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23日電(記者 劉詩平)與遭受金融危機重創的歐美銀行業不同,中國銀行業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表現突出,其中工商銀行在市值、盈利、存款等方面繼續名列全球銀行業榜首。“後危機時代”,全球銀行業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我國銀行業有哪些“危”與“機”?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一週年之際,工行董事長姜建清就當前工行及銀行業的一些熱點問題在工行大廈十層會議室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全球金融體系將更加多元化
記者: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無疑會給全球金融業帶來巨大變革。您認為對工行乃至中國銀行業來説,在“後危機時代”有哪些“危”和“機”?
姜建清:此次金融危機確實會對世界經濟格局産生重大影響,同時對世界金融機構的格局産生很大影響,一些世界排名靠前的“百年老店”一夜之間不復存在了。但是,我們應保持清醒的頭腦,危機過後以美國主導的世界金融格局短期內不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對中國來説,最重要的是認真做好自己的事情。
此次金融危機對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銀行帶來的影響並不一樣。相對來説,我們由於沒有那麼多複雜的金融衍生産品,或者説國際化程度還不高,所以直接影響有限。更為重要的是,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8月,中國政府這一輪政策出臺非常及時,對大局的把握非常到位,中國在應對金融危機中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金融業與經濟發展大局密不可分,所以中國的金融業也有比較好的表現。
目前,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亞洲這一極正在迅速崛起,特別是中國正在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危機之後,未來全球經濟、金融體系會更加多元化。
此外,這場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和金融業提出了很多課題,比如發展方式和發展模式問題,銀行業未來的監管、創新等。因此,一方面要認真總結和吸取這場危機帶來的經驗和教訓,另一方面要抓緊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抓緊發展自己。
按既定的國際化道路向前走
記者:工行作為國內最大的商業銀行,要成為一家國際化的銀行,還需要做哪些工作?金融危機爆發後,西方一些大型銀行的國際化戰略有所改變,工行的國際化戰略會否改變?
姜建清:工行堅持積極穩健的國際發展戰略,到今年6月末,在全球15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143家分支機構,境外運營資産達3148億元人民幣,比年初增長15%。近兩年來,工行的海外機構發展很快,比如收購印尼哈利姆銀行,收購澳門誠興銀行79.93%股權和南非標準銀行20%股權,去年還在紐約、悉尼、迪拜、多哈設立了分支機構,工行會逐步成為一家區域性乃至國際性的銀行,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對外投資和並購都有一定風險,必須非常謹慎行事。
工行海外發展戰略主要是跟隨中國企業“走出去”。隨著中國企業從過去銷售、採購全球化,逐步走到生産全球化和資本運作全球化,中國的金融業也會伴隨著中國企業走向全球,最終成為國際化的銀行。
目前工行在按照既定的國際化戰略發展,在前一個三年計劃完成之後,今年第二個三年計劃又開始推出,我們是非常堅定地按照既定的道路在走。這場金融危機使我們對金融風險有了新的認識,但工行的發展戰略沒有改變,會繼續朝既定的方向前進。
信貸增多不必然産生風險
記者:銀行業的天量信貸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工行在把握信貸方面有什麼標準?您是如何看待信貸風險和貸款規模的?
姜建清:銀行信貸與社會經濟發展及經濟結構密不可分。去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內很多企業遇到許多困難,中央決定擴內需、保增長。在此情況下,工行今年的信貸增長創歷史之最。截至6月末,工行各項貸款餘額為54365億元,比年初增加8645億元,貸款增幅18.9%。
信貸大量增長,能不能把握信貸風險,經受住歷史的考驗?我相信工行的信貸控制水平能夠做到。工行新增貸款主要投向的是國家重點扶持和鼓勵發展的領域,同時加快了從産能過剩行業、環保不達標和高能耗企業退出的步伐。今年以來,工行在信貸管理系統中啟用了“綠色信貸項目標識”。
社會各方擔憂過快的信貸投放會不會形成新的風險,這些擔憂可以理解,但信貸增加並不是必然就産生風險,主要看信貸的投向。從工行來看,信貸較多地投到了一些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從過去十年的經驗看,我們貸款支持的一些基礎設施項目基本都達到了預期效益。但我們也認識到信貸較快投放期後,必須更加加強貸後管理,以防患于未然。
間接融資佔絕對多數的現狀須逐步改變
記者: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國際金融格局將會發生巨變。未來中國金融業在戰略發展方面,有哪些值得反思和應引起注意的地方?
姜建清:未來中國金融業發展戰略確實有很多問題值得研究,比如説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比例問題。目前世界上的融資主要分銀行主導型體系和資本市場主導型體系兩種。中國毫無疑問是銀行主導型體系,間接融資的比重曾經高達百分之九十幾,今天依然達到百分之八十幾。這種體系本身蘊含著很大的風險,未來用什麼辦法逐步改變這種結構失衡,對中國金融業乃至經濟的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關係巨大。
這種格局必須逐步調整。人們看到今年信貸增加較多,可如果歷史地看十年前的信貸總量,再預測十年後的信貸總量,可以看出在社會總的資源配置和積累上,銀行信貸的規模越來越大。也就是説,信貸的累積沒有“出口”,長此以往會給中國金融業帶來很大的潛在風險,而這種風險是系統性、制度性的。
此次金融危機中暴露出了大量金融衍生品的問題,但其實這並不是資産證券化本身的問題,而是多次證券化後造成風險失控的結果。很多人認為資産證券化就是洪水猛獸,卻忽略了把信貸累積在銀行系統中同樣可能産生巨大的風險。中國古代的治水,鯀用“堵”的辦法,可水越堵越大,後來大禹用“導”的辦法加以解決。其實金融風險也需要“導”,這要求在體制上、制度上使直接金融和間接金融更加平衡,提前進行“導”。
此外,中國金融業未來可能面對的主要課題還包括利率市場化以及人民幣逐步國際化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如果中國銀行業的增長方式不改變,收入結構、業務結構不改變,在市場環境變化時,亦可能會面臨經營困難。因此,我們應未雨綢繆,抓緊研究,積極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