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武警黃金八支隊尋金報國造福新疆各族人民記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21日   來源:新華社

天山南北架金橋
——武警黃金八支隊尋金報國造福新疆各族人民記事

    新華社烏魯木齊8月21日電(吳天鵬、楊方忠、吳傑)21年來,武警黃金八支隊官兵以尋金報國造福新疆各族人民為己任,在少數民族聚集區先後探獲大、中、小型金礦32座,累計提交黃金資源量113噸,經濟價值達200多億元,惠及20多萬各族人民群眾,架起一座座脫貧致富的幸福金橋。

    用生命鋪就幸福之路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在佔中國版圖六分之一的新疆找黃金,八支隊官兵面臨重重困難。

    平均海拔4700多米的阿爾金山,四圍是數百公里的無人區,新鮮蔬菜運不上山。施工期內,官兵們只能靠吃脫水菜度過,連最普通的土豆燉白菜也成為奢侈的美味。

    上下山的唯一山道斷路,保障車無法進山送糧。在冰寒的帳篷裏,官兵們互相擁抱在一起,用體溫相互取暖,靠鹽水煮黃豆苦撐了3天3夜。救援官兵趕到時,他們露在手套外面的雙手已經凍腫潰爛。

    官兵們苦戰8個月,最終在無人區圈定了11個金異常靶區。

    對黃金部隊官兵來説,在野外採集的礦石標本是尋找黃金的重要依據。如果礦石標本不準確,有可能與深埋地層的黃金寶藏失之交臂,官兵們也往往把礦石標本視為自己的生命。

    在哈密地區南湖戈壁的紅格爾塔拉,戰士伍軍良在採樣返回營地的途中迷失方向,被困戈壁灘。3天后,當戰友們找到他時,他已是面目全非,臉頰皮膚灼傷爆裂,鼻腔裏流出的鮮血已經結痂變黑,磨穿洞的膠鞋底和腳掌粘在了一起,散發著一股難聞的焦煳味。

    可伍軍良直到昏迷,也沒有扔掉採集來的26件礦石樣品。

    這一年,依靠這些礦石樣品,支隊重新作出了找金部署,在這一地區取得了重大突破。

    尋金征途,艱險重重,八支隊官兵們前仆後繼,從不畏懼。在野外一線工作了17年的高級工程師易正文,終因勞累過度倒在了野外荒漠上。3年後,他的兒子易凱大學畢業後,又拿起父親留下的地質錘,義無反顧地踏著父親的足跡走向戈壁。

    用真愛架起幸福之橋

    馬莊山金礦位於哈密市沁誇區,清朝時就有數萬人在這裡開採淘金,但始終沒有留下一份翔實的地質資料。沒有地質資料,尋找黃金礦體就等於盲人摸象。

    八支隊官兵憑藉地質錘、放大鏡等比較落後的找礦工具,歷經10年艱苦拼搏,終於探獲了黃金資源量為21.8噸的第一座大型金礦。

    如今,提交轉讓地方的黃金礦山開發利用後,成為哈密地區的經濟支柱産業,不僅增加了數千個就業崗位,還帶動成千上萬的各族群眾走上富裕之路。

    哈薩克牧民薩巴依世代在戈壁灘上放羊為生,家境貧寒。黃金部隊到這裡找金時,設備物資全都依靠牛馱人扛運上山。薩巴依主動承擔起了幫助部隊運送物資的任務。

    望峰金礦開發利用後,薩巴依成了礦山的一名合同工,每月能掙600元。薩巴依激動地説:“我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還能成為拿工資的人,這全都是黃金部隊為咱找到了金礦才有的!”

    黃金八支隊進疆初期,新疆歷史上尚未發現沙金。為此,300多名官兵五進素有“死亡之谷”的阿爾泰山水系尋找沙金。兩年後,他們提交了新疆黃金史上第一份沙金地質勘探報告,探明沙金資源量3噸多,還找到了塞裏闊勒和蘇巴薩依兩個成礦遠景區,不但促進了當地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還改寫了新疆沒有沙金的歷史。

    在新疆東準噶爾腹地,中蒙邊界線163號界碑矗立處,有一個叫烏拉斯臺的地方。當地居民80%是哈薩克牧民,由於語言不通,信息閉塞,經濟來源主要依靠畜牧業,生活十分貧困。黃金八支隊來到這裡後,不到3年時間,探獲黃金資源量7噸,使這個千百年來無人暇顧的荒郊野嶺變成了黃金寶地。

    如今,烏拉斯臺的人口數量大幅增多,已由幾十戶居無定所的遊牧民,變成了擁有300多戶固定住戶,這個哈薩克村鎮經濟開始騰飛。

    近年來,黃金八支隊及時調整找礦佈局,加大資金、技術和人力資源投入,相繼探明雙泉、哈西、老山口等一批有影響的金、銀、銅等多金屬礦床,累計提交金資源量60噸、銀資源量130噸、銅資源量2萬多噸,成為造福當地各族群眾的金山銀谷。

    用真情書寫大愛情懷

    進疆21年,官兵們走到哪,就把愛民真情播撒到哪,先後在荒漠沙化嚴重的民族地區植樹造林4000多畝,為民族群眾義診5300多次,在少數民族地區援建希望小學兩座,使180多名貧困兒童重返課堂。

    青河縣塔克什肯鎮牧業寄宿學校,是一所坐落在中蒙邊境小村子裏的學校,教學設施簡陋。得知情況後,支隊主動與學校簽訂助學協議,每年捐資3.5萬元完善更新教學設施建設,還先後捐資用於達坂城回族小學等4所特困學校基礎設施建設,89名官兵與貧困兒童結成助學對子。

    支隊領導換了一茬又一茬,官兵走了一批又一批,但助學扶貧的接力棒始終在傳遞。

    為幫助少數民族群眾致富,官兵們利用野外找礦的休整間隙,定期組織技術骨幹深入少數民族聚居區,進行科學種植、養殖技術培訓。奇臺縣北塔山牧場9戶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牧民在支隊官兵的幫助下,學會了種植蔬菜和細毛羊養殖技術,人均年收入從之前的不足800元提高到如今的1700多元。維吾爾族群眾木拉提感激地説:“熱合買提(謝謝),你們是我們的好兄弟!”

    多年來,支隊官兵時刻把對新疆各族群眾的真摯愛心,植根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行動之中。

    2008年5月,20多名官兵進駐阿爾金山找礦,周圍牧民擔心他們弄臟水源,便把村裏唯一的水井上了一把鎖。官兵們便自覺到下游水溝裏接水,澄清後食用。中隊食堂也開始做起清真餐,還主動給牧民送去食鹽等生活用品。一週後,在牧民帶領下到村口打水的官兵們發現,鎖在水井上的鐵鎖變成了一條拴在井蓋上的紅絲帶。

    烏拉斯臺常年乾旱多風,當地牧民要到60公里外一個叫做“苦水”的水源地取水。官兵們利用擁有的鑽探技術設備,苦戰數天,打出一眼泉水井。喝著清澈甘洌的泉水,牧民們執意將“苦水”改名為“雙泉”,意取軍民雙擁之泉。

    近年來,支隊連續6年被評為“民族團結先進單位”,1個中隊和2名個人被評為“民族團結先進集體”和“民族團結先進個人”,6名官兵被評為“擁政愛民模範”。

 
 
 相關鏈結
· 武警總醫院專家醫療隊赴新疆服務各族群眾紀實
· 天路壯歌——武警交通二總隊參建新疆交通工程建設記事
· 武警交通二總隊參建新疆交通工程記事:天路壯歌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