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倒計時300天之際,“走進世博會——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暨世博會歷史回顧展覽”7月5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館開幕。近年來,會展經濟在中國快速崛起,成為中國新的經濟增長點。
會展經濟風生水起
會展業是第三産業中的一員,“會議”與“展覽”並舉,集商品展示、信息交流、市場推廣、技術合作、綜合服務等功能于一體。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中國會展業進入了欣欣向榮的發展期,經濟效益逐步攀升。
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秘書長陳澤炎介紹,近8年來,我國展會數量由1000多個增加到5000多個。目前,全國展覽總面積近600萬平方米,場館總數量和展覽總面積均居世界第三。展覽項目,1997年我國首次突破1000個,到2007年已接近4000個。
迄今已舉辦105屆的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即廣交會,被稱為“中國第一展”。據統計,廣交會的成交額年平均增長16%以上,2001年的成交額是291.41億美元, 2008年已達到697.8億美元。
隨著會展業發展的逐漸成熟,我國形成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3個會展經濟圈。其中,又以北京、上海、廣州3個城市的會展市場最為穩定,展會數量佔全國的25%左右。
會展經濟貢獻可觀
異軍突起的會展經濟正逐漸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助推力和增長點。一位美國市長曾發出如此感嘆:“如果在我這個城市開一個國際會議,就好比有一架飛機在我們頭頂上撒美元。”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管理學院副院長、會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可認為,會展業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作用主要體現在:第一,會展活動最根本的功能就是促進投資和商品貿易,每一次會展活動的舉辦,都會對投資和貿易帶來積極效應;第二,參展的大量國內外客商會在場地租賃、展臺搭建、宣傳推廣、衣食住行等方面支出數額較大的資金,而這些資金60%以上都會流入到舉辦城市,從而為舉辦城市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
關於會展業對國民經濟的強勢拉動作用,國際上有1:9的説法,即會展業的直接收入是1的話,其帶動交通、旅遊、餐飲、住宿、通信、廣告等國民經濟相關産業的收入將達到9。資料顯示,2007年全國各類展覽項目已接近4000個,直接收入達140億元人民幣,由此帶動相關行業收入近1300億元,形成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會展經濟前景看好
當前正是中國會展經濟方興未艾的時期。不少專家認為,會展業是我國今後10年最具發展潛力的10大行業之一。
陳澤炎認為,會展經濟的發展,必須結合市場,結合需求。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市場經濟日趨成熟,第三産業迅速崛起,對外開放不斷加強,這些都為會展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市場和需求。
另一方面,會展經濟的發展已經越來越多地引起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相關政策和措施陸續出臺。不僅中央相關部委,上海、廣東、河南、四川、太原、深圳、青島等省市也都相繼頒布了與會展活動相關的政策,浙江、廣東、四川、北京還出臺了展會知識産權保護措施。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扶持和引導,有利於會展經濟市場秩序的規範,為未來會展經濟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目前,上海世博會的招展工作仍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至今已有24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確認參加上海世博會,創下158年世博史的最高紀錄。上海財經大學世博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孫元欣指出,上海世博會將給我國帶來1.2萬億至1.5萬億元的産出效應,其中,至少有30%釋放在世博展期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