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7月11日電(記者毛咏、曹志恒、張鴻墀) 2004年起,一項旨在改善農牧民住房條件的“抗震安居”工程在新疆啟動,目前,新疆已新建和改造抗震安居房185.5萬戶,890多萬人住上抗震安居房。
2004年以來,新疆境內經歷5級以上強烈地震33次,其中2008年3月21日更是經歷了7.3級強烈地震。但讓人倍感欣慰的是,天山南北所建的抗震安居房經歷了一次次強烈地震的考驗無一受損。
2003年2月24日,喀什地區巴楚-伽師縣發生6.8級強烈地震,導致268人死亡、3萬多戶居民的房屋倒塌,經濟損失15億元。這給本來就經濟發展落後的南疆以沉重的打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席努爾·白克力説:“正是這次慘痛的損失讓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果斷作出決定,抗震減災必須要防患于未然。”從2004年3月起,新疆開始全面實施城鄉抗震安居工程,對地震多發、易發地區的民房進行改造,提高抗震設防標準,力爭用5年時間完成這項工程,讓各族群眾住上抗震安居房,確保在遭受6級左右地震時,不會造成重大人員傷亡。
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抗震安居工程辦公室介紹,截至目前,國家、自治區已累計為新疆抗震安居房建設投入421億元,其中,國家和自治區補助了30多億元,各級地方政府配套、老百姓自己投入建房資金達300多億元。
汶川地震之後,自治區根據新疆仍有133萬戶住房不抗震的實際情況,將抗震安居工程的時限再延長三年,力爭使全疆的每一戶老百姓都能住上一套抗震房。一些縣市還把建抗震房與農村改灶、改廁、改圈、改院及發展庭院經濟結合起來,一個個整齊劃一的“新農村”在天山南北崛起。
住進抗震安居房的喀什地區澤普縣農民卡德爾·玉素甫掩飾不住心中的喜悅,利用政府的補貼和自己的積蓄,他新蓋起了一座總面積達180平方米的抗震房。他説:“以前住在泥巴蓋的小平房裏,條件差得很,娃娃和大人住一起,地震時我就擔驚受怕,生怕把房子震倒。現在好了,我們住上了抗震房,以後再也不用擔驚受怕了。”
汶川地震前的一個多月,新疆南部崑崙山區發生芮氏7.3級強烈地震,導致和田地區于田、策勒、洛浦、皮山、和田共5個縣的43個鄉大量民房倒塌,3萬餘人被迫轉移,但所有新建的抗震安居房安然無恙,成為地震後受災群眾轉移最為便捷的安全“庇護所”。
曾參與評估新疆各種形式抗震安居房性能的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周鐵鋼認為,目前新疆的防震減災事業已走在我國抗震減災最前沿,併為我國中西部其他貧困地區解決人民群眾的住房,尤其地震多發地區建設抗震房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如今,抗震安居工程的建設已成為新疆歷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惠民工程,一次次的強震讓更多幹部群眾認識到抗震房的價值和自治區防震減災決策的正確性。如今,當地群眾已將抗震房改叫“救命房、安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