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3日電(記者王希、王立彬)開局良好、進展順利的京滬高速鐵路項目立足於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大力推廣節地技術,不斷優化橋路設置,使橋梁佔全線長度的八成以上,比傳統路基少用地3萬餘畝。
京滬高速鐵路貫穿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安徽、江蘇、上海七省市,連接的環渤海和長三角兩大經濟區不僅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和最具潛力的地區,也是土質較好、用地緊張的地區。目前項目徵地拆遷已基本完成,全線提供永久用地6萬餘畝,房屋拆遷完成625萬平方米。
國務院京滬高速鐵路建設領導小組有關負責人表示,京滬高鐵建設避良田、讓沃土,以最大限度節約集約用地為原則,能不用地的就不用,能用劣地的就不用好地,能用非耕地的就用非耕地,先後兩次修改設計,優化全線橋梁、涵洞設置,將全線橋梁長度從最初的400多公里大幅增加到最終設計的1024公里,佔全線長度的80%以上。
一般來説,橋梁平均用地寬度為18米,而常規鐵路路基平均寬度約為45米。京滬高速鐵路沿線地勢平坦地區有大量的農業耕作區,如果按照普通鐵路以路基為主的設計,佔用的耕地面積將很大。採用“以橋代路”方案,工程成本高、工藝難度大、裝備要求高,但可以儘量避開農田。據測算,僅此一項措施可節約用地3萬多畝。
此外,京滬高鐵項目在線路走向選擇上也充分考慮節地、集約用地問題:線路設計時盡可能順直,以減小展線長度;線路走向上充分利用既有鐵路通道,減少對土地和城市的分割,盡可能少佔良田和土地利用價值較高的城市用地;優化線路平面和縱斷面,在滿足立交、通航等技術標準的基礎上盡可能降低路堤、路塹填挖高度,避免路基高填深挖。
大型臨時用地一直是建設項目的“用地大戶”,也是國土管理部門監管工作重點之一。京滬高鐵項目通過優化梁場、板場佈局,並採取雙層存梁、永臨結合等措施將大型臨時用地控制在2.3萬畝,同時對臨時用地耕土進行剝離保護,為復墾造地打好基礎。
國土資源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為了確保耕地質量不下降,各地將嚴格土地復墾開發項目管理,依照相關規定徵收復墾保證金,規範復墾項目立項、設計、實施、驗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