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自然保護區尋雙贏之路 嘗試多形式生態補償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7月18日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陸域面積15.1%列入自然保護區

    在中國,大熊貓野外個體數量增長到1596隻,人工繁育個體數量超過200隻;朱鹮從1981年發現時的7隻發展到目前的1400隻;揚子鱷從200多條發展到1萬多條;紅豆杉栽培面積達到近5000公頃……這些成就的取得,與自然保護區建設的快速推進是分不開的。

    在第23屆國際保護生物學大會開幕式上,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説,到2008年底,中國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數量達2006處,面積1.23億公頃,佔國土面積的12.78%,使300多種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130多種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主要種群及其棲息地得到良好保護,有效保護了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85%的野生動物種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

    而來自會議的另一組數據表明,包括林業系統的自然保護區在內,中國共有各類自然保護區2538處,面積1.49億公頃,佔國土陸地面積比例15.1%,包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03處。

    “今天,中國自然保護區數量和面積都增加了許多倍,自然保護區面積與國土面積的比例已經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國家林業局保護司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處長李忠説。

    尋找生態與經濟的平衡點

    陳佑平是四川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令他自豪的是,經過幾年的探索,建立於1965年的王朗自然保護區,在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間找到了較好的平衡點。

    成立之初的幾十年裏,王朗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工作就是看山護林,由於沒有明顯的經濟效益,保護區的工作很難得到當地民眾的支持。從1997年以後,保護區開始引進並建設生態系統監測體系,對於區域內大熊貓等生物種群的狀況、土壤、棲息地等進行系統觀測研究,吸引了眾多科研院所以此為基地進行研究保護。保護區還結合當地獨有的白馬藏族民族風情,開展生態旅遊,增加觀鳥、觀花等項目。

    陳佑平説:“現在,當地的民眾,對保護區的工作非常支持,碰到偷獵等不法行為還會主動舉報,民眾與保護區在根本利益上達到一致,相處得十分融洽。”

    李忠分析説,生態保護成效跟經濟發展程度緊密相關。除了少數幾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中國絕大部分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尚未列入中央財政預算,更多需要依靠地方財政。在一些不發達地區,仍存在地方財政無力支持保護區的情況,投入的長期匱乏,使得部分保護區缺乏建設管理基本資金來源,生存日益艱難。此外,由於被劃為保護區後,當地政府不僅要承擔起養護費用,一些經濟活動還受到限制而得不到補償,甚至出現了少數地方政府傾向於不報建自然保護區。

    針對此狀況,李忠建議,應積極推進立法進程,為自然保護區全部納入國家財政預算提供法律依據,同時,要理順管理體制,並按照中央和地方事權劃分的原則管理自然保護區。此外,應通過幫助區內居民改變不合理的生産生活方式,在保護區內科學、合理地發展生態旅遊等形式,實現自然保護區的發展與群眾生活改善的雙贏。

    嘗試多種形式的生態補償

    “從2004年起,國家實施了國家重點生態公益林建設補助政策,按每畝5元的標準,對已確定的6.99億畝國家重點公益林予以補償,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森林是重點補償範圍之一。該措施的實施,有助於協調處理好生態保護與群眾收入間的關係。”李忠説。

    據李忠介紹,近年來,隨著現代林業建設的開展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實施,一些地方結合國家重點生態公益林建設,開展了自然保護區內集體林長期租賃的嘗試。在浙江省開化縣境內的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政府通過國家、地方公益林補助資金和地方財政資金配套對村民做出資金補償,將保護區內的集體山林租賃給保護區。村民享有統管山林的收益權,對統管山林大、收益較多的村(組),除興辦公益事業和必要的開支外,每年的集體林木收入直接用於農戶分配的比例原則上不少於40%,以體現村民共有。

    此外,在中國,一些非政府組織也在積極嘗試通過市場手段,推進自然保護區的發展。比如“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由“中歐生物多樣性項目”和“保護國際”提供資金支持,在青海湖周邊區域內開展了4個協議保護項目。他們通過與牧民的協商認可,把草場圍欄上的刺絲拆除,並把圍欄高度降低,這樣生活在當地的普氏原羚跳過圍欄時就輕鬆許多。同時社區參與針對普氏原羚的監測巡護活動,而牧民們則根據協議得到一定的經濟補償。(鄂平玲 葉曉楠)

 
 
 相關鏈結
· 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滇金絲猴展示區將於10月開放
· 西藏:自然保護區濕地面積居全國之首
· 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停止開展大眾旅遊活動
· 貴州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封山 三年後開放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