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張選傑、李兵峰、秦潔)在閱兵村,每一名村民都代表著一個中國印記。他們或地域不同,或民族有別,或經歷各異,但鐫刻在心中的“中國印”是共同的。連日來,記者在第二炮兵學員方隊採訪,被一個個真情故事所感動。
和琪:普米族連著中國心
黝黑臉龐,瘦高個子,來自少數民族普米族的和琪,是軍校大一的學員,今年剛滿20歲。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雲南西北高原的蘭坪老君山和寧蒗的牦牛山麓,人口只有3萬多。和琪自豪地説,他可能是普米族參加國慶閱兵的第一人。
2008年,和琪參加高考。由於國家對少數民族的優惠政策,他被優先錄取到第二炮兵工程學院發射工程專業,成為村裏走出的第一個大學生。
“在我們普米族許多村民家裏的廳堂裏,至今仍挂著毛主席像。”和琪説,鄉親們聽説他要參加國慶閱兵時,紛紛鼓勵他要努力成為普米族的雄鷹,為祖國爭光也為普米族人爭光。
由於閱兵訓練實行淘汰制,和琪幾次面臨考驗,但都幸運過關。他説:“感謝組織對我的關懷,感謝祖國和人民對普米族人的重視和關心!”
為了提高訓練成績,和琪暗暗為自己制訂了一套體能訓練計劃。為了增強腿部力量,他把兩個近5公斤的沙袋綁在小腿上。晚上熄燈前,他總要偷偷跑到操場上,做上100個俯臥撐和仰臥起坐。
進駐京郊某閱兵村後,和琪更加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有一段時間,北京的氣溫近40攝氏度,訓練場更是達到50多攝氏度。為了防止中暑,方隊將下午的訓練時間延後2個小時。當許多人在宿舍休息時,和琪卻跑到水房或者訓練場的涼棚里加班體會動作。
憑藉這種特別能吃苦的精神和韌勁,他的訓練成績突飛猛進,由剛開始每次考核的倒數幾名,上升到排面的前幾名,還因為訓練成績優秀多次被方隊表彰。
張原:十年終圓閱兵夢
回憶起參加10年前參加國慶50週年盛典時,錫伯族學員張原依舊興奮不已。
1999年,13歲的他正在北京育才學校讀初中,被選拔為國慶慶典活動眾多花童中的一員。閱兵那天,部隊鏗鏘的正步聲讓他激動不已。 當時,張原心中就埋下一顆理想的種子:有一天也要像他們一樣走過天安門。
張原出生在北京一個軍人世家。高中軍訓時,教官給大家放世紀大閱兵的錄像片,張原看過後,從軍夢就燃燒得更旺了。
後來,他進入了軍校,又如願成為國慶60週年閱兵村的一員。
在閱兵方陣裏,排頭是“龍頭”,排尾是“龍尾”,第7列則被譽為“龍骨”。到了方隊,由於有了很好的基礎,張原很快就進入了角色,被選拔到“龍骨”位置。所以,他的訓練成績好壞將直接影響到整個方陣。
“不能出半點差錯,差一分一毫都不行。”張原坦言自己的壓力很大。有時訓練,排面老是走不齊,不是中間陷下去,就是排尾翹起來,經常受到教練員的批評。
於是,張原更加努力地投入訓練。為了達到“分毫不差”的目標,他就叫上戰友,為自己測量步幅步速,直到自己確實練好了為止。
“我只能看到前面3名戰友的耳朵、後腦勺組成的鏡像框在移動,只能聽到自己的呼吸和步伐聲,就像10年前在天安門前的感覺。”張原説起在閱兵聯指第一次評比考核時的感覺,滔滔不絕,一臉幸福和滿足。
在這次考核中,第7排面被評為最好排面,他被評為“訓練標兵”。
不一樣的經歷,一樣的自豪和感動。張原在自己的閱兵日記上寫道:“在祖國的懷抱裏成長進步,我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自豪!祝願我的祖國明天更加美好!”
張洪峰:心中始終充滿著“中國激情”
從金水橋畔標兵到奧運升旗手,從光榮儀仗兵到國慶閱兵教練員,張洪峰經歷了太多的耀眼時刻。
10年前,他參加國慶閱兵,成為金水橋畔一位光榮的標兵;1年前,他參加北京奧運會,成為許多場館的升旗手。今年,他擔任起方隊的副總教練。
1993年,張洪峰入伍來到三軍儀仗大隊,成為一名光榮的儀仗兵,先後完成各種儀仗司禮任務460余次。
閱兵訓練間隙,學員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滿臉汗水的張洪峰給一群圍著的學員上百次地示範動作:“看,正步踢腿就得這樣,出腿如閃電,快、準、狠……”
三中隊教導員張鳳明説:“學員們反映説,每次上訓練場,被張教練‘忽悠’得渾身都有一種被燃燒的感覺。”
“一個部隊士氣最關鍵,解決思想上的問題,比解決動作上的問題更重要。”張洪峰是這樣理解的。
張洪峰説:“無論是在‘閃光燈’下,還是在閱兵訓練場上,每當國歌響起、國旗升起時,我的心中更充滿著激情和感動。”
學員王林濤剛入隊時,隊列基礎不太好,常常跟不上其他戰友的進度,張洪峰就利用休息時間,一對一進行輔導。如今,王林濤經常成為閱兵村的示範標兵。
“只有不會訓的教練,沒有訓不好的戰士。”張洪峰説,“所有的成就應歸功於心中的‘中國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