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拋棄《京都議定書》將是國際氣候談判的嚴重倒退
——訪發展改革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
新華社曼谷10月9日電(記者 朱麗 張秋來)聯合國2009年第四次氣候變化談判會議9日下午在曼谷落幕,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中國代表團團長蘇偉當天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歷時兩周的談判在技術層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各方在關鍵問題上仍然存在較大分歧,而且出現了不利於談判進展的新聲音。
蘇偉説,談判各方為準備和整理作為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談判基礎的案文做了大量工作,儘管過程非常艱苦,但在壓縮文件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篇幅上從200頁壓縮了一半左右,這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在政策層面上,各方的關鍵分歧仍然存在。蘇偉説,分歧主要是在發達國家量化大幅度減排指標和對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持這兩方面。而且在談判過程中,歐盟及一些發達國家節外生枝,提出了脫離“巴厘路線圖”的新要求,主張把《公約》和《議定書》雙軌談判合併成一條軌道,徹底拋棄《議定書》,“在《公約》下重新談判制定一項單一法律文件”。
蘇偉説:“這嚴重背離了國際氣候變化談判的根本基礎。”
他説,2007年12月由180多個國家共同簽署的“巴厘路線圖”為應對氣候變化談判的關鍵議題確立了明確議程,其中最基本的一個條款就是實行雙軌制談判:一方面,簽署《議定書》的發達國家要履行《議定書》的規定,承諾2012年以後的大幅度量化減排指標;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和未簽署《議定書》的發達國家(主要是指美國)則要在《公約》下採取進一步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
蘇偉指出,對發達國家而言,就是要承擔量化的減排指標;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就是要在發達國家提供資金、技術轉讓的條件下,按照自己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國情,採取積極的、適當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和行動。這是“巴厘路線圖”的明確規定。
然而,現在發達國家試圖推翻之前認可的這些原則和規定,整個改變“遊戲規則”。蘇偉強調:“在談判時間所剩無幾的情況下,提出一種根本違背談判基礎的新方案實質上就是給談判進程設置了新障礙”。
他表示,談判要取得進展,最根本的還是要回到“巴厘路線圖”的要求,堅持《公約》和《議定書》雙軌談判的原則。“如果放棄其中一條軌道,氣候談判這列車就無法順利開往哥本哈根。”
蘇偉説,作為一名參加國際氣候變化談判有20年曆史的中國代表,他親歷了《京都議定書》和“巴厘路線圖”從激烈交鋒、討論、妥協到最終達成的漫長歷程,深知達成這些成果何等艱難。因此,如果真的拋棄《議定書》,推翻“路線圖”,這將是國際氣候變化談判進程的一次嚴重倒退,整個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以及在《公約》和《議定書》下建立的一套談判制度無異於遭到徹底摧毀。
“當然,無論談判進展如何,就中國而言,我們對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緊迫性、重要性有著明確認識,因此會一直以積極和負責任的態度,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國內推進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這既是我們轉化經濟發展方式、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需求,也出於我們對整個人類生存發展、對人類未來的負責任態度。”
談到11月將在巴塞羅那舉行的下一次氣候變化談判,蘇偉説,希望下次談判能夠加快步伐,真正體現政治意願,縮小分歧,或者先把細微分歧放在一邊,在真正關鍵、原則性的分歧上達成某種一致。如果能夠就“路線圖”的最根本要素達成一些共識,將大大有助於哥本哈根大會取得成功。
蘇偉説:“在9月22日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包括中國和美國在內的各國首腦充分表達了積極的政治意願和措施。在本次談判中,可以説發展中國家領導人表達的政治意願已經充分體現在談判行動中;而發達國家的政治意願則未在本次談判中得到太多體現。這也是下次談判乃至哥本哈根大會所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