏仍舊記著胡錦濤總書記的殷切期望。

    “達西”,維吾爾族語的意思是“鹽鹼地”。達西村居住著維吾爾、漢兩個民族共1000多人。過去的達西村生産靠貸款,生活靠救濟,是有名的貧困村。幾年前,達西村農牧民在黨的富民政策帶動下,依靠科技開展多种經營,實現了脫貧致富,村裏風貌煥然一新。

    村裏的青年買買提·沙吾爾給胡錦濤總書記寫信,彙報達西村的新氣象。2005年5月4日,他收到了總書記熱情洋溢的回信。全村維吾爾族、漢族群眾深受鼓舞,不斷壯大集體經濟。2007年,村人均純收入9014元,村集體經濟總收入3000萬元,集體純收入102萬元。

    達西村的村容村貌和居民生活也顯著改善:引水工程使他們告別了喝鹽鹼水的歷史;抗震安居工程讓全體村民搬進了敞亮的小康安居房;家家戶戶用上了沼氣、通了暖氣、裝了電話、接了有線電視,村民普遍用上了手機,還有100多戶村民購買了小汽車;41名青年拿到了中專以上文憑,一半以上農民獲得了農民技術員職稱證書……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芒。達西村,一個小小的村落,卻反映出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發展是硬道理,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新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千方百計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的生活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的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國民經濟以年均增長10.3%的速度向前發展:

    ——工業生産從無到有,形成了以礦産資源和特色農産品精深加工為主的完備的工業體系。2008年,工業增加值達1790.7億元,比1952年增長274倍,比1978年增長16.6倍。原油産量2722萬噸,成為我國第二大原油産區。

    ——“糧棉果畜”四大基地建設成就顯著,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大幅提升。2008年,自治區糧食産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比1949年增長11倍,比1978年增長1.8倍,人均糧食佔有量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新疆已建成全國最大的優質商品棉生産基地。

    ——第三産業快速發展,信息、社區服務、商貿流通、現代物流等一批新興産業迅速興起,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旅遊業快速發展,旅遊産品更加豐富,形成了以“絲綢之路”為主線,以喀納斯湖生態旅遊區,天池、賽裏木湖和博斯騰湖風景旅遊區,吐魯番、庫車的古文化遺址旅遊區,喀什的民俗風情旅遊區,伊犁的塞外江南風光旅遊區為重點的“五區三線”發展格局。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自治區內區域特色工業乘勢而上,巴州、阿克蘇在加快發展天山南麓石油工業經濟帶的同時,大力發展特色林果加工業,推動了新型工業化進程;伊犁、喀什、塔城、克州、博州發揮地緣優勢,積極開拓周邊國家市場,建設出口商品加工基地;阿勒泰、哈密地區引進有實力的大企業,高起點開發優勢礦産資源,厚積薄發。

    經濟快速發展,為社會和諧穩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新疆部分地區受到崑崙山地質構造運動活躍影響,地震多發。自治區啟動的抗震安居工程成了老百姓有口皆碑的“民心工程”。

    記者見到62歲的買日提·依爾木老人的時候,她正在社區領取低保金。她們全家5口人,剛從老城區搬進了新蓋起的抗震安居工程廉租週轉房中。“住在原先的土屋子裏,上廁所要到屋外,還把我摔傷了。現在我們住的房子非常結實,衛生間特別乾淨,上廁所也方便,做飯用上了天然氣、自來水,住房我們沒有花錢,買水、買電用低保金就夠了。我們感謝黨和政府心裏裝著老百姓。”

    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決定從2004年開始,在全區實施抗震安居工程。截至2008年底,全區城鄉抗震安居工程累計投入建設資金412億元,已新建和改造抗震安居房189.5萬戶,有836萬人住上抗震房。其中,農村151.6萬戶、城市37.9萬戶。

    記者從自治區建設廳了解到,5年來,全區抗震安居房先後經受住了2005年2月烏什縣6.2級地震、2008年3月于田-策勒7.3級地震、2008年10月烏恰縣6.8級地震等7次較大地震的考驗,無一損毀,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從城鄉抗震安居工程到改水通電修路,從農村合作醫療到惠及全區239萬名各族農村中小學生的免費義務教育,從扶貧攻堅行動到“興邊富民”計劃……自治區黨委、政府從不同時期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入手,切實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中央和自治區為加快民族地區發展而大力實施的一系列為民工程,促進了新疆的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民族區域自治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法在新疆的貫徹落實,對鞏固和發展新疆的新型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加強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對新疆經濟社會的發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自治區民族事務委員會民族宗教政策研究所所長葛豐交説。

    新疆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多民族共同追求幸福生活、共同勞動創造文明,各族人民在祖國大家庭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共同闊步前進

    13個世居民族、47個民族成分、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區總人口的60%……多民族聚居的特點,決定了新疆的和諧社會建設必須建立在民族團結進步的基石之上。多年來,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新疆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2008年,漢族姑娘王燕娜的名字響徹天山南北,23歲的她為身患晚期尿毒症的18歲維吾爾族學生毛蘭江無償捐腎。“現在都是獨生子女,養到17歲,馬上要考大學了,救人要緊。”王燕娜説,“我希望毛蘭江能好起來,健健康康地去上學。”

    王燕娜為毛蘭江捐腎的手術非常成功。毛蘭江的父親吾買爾激動地説:“王燕娜好好的一個腎臟捐給毛蘭江,等於救了毛蘭江一條命。我非常感動,王燕娜也是我的女兒。我們家又多了一個女兒。”

    像王燕娜這樣折射著血濃于水的民族關係的感人故事在新疆有許許多多:高原赤子吳登雲親手把自己的皮膚割下來移植到民族兄弟身上;白剋日·卡依爾為救落水的漢族兒童縱身跳進湍急的水中,獻出寶貴生命;阿布力孜·努來克真情收養漢族棄嬰;在地震中達吾提·阿西木不顧家人安危去救鄉親……

    改革開放30年來,新疆社會主義民族關係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各民族的大團結經歷了各種風浪的嚴峻考驗。從1982年自治區召開第一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以來,全區有862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和1513名模範個人受到自治區表彰。140個模範單位和206名模範個人受到國務院的表彰。

    在新疆,一批軍民共建、警民共建、兵地共建點成為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基地。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對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意義重大。

    各民族平等相待,互幫互助,互學互愛,優勢互補,共同進步,為56個民族的大家庭共圖發展、共謀福祉。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各族人民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合作,互相幫助,不斷鞏固和發展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

    溫宿縣依希來木其鄉雙語小學的漢語歌謠聲響徹教室,伊寧市喀讚其民俗風情旅遊區的年輕哈薩克族導遊夏爾巴提用流利的漢語向賓客們介紹著情況,庫爾勒市的出租車司機依明從小就把孩子送到了能學習漢語的雙語學校……為了更快地形成民族之間的互相幫助與合作,首先要跨越語言溝通的屏障。

    目前,新疆中小學下大力氣狠抓“雙語”教育。1999年自治區僅有27所中學開設了“雙語”教育實驗班,2007年底,自治區“雙語”教育教學班已有4505個,就讀學生人數達到14.5萬人。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席努爾·白克力説,加強民族學校的“雙語”教學,是長期以來自治區為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而採取的一項重要措施。這是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建設,提高新疆少數民族素質的根本性措施,得到了廣大少數民族幹部群眾的衷心擁護和大力支持。

    大量的史實證明:新疆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民族共同締造了偉大的祖國,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祖國的命運緊密地聯絡在一起,才能走向繁榮和發展。

    民族團結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和根本保證。“在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中加上‘和諧’二字,熱愛和平、期盼和順、崇尚和善、追求和諧,是我國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優良傳統和高尚品德。”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牟本理説,只有加強民族團結,才能匯集各民族的智慧,使各民族擰成一股繩,形成堅不可摧的民族之墻。

    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成為新疆各民族人民的心聲,也是新疆社會生活的主旋律。今天的新疆正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迸發出驚人的發展潛力。2000多萬各族人民團結奮鬥,開拓創新,正在合力築就一條新疆的騰飛之路!

 
 
 相關鏈結
· 新疆準東盆地累計探明煤炭資源儲量達到2136億噸
· 國家將斥資千萬元遏制新疆博斯騰湖繼續變“鹹”
· 新疆南疆鐵路恢復運行 滯留旅客重新踏上旅程
· 我國將投資7.3億元勘探新疆"三大山系"礦産資源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