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達沃斯年會·時評:發展綠色經濟不能再錯失良機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12日   來源:新華社

達沃斯年會·新華時評:發展綠色經濟不能再錯失良機

    新華社大連9月12日電(記者 徐揚)在本次達沃斯年會上,綠色經濟首次成為核心話題而備受關注。北京首創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劉曉光呼籲,發展綠色經濟不能再錯失良機,應給予綠色經濟成長更多鼓勵措施,掃除發展的各種障礙。

    綠色經濟,是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以發展環保技術、清潔生産工藝,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當前,氣候變化、能源危機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發達國家正在加大投入,推進綠色經濟發展。一方面借此擺脫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尋求新的發展機遇。正如與會嘉賓在本次論壇上指出的,以能源技術革命為核心的綠色經濟,具備擔當全球經濟新引擎的重任。

    應清醒地認識到,發展綠色經濟並不是可有可無,而是轉變增長模式的根本性要求。誰搶佔綠色經濟的制高點,誰將在未來更有競爭力。

    在工業化道路上,中國追趕了幾十年,目前仍處在轉型階段。在綠色經濟方面,中國起步也晚。這次不能錯失良機,而應抓住全球産業結構調整的契機,奮起直追,力爭在新一輪技術革命中佔據一席之地。

    發展綠色經濟,需要做好前瞻性規劃。根據不同領域、不同産業制定發展目標,制定行業標準,推動綠色企業做大做強。

    發展綠色經濟,發達國家給予了投資、政策、稅收等方面的支持。當前,機制、體制以及價格、市場等諸多因素,仍是我國綠色經濟的發展障礙。因此,一些綠色産業發展困難重重。

    綠色經濟起步之初,抗風險能力較弱,需要支持、呵護。為此,要加大資金政策支持,如借鑒美國加州的鼓勵措施,對使用太陽能的用戶給予補貼,以降低節能産品進入市場的成本。

    發展綠色經濟,不僅是政府和企業的責任,還需要每個公民的參與。要加大教育和宣傳力度,讓綠色經濟成為社會共識。如果教育和輿論能夠發揮作用,節能減排意識成為公民的自覺行動,則綠色經濟發展就指日可待。

綠色發展成為眾多企業界人士的共同期盼

    新華社大連9月12日電(記者 陳玉明、蔡擁軍)“這次來參加夏季達沃斯論壇,我主要關注綠色發展問題。”北京首創集團總經理劉曉光説。

    在劉曉光眼中,對環保事業的關注只是企業家應盡的社會責任;正是這種社會責任感的驅使,5年前,劉曉光聯合其他79名企業家成立了阿拉善SEE生態協會——這也是中國第一家由企業家群體發起成立的生態環保組織,劉曉光擔任協會的第一任會長。這個協會除募集資金用來治理西部沙漠外,還要求參與的企業家必須以身作則,在自己的公司內做好環保工作。

    “綠色經濟應該有一套完整的體系,比如綠色産品、綠色技術、綠色企業、綠色園區、綠色城市等。發展綠色經濟不能只是一句空話,一定要對各行各業規定具體的綠色標準,然後制定配套的稅收、財政、信貸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劉曉光説。

    劉曉光只是本屆夏季達沃斯年會上關注綠色發展的眾多企業界人士中的一位。

    “我們食品和飲料行業與環境保護有著密切關係,我們每年要投入很多資金用於節水和節能方面的研究和實踐。”百事美洲食品公司首席執行官約翰·康普頓説,“中國是個水資源缺乏的國家,所以我們還在內蒙古包頭投資節水灌溉設施,幫農民改漫灌為滴灌,這樣可以節約70%的水。”

    “義不容辭!”在談到節能環保、綠色發展問題時,華旗資訊集團總裁馮軍説。

    作為一家生産電子信息類産品的高科技企業,華旗對電器節能尤為關注。“現在電腦已經非常普及了,但是普通電腦電源轉換效率偏低,浪費了大量的電能。所以我們開發出新型的電源,可以大幅提高電源轉換效率。”馮軍説。

    綠色發展不但要有先進的技術,更要有超前的理念。

    “過去20年,城市的主要污染源是工廠,但隨著工廠的逐漸外遷,將來城市的主要污染源是社區垃圾。”中國國際能源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吳國迪説。

    吳國迪透露了自己的環保構想:“我們正在與一些城市運營商和設計商合作,打造生態型社區項目。生態型社區以維護區域生態系統平衡和生物多樣性為主題,相比于普通的社區,生態社區通過應用新技術,使得社區的電能需求、熱需求、供氣需求等大幅降低,並且對於污水以及垃圾的循環再利用率大幅提升,最終使其成為低碳排放甚至零碳排放的資源和環境友好型的綠色社區。”

 
 
 相關鏈結
· 大美青海--生態保護與綠色經濟成為發展的主旋律
· 專訪:美國企業家認為中國有實力促進綠色經濟
· 首屆全球綠色經濟峰會在天津開幕 張高麗等出席
· 全球綠色經濟峰會開幕 推經濟"綠色"復蘇成共識
· 武漢開發區細算綠色經濟賬 招商項目先過環保關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