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改善了農村學校辦學條件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2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8月24日電(吳晶、楊舟)對於新疆阿勒泰草原哈薩克族女孩賈娜兒來説,新建起的寄宿制學校無異於“第二個溫暖的家”。

    “有了新學校後,上學的困難再也沒有了,即使放假了,大家也願呆在學校,多讀點書”。賈娜兒説。

    自2004年實施的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使農村孩子告別了“早晨上學數星星,晚上放學看月亮”的日子,有效保障了農村義務教育的貫徹落實,杜絕了因地理客觀條件而造成的輟學和失學現象。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寄宿制工程的實施基本解決了西部農村地區學生“進得來”的問題,滿足了195.3萬名新增學生的就學需求和207.3萬名新增寄宿生的寄宿需求。

    為了這項工程,中央共投入100億元,共建成7651所寄宿學校,覆蓋中西部地區953個縣,其中西部536個、中部417個。

    “最好的房子是學校,最美的環境是校園。”這是寄宿制工程實施以來,西部地區農民常挂在口頭的話。這些學校的一磚一瓦,都銘記著中國為推動教育事業發展而付出的艱辛努力。

    歷史不會忘記:世紀之交,中國政府向世界莊嚴宣佈:這個有著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已基本實現基本普及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簡稱“兩基”)的目標。

    到2000年底,全國通過“兩基”地區人口覆蓋率達到85%以上,青壯年文盲率下降至5%以下。然而,西部地區“兩基”攻堅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西部地區地廣人稀,有一師一校點約9萬個,佔全國校點的80%以上;在一些高山、高原、高寒及牧區、半農半牧區和荒漠地區,80%左右的初中生、50%左右的小學生需要寄宿。

    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辦學形式使西部地區的教育成本居高不下,低水平的教育投入難以保證基本的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適齡少年兒童“進不來、留不住”成為制約西部農村地區普及義務教育的瓶頸問題。到2002年底,西部還有410個攻堅縣尚未實現“兩基”,人均受教育年限僅為6.7年。

    中央高瞻遠矚,迅速作出實施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決定,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

    經過科學規劃、合理佈局,通過發動群眾、整合資源,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順利實施,覆蓋了從高原山區到邊境海島的廣大西部地區和邊遠地區。據統計,海拔3000米以上項目學校有495所,4000米以上項目學校有152所,5000米以上項目學校有3所,邊境海島地區項目學校有486所。

    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農村學校辦學條件,使中西部農村地區校舍總面積新增1381萬平方米,其中西部新增1076萬平方米。西部410個攻堅縣農村學校校舍總面積新增972萬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積從2003年的3.92平方米增加至2006年的4.66平方米。

    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有關負責人説,寄宿制學校建好後,學校的吸引力增加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更高了,家長都積極送孩子住校學習。

    目前,西部農村初中寄宿生比例已達53.6%,這一比例在西藏、廣西和雲南3個省份甚至超過70%。同時,2007年西部農村小學寄宿生比例達到11.6%,西藏、內蒙古、雲南、青海4個省份超過20%。

    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從“硬體”方面改變了西部教育落後的面貌,使西部的孩子可以和其他地方的孩子一樣,同在一片藍天下發展成長。

    與之同期實施的“兩免一補”(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的書本費、雜費,並補助寄宿學生生活費)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西部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等措施,使農村義務教育實現了飛躍。

    到2007年底,西部地區“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98%,比2003年初的77%提高了21個百分點,超出計劃目標(85%)13個百分點;西部各省區市初中毛入學率均超過計劃提出的90%;西部地區到2007年底累計掃除600多萬文盲,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

寄宿:想説愛你不容易——一位農村寄宿生的心裏話

    新華社長春8月24日電(記者 馬揚)“不住不行呀,如果走路上學得兩個多小時呢,太遠了。”見到13歲的張瑤時,她正在幫媽媽丈量土地,為了增加些收入,家裏準備和村上其他人合夥養鵝。

    “我從上小學就開始住校了,一直到現在。今年秋天我就上初中了,以後的日子,我還得住。”提起自己的學習生活,張瑤顯得有些少年老成。

    2003年,家住吉林省通化縣大安鎮下四平村的張瑤滿8歲到了上學的年齡,由於村裏原來的學校被撤並,她只能選擇到離家幾十里外的大安鎮中小學上學。

    “剛上學的時候我特別小,從沒離開過家,可媽媽把我送進宿舍就走了,一個星期都沒來看我,那些日子,我天天哭。”張瑤説。

    大安鎮中小學是一所集小學和初中為一體的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2001年國家實行農村中小學撤並後,大安鎮下面所有的6個村小都被取消,全鎮900多名學齡兒童都集中到了這所學校上學。

    學校撤並帶來的直接問題就是一些學生的上學路程增加。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學校建起了集體宿舍,讓那些家遠的孩子寄宿學習,張瑤就是其中之一。

    “我媽媽跟我説,每天走兩個小時上學太遠了,太不安全,她不放心,又沒時間天天送我,為了讓我能多學知識,所以只能住校。”張瑤説。

    十幾個同齡人住在一個房間,對於剛入學的孩子來説充滿了新鮮感,但帶來的實際問題也著實不少,“年齡小、想家,大家就天天一起掉眼淚,很多人遇到了問題都不知道怎麼辦,有的同學之間還有矛盾,也不太會處理,就自己琢磨。”

    住宿的前兩年,張瑤的衣服基本上是一週往家送一次,不會洗澡,吃飯也常常手忙腳亂,但很快,她就適應了,“現在我的衣服都是自己洗,比誰都乾淨。”

    為了保障學生安全,學校實行的是封閉式管理,平時進出校園得拿通行證,“每天5點我就起床了,然後吃早飯,到校學習。吃完晚飯後,再到教室上晚自習,一直到晚上7點半,9點左右就休息了。”

    校園內的生活很簡單,“平時除了學習也沒什麼業餘活動,就是大家一起説説話、玩玩兒;每天晚自習,老師都給我們輔導功課和作業。挺適應這種生活的,但有的時候也覺得有些枯燥。”

    2008年以前,國家尚未在當地免除農村學雜費時,張瑤除了要交納學雜費外,還要交住宿費,加上其他生活開銷,每學期的費用大約在1000元錢。2008年以後,她的學雜費和住宿費都免了,每學期大約只需要700元。“可我媽媽還是覺得挺多的。吃是花費最多的,我一個月的伙食費是140元,媽媽説要是在家裏,地裏啥都有,隨便整點就夠我吃的了,根本不用花錢。”

    “媽媽每月給我5元零花錢,我捨不得花,能攢就攢起來了。”一提起自己的花費,張瑤顯得有些不安。

    為了保障女兒的生活花銷,張瑤媽媽趙成艷在女兒上小學後,到鎮上打起了零工,今年暑假還計劃養鵝,搞些創收。儘管經濟壓力不小,但6年的寄宿生活也有令張瑤媽媽欣慰的地方:孩子比同齡人自理能力強,像擦桌子、整理被褥等很多簡單的家務活自己都會幹,學習也不用太操心,成績也不錯。

    雖然如此,寄宿給張瑤媽媽帶來的擔心也不少:“一個是孩子的安全,儘管學校管得很嚴,可畢竟是個小孩子,又是女孩,像她們學校周圍的環境不太好,到處是網吧,不衛生的小飯店、食雜店,治安情況也不太好,我不在她身邊,哪個地方不留神都容易出問題。”

    每個週五晚上,學校都有班車將住宿的學生送回家,週日下午再將學生們接回學校,張瑤説那是自己最開心的時候。但媽媽趙成艷卻感覺,最近幾年女兒實際上越來越不愛回家,離自己似乎越來越遠了。

    趙成艷説,有一次,她去學校看女兒,本來挺開心,誰知女兒卻問她,以後週末她不回家行不行,“孩子成長最關鍵的時候,本來是最需要親情的,但沒辦法,在農村沒條件,為了學習,只能把別的都放一邊了。”

    今年秋天,張瑤順利地進入了初中,即將開始新的學習生活,但學校校址依然還是原來的中心校,依然還需要住宿。對此,張瑤説她已經習慣了,她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好好學習,爭取將來能考個好學校、找份好工作,幫家裏多減輕點負擔。

 
 
 相關鏈結
· 西安市24所農村山區寄宿制學校明年春天投入使用
· 寧夏將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緩解"大通鋪"現象
· 陜西省召開電視電話會議要求加強寄宿制學校管理
· 大連從秋季學期起提高貧困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標準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