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6月22日電(記者梁鋼華)記者22日從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獲悉,我國“海洋四號”科考船近日採用新研製的“氣密性孔隙水原位採樣系統”,首次在南海中央海盆4000多米深水水域海底成功獲取孔隙水樣品。這標誌著我國對可燃冰的深海探測技術又取得了新的突破。
可燃冰為天然氣水合物的俗稱,是公認的21世紀替代能源之一,開發利用潛力巨大。近年來,在國土資源部統一組織下,我國海洋地質調查部門通過連續9年的調查研究,發現南海北部具有良好的可燃冰資源前景。
對海底沉積物孔隙水的原位採集及現場分析,是在深海海域快速、高效探查可燃冰的有效手段。而過去,對孔隙水的提取往往採用間接採樣的方法,先採集沉積物,之後再在實驗室通過壓榨、離心和真空過濾抽提等手段進行提取。一般僅在湖泊、淺海等處採用滲透法獲取原位孔隙水。而對於較深海域孔隙水的原位提取,一直是困擾國際地球化學家們的難題。
為了突破這一技術瓶頸,我國863“十一五”計劃中專門確定了“可燃冰流體地球化學現場快速探測技術”的研究項目。該課題由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負責,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研究所、浙江大學、同濟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四川海洋特種技術研究所等共同參與。
通過技術攻關,我國科研人員新研製了“氣密性孔隙水原位採樣系統”,由多個高強度抗腐蝕金屬材料氣密容器縱向排列,通過水下計算機實現對孔隙水採樣的全自動監控和採集。
該系統近日搭載于“海洋四號”科考船進行海上試驗,其最大工作水深超過4000米,沉積物採樣深度大於5米,可同時採集11個層位的孔隙水,系統僅在海底停留5分鐘,每個層位採水量皆超過100毫升,共採集孔隙水1198毫升,實現了在短時間內同時獲取多層位、氣密性、無污染的原位孔隙水。
該系統的海上試驗成功不僅為我國今後進一步開展可燃冰調查奠定了基礎,也為海洋技術裝備的自主創新積累了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