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戰略任務。近幾年來,江蘇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緊密結合省情實際,積極探索實踐,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努力開創文化建設的新局面。
一、深刻認識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性緊迫性,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
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地位和作用。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對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論述,作出了新的部署。我們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文化建設的決策部署,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文化建設,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統一認識、加強領導,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又好又快發展。
一是落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更加自覺地加強文化建設。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中央殷切期望江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這“兩個率先”,是在科學發展道路上的率先,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率先,既要有發達的經濟,也要有繁榮的文化,既要有經濟的硬實力,也要有文化的軟實力。省委把建設文化強省作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重大任務,對文化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把文化建設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把“文化更加繁榮”、“人民具有更高文明素質”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內涵,把多項文化發展指標納入科學發展評價考核體系,明確了文化建設的發展導向、工作導向和考核導向,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政治、社會建設協調發展。
二是根據發展階段的新變化,更大力度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新的階段,去年人均GDP達到5700美元以上。這一發展階段,是經濟社會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長,文化消費比重明顯上升。多年來,我們在文化建設上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文化産品和文化服務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文化體制機制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還不相適應,文化發展水平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還不相適應。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産品和文化服務,豐富社會文化生活,是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是發展新階段的緊迫任務。省委認真分析文化建設的現狀和差距,組織力量深入調查研究,制定了“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開展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在貫徹好中央文化政策的基礎上,提出了我省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發展的9個方面43條政策措施,把加強文化建設的要求落實到具體工作中。
三是圍繞轉變發展方式的新任務,更加充分發揮文化産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産業優化升級,是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環節。隨著文化與經濟的日益交融,文化與産業的結合更加緊密,文化産業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附加值高,是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朝陽産業”。江蘇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發展文化産業潛力大。省委提出,要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發展優勢,把文化産業培育成為江蘇的支柱産業,並確立了發展目標,明確了發展重點,規劃建設十大文化産業項目,加快文化産業基地和特色産業集群建設,培育文化骨幹企業和文化市場,努力實現文化産業增長速度高於全省GDP和服務業增幅,使文化産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是把握文化發展的新趨勢,更加注重提高文化的創造力和影響力。當今時代,文化與經濟彼此滲透、相互促進的態勢日益明顯,文化生産力成為社會生産力的重要方面;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日益緊密,帶來了文化生産力新的飛躍;文化促進社會建設的作用日益突出,先進文化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發揮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適應文化發展的新趨勢,我們積極更新文化發展理念,不斷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內容形式創新、文化業態創新、傳播手段和運作模式創新,提高文化的創造力和影響力,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在推進文化建設的實踐中,我們把中央精神與江蘇實際結合起來,積極探索具有江蘇特點的文化發展新路子。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兩手抓”,努力實現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協調發展;堅持政府投入與體制改革“兩到位”,繁榮文化事業政府投入到位,發展文化産業體制改革到位;堅持公益性文化事業與經營性文化産業“兩分開”,促進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堅持促進繁榮與加強管理“兩結合”,以科學規範的管理促進文化發展繁榮。
二、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是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是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具體體現。江蘇把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為骨幹,以基層為重點,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和水平,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的成果。
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關鍵是政府投入到位。近幾年來,全省大幅度增加對公益性文化事業投入,做到“兩個高於”:財政文化事業支出增幅高於一般預算支出增幅,文化事業投入佔財政支出比重高於“十五”時期。我省先後建成了南京圖書館新館、南京奧體中心、南京博物館新館、省美術館新館、江蘇廣電城等一批省級重點文化設施,“十一五”以來全省財政用於文化建設的投入達到248億元。省財政還設立專項資金,資助基層文化設施項目建設,支持農村發展公共文化事業,扶持公益性文化單位,購買公共文化産品,為城鄉基層和低收入群體提供文化服務。各級財政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基層文化陣地建設,把社區文化中心建設納入城市建設規劃,把農村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納入新農村建設規劃,建設了一批綜合性、多功能、有特色的公共文化設施。目前,全省實現了市有三館(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縣有兩館(文化館、圖書館),鄉有綜合文化站,社區有文化中心,村有文化室,形成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設施體系。
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發展文化事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省委省政府積極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引導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面向基層、面向群眾、面向社會,著力提高公共文化産品供給能力,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基本文化權益問題。實行公共文化設施免費向公眾開放,全省174家博物館、紀念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免費開放以來,去年參觀人數達到5100萬人次,是免費開放前的4倍,不僅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擁護,而且帶動了旅遊業的發展。推動城市公共文化服務向農村延伸,積極開展“送書、送戲、送電影”下鄉活動,近三年共送書195.6萬冊,送戲8159場,送電影34.3萬場。推進農家書香工程,建成農家書屋9341個。在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的基礎上,全省進一步實現了有線電視、寬帶網村村通。
充分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更多的優秀文化作品,是文化事業繁榮興旺的重要標誌。我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建立有利於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激勵機制,省級財政用於扶持和獎勵文化精品的專項資金去年達到3500萬元,設立了“紫金文化獎章”,表彰獎勵有突出貢獻的優秀文化人才。鼓勵廣大文化工作者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創作更多反映現實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奉獻給社會、奉獻給人民。近3年全省生産電視劇80部、2294集,每年新創劇本100多部,其中30部新劇目搬上舞臺,昆劇《1699·桃花扇》、現代京劇《飄逸的紅紗巾》、舞劇《紅河谷》、歌舞音樂劇《茉莉花》、滑稽戲《一二三,齊步走》、電影《南京!南京!》、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等一批作品受到了廣泛好評。
三、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又好又快發展文化産業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推進文化創新,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實踐證明,早改革早主動,晚改革就被動,不改革沒出路。我們圍繞“出活力、出人才、出效益、出成果”,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先行試點、逐步推開,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破除妨礙文化發展的思想觀念,革除制約文化發展的體制弊端,解決影響文化發展的突出問題,努力構建富有生機活力的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一是加快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著力重塑文化市場主體。我們把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作為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大力培育自主經營的文化市場主體,先後組建了廣電、出版、報業、演藝、文化産業、廣電網絡6個省級文化企業集團。2004年,省演藝集團所屬11個院團一次性整體轉企改制,實行全員身份置換,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內部用人機制、分配機制,充分調動了演職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各院團堅持“兩為”方針,以演出為中心,從單純追求“獲獎”轉為面向觀眾、走向市場,一批優秀作品受到群眾歡迎,一批青年演員脫穎而出,藝術生産力創造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4年來,集團營業收入增長11.4倍,演出場次增長3倍,資産增長10倍,人均收入增長3倍,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豐收”,京劇、崑曲等傳統藝術也在改革中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新華日報報業集團、省廣電集團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整合內部資源,轉變經營方式,把廣告、印刷、發行、傳輸網絡部分,以及影視劇等節目製作與銷售部門,從事業體制中剝離出來,實行企業化管理,進行市場運作,為主業服務。在省級文化單位試點取得成效的基礎上,在全省6個省轄市和90家文化單位擴大改革試點。
二是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做大做強骨幹文化企業。文化資源配置不合理,企業規模不大實力不強,是制約文化産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我們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的要求,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鼓勵有條件的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聯合重組,支持企業上市融資,實現低成本擴張,做大做強文化企業,以骨幹企業的發展推動文化産業的壯大。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借助市場機制,不僅整合了省內發行網絡,而且跨省兼併發行機構,開設中心書店,目前擁有省內外銷售網點1721個,核心産品銷往全國28個省市區。還與國外出版機構合資合作,近三年版權輸出年均增長47%。去年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實現銷售、資産“雙過百億”,是目前國內同行業規模最大、資本最多的出版集團。省廣電網絡公司以資本為紐帶,實行市場運作與行政推動相結合,整合了全省各地有線電視網絡資源,公司註冊資本達到68億元,覆蓋有線電視用戶709萬戶,成為目前全國有線電視用戶最多的廣電網絡運營商。公司充分發揮整體優勢,加快全省數字電視整轉步伐,大力發展互動電視,積極拓展新的業務領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三是大力發展新興文化産業,加快建設文化産業集聚區。用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生産方式,培育新的文化業態,打造特色文化産業群,是文化産業發展的新趨勢新途徑。我們依託江蘇的科教人才優勢,積極發展新興業態、新興媒體、新興産業,推動文化創意、文化博覽、動漫遊戲、數字出版、數字傳輸等文化業態快速發展,去年全省原創動漫作品49部,産量居全國第二,新華日報的手機報開辦不到一年,用戶已突破140萬。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持,突出抓好7個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基地、4個國家級動漫産業基地和省級文化産業基地建設,提高文化産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水平。
四是加強文化産業投融資平臺建設,推動投資主體多元化。設立省級文化産業發展基金,初始規模20億元,對重大文化項目、重點文化企業發展給予扶持。積極探索文化領域公有制多種有效實現形式,省級文化産業集團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省廣電集團、新華日報報業集團都以多種形式引進社會投資,不僅壯大了自身實力,而且增強了國有文化資本的影響力和帶動力。在充分發揮國有資本主導作用的同時,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以多種形式進入政策許可的文化産業領域,調動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文化建設,促進文化市場主體和投入主體多元化。民營文化企業蓬勃發展,全省現有民營影視製作機構155家,民營文藝院團數量超過450家,民營博物館近60家,初步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産業格局。
五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創新文化管理方式。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事企分開的要求,積極推進文化管理體制創新,推動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從辦文化為主向管文化為主轉變,主要通過制定文化發展規劃、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完善文化産業政策、規範文化市場監管等方式,營造更加有利於文化發展繁榮的政策環境、法制環境、社會環境。探索調整市縣文化行政管理機構,在具備條件的市縣推行文化、廣電、新聞出版“三局合一”,試行文化綜合行政執法,進一步提高管理效能。推動公益性文化單位深化內部勞動人事、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增強內在動力,提高服務水平。
改革創新激發了江蘇文化發展的生機和活力。全省文化産業呈現快速發展的好勢頭,增加值連續3年保持近30%的增幅,去年超過800億元。文化企業發展活力明顯增強,文化市場更加繁榮,優秀文化作品日益增多,社會文化生活不斷豐富。廣大文化工作者積極支持改革,熱情參與改革,在改革發展中施展了才華、得到了實惠,人民群眾共享了文化建設的成果。所有這些,都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發展繁榮,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人才基礎和社會基礎。
四、加快建設文化強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江蘇的文化發展站在新的起點,面臨新的機遇。我們要加強和改善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進一步提高領導文化建設的能力和水平,把握文化體制改革與發展的主動權,以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核心,以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導向,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動力,進一步解放思想、堅定信心,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從“盆景”走向“百花園”、從“試驗田”走向大面積“豐收田”,努力把江蘇建成文化事業強、文化産業強、文化人才隊伍強的文化強省。
實現文化事業強。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基層文化建設、經濟薄弱地區文化建設,支持優秀精神産品生産。堅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則,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擴大文化事業覆蓋面,提高公共文化産品供給能力和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實現文化産業強。重點抓好深化改革、文化創新和産業集聚,以大改革促進大發展大繁榮。在全省範圍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培育一批綜合實力強、競爭力強、帶動力強的骨幹文化企業,壯大一批發展起點高、技術含量高、産品附加值高的特色文化産業群,打造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大幅度提高文化産業在全省經濟中的比重和地位。
實現文化人才隊伍強。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建立完善有利於激發文化工作者積極性和創造性的長效機制,著力培養文化領域的領軍人才、專業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加快培養優秀年輕人才,在改革創新中發現人才、引進人才、鍛鍊人才,形成人盡其才、人才輩出的生動局面。
經濟的快速發展必將伴隨文化的繁榮興盛,文化建設的新高潮正在到來。我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激發全社會文化創造活力,全面提升江蘇文化綜合實力,促進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共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努力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