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3日電(記者 周英峰 劉錚) 今年上半年,對於我國的外貿行業來説,顯然是一個從未經歷過的“寒冬”:出口增速持續下滑,外貿企業步履維艱。外需萎縮成為我國經濟增長面臨的最大困難。
當前,全球經濟出現了一些積極的跡象,但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仍未見底,世界經濟復蘇的道路仍很艱難。這個“冬天”的嚴寒,在考驗著我國經濟的實力,也在考驗著人們的耐心。
上半年出口負增長20%幾成定局
儘管6月份的外貿數據還沒有公佈,但今年上半年我國出口負增長20%左右的局面已經基本可以確定。截至5月份,自去年11月份以來,我國出口已經連續7個月負增長。
前5個月,我國外貿出口值累計同比下降21.8%。值得關注的是,5月當月出口下降26.4%,是過去7個月來降幅最大的月份。這種變化,讓人更深切感受到金融危機的逼人寒意。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説,即使下半年降幅收窄,預計全年出口降幅也將在10%以上。而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衝擊最為嚴重之時,我國的出口全年仍保持了0.5%的增長率。
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外貿企業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儘管國家採取了出口退稅、信貸支持等一系列穩定外需的政策措施,但由於外部環境的改善並不取決於我們自己,出口企業依然面臨著訂單下降而且短期化的壓力。
外需的不景氣,影響最深的是工業生産,導致企業效益大幅下滑,部分行業産能過剩。比如,IT是我國工業中的第一大産業,有60%的生産與出口有關。5月份,電子製造業出口交貨值同比下降7.1%。這直接拉低了整個機電産品出口。
“制約我國經濟繼續回升有三個阻力,其中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出口還在下降,是第一個也是最大的阻力。”經濟學家厲以寧説。
積極變化難掩外貿形勢的不確定性
3月和4月份,我國單月出口值同比降幅雖仍比較深,但出現了連續環比增長的勢頭。5月份,單月出口降幅進一步加深,但經季節調整後,環比仍增長0.2%。
商務部副部長陳健2日表示,我國今年1至6月進出口總值同比仍然下降,但降幅趨緩,個別商品出口有所回升。
數字的變化,讓人感覺出口似乎正在逐步回暖,“春天”的腳步越來越近了。不可否認的是,在出口退稅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撐下,我國出口也出現了一些積極信號。比如,前5月服裝出口降幅只有8.1%,比總體出口降幅低很多。
另一個先行指標更給人以信心。7月1日發佈的採購經理人指數顯示,6月份新出口訂單分項指標從5月份的50.1上升至51.4,創13個月最高。這意味著我國出口開始出現月度環比改善的早期跡象。
但專家對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的出口形勢出言謹慎。厲以寧表示,從目前來看,第二輪金融海嘯似乎並不會發生,但世界經濟的觸底比我國要慢,回升可能更慢,外需仍會受到嚴重影響。
6月30日發佈的數字顯示,6月份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意外下降,歐元區5月份企業和家庭貸款增速降至歷史最低點,日本失業率升至6年來新高。這一系列數據表明,發達國家經濟回升乏力,全球經濟復蘇的前景不明。
“當前,全球需求萎縮的趨勢並未改變,外貿形勢仍存在很多不確定性,需要做好打一場持久戰的心理準備。”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院對外經濟所所長張燕生説。
“春天”來臨前更宜加快調整轉型
業內人士認為,世界經濟下滑最嚴重的時刻可能已經過去,但仍會在底部徘徊、震蕩一段時間。同時,國際貿易融資條件惡化、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各國貨幣競相貶值等因素,都可能加劇出口下降的風險。
針對這一現實,5月底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外需萎縮導致出口減少仍是我國經濟增長面臨的最大困難。會議研究部署了進一步穩定外需的6項政策措施。6月1日,財政部再次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率。
“外需萎縮的情況下,追求出口速度和規模並不現實,最需要的是抓住機遇提升出口質量和效益。”張燕生認為,政府應在政策上更多一些創新,給企業以切實有效的支持,推動外貿增長方式加快轉型。
穩定外需對當前經濟保增長意義重大。專家指出,針對當前外貿企業面臨的困難,國家可以考慮更多采取結構性的政策,包括加大減稅力度,改善貿易融資,推進出口信用保險等,在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增強自身競爭力上切實下工夫。
“在當前出口面臨嚴峻外部環境的情況下,保增長、保市場份額是最重要的任務。當然,外部環境的壓力也是我們完善經濟結構的重要契機。”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説。
這場金融危機,正考驗著我國經濟的承受力,也逼迫著我國經濟痛苦轉型。無論是對地方政府還是對廣大出口企業來説,與其坐等“春天”的到來,不如主動進行“早耕”。因為,早調整,早主動,有了後勁,發展才可持續,重走老路,未來沒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