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9月1日電(記者 李亞楠)1日在河南省鄭州市舉行的第16屆海峽兩岸城市發展研討會上,部分台灣學者對記者表示,兩岸在防災減災方面應加強交流與合作,可以考慮進行長遠的制度設計,兩岸在進行協商時應注重災害防治的議題,不應只著眼經貿交流。
台灣長榮大學周士雄教授建言,兩岸在災害預警和防治方面應加強合作。他説,兩岸是最能溝通的,彼此應該互相幫助。台灣和大陸離得這麼近,不合作是很奇怪的。兩岸應該推動災害聯防和聯合預警,這事關人民生命財産。
周士雄還建言兩岸可多一些民間團體組織的交流,少一些政府主導的交流。他説,去年汶川大地震後,台灣的專家學者過來對災後重建進行調查,得到一些數據和經驗,此次台灣水災之後,大陸專家學者也可組建團隊過去做一些災後訪察,進行經驗交流。
台灣銘傳大學洪啟東教授則表示,兩岸就防災減災可以加強三方面的交流:資訊和經驗的交流、對災害規模判斷和減災方式的交流、人員的交流。他認為,兩岸可以先選擇一些特質相同的地區,在防災減災方面進行交流合作,然後從點到面,逐步推展開來,最後制定一項政策出來,這樣兩岸人民都會從中受益。
洪啟東教授還認為,兩岸雖然在衛星、氣象和疫情方面有了不少交流,但由於政治原因,在人員交流方面還顯不足。他建議,兩岸在進行協商時,應更加注重防災減災的議題,不應只談論經貿交流的議題。
台灣都市計劃學會兩岸交流委員會主委解鴻年分析了兩岸在救災決策方面的差異。他認為,大陸更注重由上而下的決策,台灣除了由上而下之外,還非常注重由下而上的決策理念,這就導致台灣在救災效率和規模上稍顯欠缺。
解鴻年表示,現在兩岸的合作交流已經越來越密切,希望能撇開政治的考慮,加強兩岸防災救災之間的合作,多解決實際問題。對於此次台灣遭受的水災,他説,每次破壞,都是重新創造的機會,如果不能從中找到再創造新生命的機會,我們就浪費了一次破壞。
第16屆海峽兩岸城市發展研討會以“城市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來自海峽兩岸的近百名專家學者就全球化時代的城市發展、城市生態與可持續發展、防災減災與城市規劃等議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和交流,共同商討應對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